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十章 二禅修證法

  第十章 二禅修證法

  佛經裏有個比喻,心就如同國王一樣,是一切感受的主宰,感受就是臣民,臣民如果受到國王的關注,自然就會非常高興,也不願意離開國王。所以我們以不妄想的心去關注身體時,首先會進入初禅,四大調和生起十六觸、五支功德等等快樂,使身體産生強烈的震撼。

  其實身體的四大平常也一直在運作、調和的,只是因爲心不能專注,四大調和的就不規律,就如同臣民沒有國王一樣,做事情既不積極,也沒有什麼規矩,因此就沒有什麼效果。比如吃飯的時候,我們心裏想的是別的事情,飯也吃得很沒有味道;走路的時候,想的也不是走路的事情……身心不在一處,這是凡夫叁心二意的一個特點,也就是心不能與身體相配合,心身不能相應,自然就體會不到清晰的覺受了。

  初禅是離欲界最近的一個禅定,只要我們通過如法的訓練,讓心專注下來,就不難達到尋伺喜樂舍。舍也叫一心,內心産生喜悅以後,我們不願意離開這種禅定覺受,安住在這裏,就是一心。進入初禅首先要尋伺,就是讓心對身體有直接的感觸,去感受身體的感覺,這樣身心就相應起來,就能初步把心安住在身體上。用心去管住身體、去關心它,就象臣民受到國王的重視一樣,自然會有一種喜悅。西方有種催眠治療法用的就是這個原理,身體有病的人,通過催眠把病人固有的認識消除掉,並進一步暗示他病已經好了,慢慢就真的好了,所以心是很有力量的,我們絕對不能忽視,修學禅定就是開發心的力量,學會主動用心去感受,有了初禅的覺受後,我們再來學習二禅,就容易體會到禅定輕重深淺的次第了。

  一、二禅名稱

  第一釋名者,次初禅後故說二禅,既離覺觀,于第二心,得勝支功德故,名二禅。亦名無覺無觀叁昧。所以者何?得中間禅斷覺,二禅內淨發故。斷觀亦名聖默然定。以覺觀語言滅故,故名默然。若得無漏正慧入此定故,即名聖默然。地持論中,說名喜俱禅。此定生時,與喜俱發故。

  禅定是減法,是把心裏的負擔逐步減掉,也就是禅定越深,心裏的東西越少,越來越趨近于心的本來面目。初禅是禅定的初步境界,尋伺喜樂舍俱全。二禅是針對初禅而說的,覺受更深入了,所以要在初禅的五支基礎上,去掉尋伺二支,才能進入。所謂“既離覺觀,于第二心,得勝支功德故名二禅”,第二心就是覺觀這兩心,覺和觀是有共心的,也就是專注的心,把妄想綁定在身體十六觸的觸當中就能進入初禅;但是到了二禅,不能再用妄想去專注了,用妄想産生的覺受還是很累的。這就象我們打球一樣,雖然玩的時候很開心,但身體會感覺很累,如果有能讓我們既不累、也很開心的方法,那我們自然就不會再去打球了。

  二禅就是如此,心進一步專注後就會發現,尋伺其實很累,産生的快樂也很粗重,因此想要更微細的、更輕松的、更自然的快樂,也就是無覺無觀叁昧,把覺觀都斷掉。覺觀就是尋伺,是用心去造作快樂,如同催眠術的暗示一樣,暗示以後再用非常專注的心去尋找這種身體的觸覺,所以覺觀確實很累。雖然如此,我們想不通過覺觀直接進入二禅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在初禅的基礎上把尋伺停下來,才可以達到二禅境界。也就是你用心去專注體會的時候,感覺到身體很舒服了,慢慢習慣了這種舒服,就自然會把用心的部分去除掉。這就象我們學寫毛筆字,開始一定要臨帖,不臨帖就不知道怎麼寫,臨到一定時間後,不看字帖就能下筆有體,不會亂寫了,而且寫的肯定比臨帖時要好。覺觀就如同臨帖,我們慢慢習慣了禅定的受用之後,自然就不再需要覺觀,就只剩下快樂的覺受了,所以從二禅開始,就是無覺無觀叁昧。

  從初禅進入二禅,也要經過中間禅,“得中間禅斷覺,二禅內淨發故”。中間禅就是未到定,身心一片空白。我們知道,從欲界定要經過未到定才能進入初禅,那麼從初禅進入二禅也必須先經過未到定。這兩個未到定的功夫和境界並不是一樣的,雖然車都停著,都挂在空擋上,但前者斷絕的是欲界覺受,如同拖拉機挂在空擋上,後者斷絕的是初禅的覺觀,如同是寶馬車挂空擋,感受完全不同。也就是說,覺觀雖然快樂,但還是動相,還要起心動念去造作,所以比較粗、比較累,那麼我們繼續用功內淨,把心進一步清淨下來,經過中間禅把初禅的覺觀淨化掉後,離開覺觀,二禅更加清淨、微細的覺受就會生起來。

  這就像我們聽課,心比較亂的時候,我們就要先告訴自己一定要用心去聽,強製一下,才能慢慢專注下來聽課了,這樣習慣了以後,心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就不用再告訴自己要用心聽課了,這時反而會聽得更專注。所以初禅要用心去覺觀,還比較粗,二禅以後就不用了,因爲這時候心已經很聽話了,我們不用心所達到的效果比初禅用心的效果還要好。

