這十六觸就是依靠我們心完全停下來、達到不再受幹擾的未到定後,再反過來覺受身體時生起來的。十六觸都是專注力直接對身體的感覺,所以初禅最大的特點是身體的反應,心情是隨著身體的反應而反應的。打個比方說,初禅的覺受就是用我們的第六意識,去激活身體的細胞,如果細胞活躍了,它就很舒服,很健康,身體是由很多細胞組成的,所以細胞健康身體就健康,反之亦然。如果皮膚的細胞死掉了,皮膚就很難看,比如我們在電腦前坐久了以後,皮層的細胞被輻射死掉了,臉色就會很難看。如果臉上的細胞很活躍,我們的臉色就非常好看,容光煥發。五髒當中的細胞死掉了,就會産生各種疾病等等。
我們進入禅定以後,實際上是用心的專注力地去激活身上的細胞,當細胞活躍起來的時候,就有一種非常舒服、快樂的感覺,所以十六觸每一觸都能産生非常喜樂的覺支,只要有一觸發生,就進入了初禅;如果禅定功夫深的,十六觸可以同時成就,比如身體會同時感覺到冷、熱、沈、飄等等,這些感觸同時生起卻沒有矛盾,又非常舒服,那地水火風四大已經全部被禅定的專注力調動起來,都在進行調節了。
十六觸並不一定需要通過打坐才能獲得,只要通過禅定把我們的心訓練得非常專注了,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那隨時都可以達到。比如我們隨時能把妄想心停下來了,一片空白,一片空白其實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妄想心不亂想了,把牽扯力量的所有念頭全部停下來後,第六意識就回歸了本來的空白狀態,也就是專注力最強的狀態。比如人不停地亂動時,力量就全都渙散掉了,就會感覺很累;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所有的力量就都會蓄積在身體上,這時候再去做件事情,力量就非常強大。
所以我們把心停下來後,再用這樣的心去專注身體的全部,然後起一個念頭,這種空白狀態下起的念頭力量就如同命令一樣,因爲心的力量全部貫注在這個念頭裏了,命令自己去激活全身的細胞,也就是感覺身體很舒服,舒服是細胞活躍的表現。一開始像零一樣,什麼感覺都沒有,幹巴巴的,可是坐一會後,我們就會發現身體真是蠻舒服的,然後就去強化身體舒服的這種感覺,它就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舒服。如果是覺得坐在那裏很舒服,那麼地大就開始被我們調節起來了,我們身體的骨胳、肌肉都屬于地大,地大調節有四個層次,就是沈、重、堅、澀,沈重堅固、不松散、不柔滑,因此停在那裏動不了,我們體會到這種動不了的感覺非常舒服時,初禅發相就出現了,就進入了初禅,如果我們只是身體動不了,卻沒有感覺很舒服,就不是初禅。
叁、初禅五支
五支就是覺、觀、喜、樂、舍,是初禅境界的另一個特點,也叫五支功德,和前面的初禅發相是完全相通的。覺是比較粗重的對身體的覺受,就是身體有什麼感覺,我們很清楚。觀就是用心去感受身體,觀比覺微細很多。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要分清楚,覺是來源于身體本身的覺受,我們用心主動去體會身體的感覺時,叫觀,這是兩種不同的感覺。用尋伺兩個字其實更好形容,尋就是尋找,伺就是伺守。
我們坐禅就是把心停下來後,再去尋找身體的感受。如果我們要進入初禅,就要找到自己的身體,讓它有覺受,所以我們一旦尋找到身體後,身體的感覺很清楚了,尋就達到了。伺呢,就是守住這個身體,專注它,對它的感受越來越清晰,然後就會有一種舒服的感覺,平時病苦的感覺也沒有了,這叫喜,身體非常舒服的感受叫喜。我們用心去專注身體的舒服時,內心就産生一種樂,喜是粗的,樂是細的,喜只是對身體的一種反應,樂是發自內心的,而且喜和樂都是靠我們的意識操縱的,覺和觀就是第六意識尋伺的專注力量。
所以初禅到四禅,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必須專注。對于初禅來講,有叁個重點,第一是我們必須有一個方法,讓心聽話、專注,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打了別的妄想,身體的覺受就持續不起來,就像鑽木取火一樣,鑽到木頭熱起來時,卻停下來了,那火就生不起來了,所以我們平時就要不斷地如法去訓練,隨時停一下,去感受沒有妄想的這種身心的正面狀態。
第二是我們對身體的覺受要有一個認識,只要十六觸其中任何一觸生起來,我們就用心去專注它,去感受它。比如坐禅時,把身心全部放下後,我們就要一直地全神貫注在身體上,用心去感受身體,尋找身體的覺受。局部也可以,比如頭部、腿部很舒服,當然最好是去專注整個身體,專注的時候心裏什麼妄想都沒有,所以我們會感覺身體很輕、很清晰、很空靈,還會有很多微細的感覺,比如血液在流動,或者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在慢慢地動,或者有股氣包圍著整個身體一樣。一開始的快樂感是很低的,慢慢地,感覺越來越清晰,可能會感覺身體有點暖,溫暖的感覺很舒服,如果我們能一直保持專注,這種感覺會持續加深,暖再進一步就是熱,或者體會到其它地水火風互相調節的感覺,也就是十六觸,這時內心自然就會覺得非常快樂,願意停在這個狀態。