  所以禅定的修習特點就是要不斷地由動至靜、由外至內、由亂歸淨,直至歸無所歸,淨無所淨,止而非止,就達到了禅定的最高境界。二禅就是把初禅的覺觀淨化掉,內淨,當內心清淨的感覺生起的時候,覺觀自然就沒有了。“斷觀亦名聖默然定,以覺觀語言滅故,故名默然”。覺觀斷絕則內心默然,稱爲聖默然定。默就是沈默、清淨、寂靜,然就是樣子,內心不再有動搖的了,不再用心去專注了,沒有起心動念了。

  以覺觀語言滅故,故名默然。語言滅就是沒有思想、語言了,所以二禅以後的境界就沒辦法說了。初禅的感受還可以用語言表述爲十六觸,動癢涼暖輕重澀滑,掉猗冷熱浮沈堅軟,二禅去掉了覺觀,沒有特意去專注了,就沒辦法去形容了,只能默然,說不出來,比如能不能把快樂講出來呢?其實快樂是講不出來的,我們講出來的肯定是有對境的,比如得到了什麼會很快樂,沒有對境的快樂是無法說出來的。所以禅定的快樂只能用喜樂去形容,但是真體會到喜樂的時候你才能知道那是什麼滋味,所以古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底是冷是暖只有自己知道。

  若得無漏正慧入此定故。即名聖默然。如果得到無漏正慧的聖人修行進入了二禅,就稱爲聖默然。凡夫修行從初禅進入二禅只能叫默然,不叫聖默然。聖是有無漏正慧的人,指超越了自我、不再有我執的人,也就是開悟的人、見地打開的人。沒有無漏正慧就是凡夫,所以凡夫和聖人是以智慧來區別的,並不以禅定境界來衡量。禅定是功夫、是定力,不是見地、智慧,定與慧不能混淆,也不能只重一邊,要定慧等持。

  見地就象眼睛,有了眼睛我們能看清前面的路,就知道人生該怎麼走;禅定功夫就如同腳力,腳力好就走得快,解脫得快,沒有腳力就解脫不了。見地打開卻沒有禅定的人就如同小孩子,雖然有眼睛能看到路,卻走不動;只有禅定功夫的人就如同盲人,雖然走得快,卻不知道會走到哪裏去。比如說我們見地打開,見惑破掉了,在觀念上已經認識到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諸法無我的真相我們已經見到了,就是預流位的聖人了,可是因爲還沒有禅定功夫,生活當中照樣有煩惱,所以預流位的聖人還需要修學禅定,培養定力。

  凡夫修得禅定後,對佛法就再沒有懷疑,這樣學習教理進步就很快,智慧就容易打開,而且打開時境界會很高,因爲初禅就已經高出欲界,進入色界了。而沒有定力的時候智慧打開了,比如預流位的聖人,見惑斷了卻沒有功夫,就只能還在欲界過凡夫的生活,只是心裏沒有迷惑了,遇到事情可以想得開,不執著了,但見惑破掉以後,再證得初禅,就是初果羅漢,就不是凡夫的定境了。如果已經有初禅境界,再見地打開,那馬上就是叁果以上的羅漢。也就是說二果羅漢和叁果羅漢,雖然是聖人,所要破除的仍然是欲界的迷惑,欲界的迷惑破了,就能達到初禅的境界。所以聖人和凡夫都可以修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又稱爲四果向,就是從叁果到四果羅漢的過程要修行禅定功夫,要得到四禅八定後方能證得四果羅漢,才能了生死、出叁界,這是破見惑的聖人——小乘羅漢的修行路線。

  凡夫見惑沒有破,沒有無漏正慧時,修得了四禅八定,就還是凡夫,不能叫羅漢,也不能了生死。但轉世福報會很好,可以生到色界、無色界的天上去,這是定力的福報。這種世間定既有入定,就有出定,比如叁界內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四千歲,入定了就在天界很舒服,出定了就又隨業輪回去了,這就白修了,那麼好的定力不開悟,全都浪費了。這時如果見地打開,因爲功夫好,馬上就能證得叁果羅漢以上的境界,了生死就比較容易,因此佛法的修行是以了生死爲目的的,並不以禅定爲目的,正修行要定慧等持。那麼以無漏正慧進入二禅,就是聖人的禅定,叫聖默然。

  “地持論中,說名喜俱,此定生時,與喜俱發”,二禅發起來的時候,是跟喜樂舍一起起來的,喜代表喜樂舍,二禅和初禅有叁點區別:一是從覺受上,二禅更微細;二是在方法上,去掉了覺觀,叁是初禅對身體的覺受很在意,這是它最大的特點,二禅對身體的覺受已經不太在意了,但是它的快樂也能影響身體,整個身心都非常愉悅,所以說此定生時,與喜俱發。

  其實整個四禅的修行,就是把五支相一個一個淨化掉,最後證得一心不亂的過程,覺觀喜樂舍是由粗到細排列的,覺是最粗的,觀更微細些,舍就是一心,完全沒有動相,所以最細。二禅先把覺觀淨化掉,叁禅把喜淨化掉,四禅再把樂淨化掉。所以初禅是五支,二禅只有叁支,叁禅只有兩支,四禅只有一支,就是一心。心專注到最高境界了,再沒有分支了,就是四禅的最高境界了,再修行就要把一心也空掉,依此進入四空定。

  二禅是從喜開始的,因此從初禅進入二禅時,先要通過中間禅把比較粗的覺觀停下來。覺就象我們開電燈開關一樣,打開電燈就要有動作,觀就象電燈已經打開了,就不再需要動作,照著就行了,所以觀是沒有動搖的。但是覺的時候要有動搖的過程,因此覺比觀要粗;喜是心跟身體直接接觸後身體的感覺,比…

《永嘉禅法 第十章 二禅修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