第叁就是要尋伺喜樂舍五支要俱全,五支相也叫作五支功德,五支不俱全就不是初禅,尋伺喜樂舍這五樣同時具備了,才是初禅境界了。
從得到初禅境界的原理,我們就會明白,只要有專注力,並掌握了進入初禅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初禅的十六觸和五支功德。那麼念佛的人,如果很專注,這些覺受也都會出現,但因爲不知道初禅的境界和進入初禅的方法,沒有能力去把握,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我們學了禅法以後,把專注力訓練好了,進入初禅就很容易。如果打坐時,我們會體會到整個身心的快樂。如果不打坐,我們也可以局部地去感受,比如說把心專注在手掌上,感覺它很舒服,很快樂,它自然就有很舒服的感覺生起來。十六個觸當中的任何一觸生起來,都可以達到很深刻的覺受,生起來一個我們就覺受一個,不去管其它,當然最強烈快樂的是四大同時生起時的覺受,然後我們就停在這裏,讓快樂蔓延到全部身心。
欲界的覺受是很粗重、膚淺的,之所以達不到很深的覺受,就是因爲專注力太差,心的力量很渙散、很微弱,無法把握,就會被世間的欲望所操縱,很難出離叁界。欲望是凡夫生活的動力,主要有叁種——淫欲、食欲、睡欲,也就是好吃的、好觸的,淫欲和睡欲都是觸受。我們前面講過的呵五欲中,色聲香味觸這五欲,觸欲是最難舍離的。
佛經說“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因此叁種欲望中淫欲最強。欲界凡夫都執著有肉身,肉身會産生各種欲望,這種欲望必須靠外在的境界來滿足,滿足後細胞得到活躍,心情就會快樂。但因爲外境都是無常變幻的,所以欲界的快樂非常短暫、粗重。比如滿足食欲,需要好吃的食物;滿足睡欲,需要柔軟的床鋪;滿足淫欲,需要有個心儀的異性。如果外在的境界好,欲望滿足了,凡夫就體會到快樂;如果外境不好,比如食物不好吃,床很硬等等,就不會産生快樂。快樂是人人需要的,但因爲不了解佛法,不了解快樂的原理,欲界凡夫就只能去不停地追求物質,也就是所謂的改造世界,去滿足欲望,讓自己快樂起來;色界的特點,就是遠離了欲望,不用通過外界來得到快樂,專注的力量使快樂的覺受在心中就可以生起來。
所以佛法實際上是講原理、講規則、講真理的,非常科學,並不是什麼迷信。比如拿淫欲來講,佛經上把細胞比喻成蟲子,以觸爲食,淫欲就是我們身上有很多蟲子張開口想吃東西了,所以凡夫淫欲生起來時,心裏會産生渴求,就象蟲子把嘴全都張開了,等待食物,這就是世間欲望産生的原理。這些蟲子是以觸爲食的,所以觸摸會使它們得到滿足,並産生快樂,安穩下來。現在有科學研究得出結論說,人要是沒有性生活,身體就會生病,因爲凡夫一般就是通過行淫來調節四大的。其實還有其它更好的調節方法,科學家還沒有掌握,比如禅定,把心的力量開發和掌握了以後,通過專注就能讓地水火風調節起來,細胞就能活躍,産生深刻的快樂和滿足感,根本不用通過淫欲這種手段,所以很多科學結論往往是非常局限的。
我們的細胞是需要活躍的,沒有欲望的人細胞不會活躍,生活也會非常寡然無味。所以凡夫最難放棄的就是淫欲,認爲性生活可以增強免疫力、多快樂多美妙呀,其實就是通過這種行爲可以調節四大,激活人體全身的細胞,那麼淫欲是如何調節四大的呢?比如行淫時需要堅硬,勃起,這些是地大的覺受;濕潤是水大;熱、暖是火大,欲火嘛;還需要有動作,就是風大。地水火風相互一調節,全身細胞就得到活躍,才會覺得全身都很快樂,這是性生活産生快樂的原理。但這種快樂很粗淺,只有四種覺受,而且需要外境來滿足,比如要有異性的配合,雙方配合不好,就不會産生快樂。快樂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也不能自己把握,比如性高潮,可能幾秒鍾就沒有了,再想要就達不到了,想持續也持續不了。
初禅的覺受呢,是完全靠意識來支持的,當欲望全部停下來後,內心停止了向外界追求,非常清淨、非常專注地去體會身體覺受的時候,地水火風就互相開始調節,産生十六觸、五支功德這些微細、美妙的覺受,非常舒服、快樂,完全沒有痛苦,而且時間、程度完全由自己掌握。所以有禅定的人看淫欲簡直一無是處,不可能再去追求,生活反而更有滋味和樂趣,滿面紅光,秘密就在這裏,這是欲界的規則。
色界的規則就是要用心去專注,抓住身心的覺受,通過專注力不斷增強,身體的覺受會越來越強烈。如果我們沒有發菩提心,經過初禅、二禅,到了叁禅以後,就困在快樂裏出不來了。初禅只有十六種快樂,還需要四大互相調節一下才産生,而且要五支俱全,也就是尋伺喜樂舍同時都有才可以達到。在喜樂之前,還要去尋、伺。到了二禅,尋伺也不用了,就是喜樂舍,喜還比較粗。到了叁禅,就只有樂舍了,這時禅者整個身心世界都沈湎在快樂當中,如果沒有更深厚的願力,比如成就佛道,救度衆生這樣的大願力,他就再也不想出來了。
這就是禅定的副作用,也就是快樂會讓我們走不出叁界、開不了智慧,這後果還是很不妙的,因爲雖然這一生會很快樂,以後還能生到色界、無色界的天上去享天福,但定力失去的時候,又會在輪回裏受苦受難了。所以從長遠意義看來,叁禅境界雖然美妙,卻是非常可怕的,我們學四禅八定之前,一定要先發起菩提心,這樣就算進入叁禅的覺受,我們還有能力跳出來,繼續向前走。
《永嘉禅法 第九章 初禅修證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