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法 第二章 外具五种缘▪P3

  ..续本文上一页下,观想身心世界一片清净,于清净中忆念十方诸佛清净圆满的无量功德。起禅坐时一定要烧香、礼拜、忏悔,读诵戒条或《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所做的重罪就能慢慢消灭,因此也是持别解脱戒清净,可以去修禅定。

   “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灭除,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

   智者大师又引佛经的原文来证明自己所言不谬。《妙胜定经》说,犯重罪以后,生起畏惧之心,想灭除罪业,就只有禅定一个办法。此人应在安静的地方收摄身心,修习禅定,观察罪性本空,并读诵大乘经典,一切重罪就自然可以消除,各种禅定三昧等吉祥的瑞相就会现前。

   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主要是为出家人修禅定而提出了二十五方便的要求,其实在家修行也是有同样要求的。一般凡夫都喜欢随心所欲,所以刚开始持戒时,难免会感到束缚、难受。不过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非常习惯这种清净无散乱的状态,因为这是趋近真心的状态。而且严持五戒也是人身最基本的保障,否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说什么都晚了!不但此生得不到禅定受用,下辈子能不能有暇满的人身都很难讲。所以我们对于持戒一定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万一有毁犯,就要如法忏悔,直至业障清净。

  

  第二、衣食具足

   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

   修行人在衣着上也有三种层次的要求。第一是像在喜马拉雅山修苦行的雪山大士一样,禅定功夫很高,能得各种三昧,因此堪能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比如西藏的“拙火定”修成后,打赤足站在雪地里,自己不但不会感觉寒冷,周围的积雪也会全部融化,这样的人常住雪山,不游世间,所以只需要随便一件能遮体的衣服就足够了。

   “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畜余长。”第二种就象释迦佛“常受头陀法”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一样,头陀就是抖擞的意思,迦叶尊者是佛弟子中苦行第一,各种供养都不要,只有粪扫三衣,精神却很抖擞,整个行为也很抖擞。粪扫三衣就是别人扔掉不穿的破衣服,或者人死了以后原来穿的衣服不要了,还有些老比丘、老修行去世了,他们的衣服也没人要了,把这种别人不要的破旧衣服洗干净,缝补起来穿就叫粪扫衣。畜是储备、留存的意思,三衣是指五衣,七衣和祖衣,是出家人的搭衣,佛制在印度的出家人只能有三衣,不能再储备其它的衣服,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去除贪心。

   “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第三种是在很寒冷的地方修行时的衣着要求,比如在西藏,或者其它冬夏分明的地区,对于还未成就忍耐力的修行者,除了三衣以外,佛陀开许可蓄百一等物,比如毛衣、棉袄等等,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可贮备多种衣物,以够用为标准,不能贪得无厌,因为任何贪求都会妨碍道业。

  另外,修行人的饮食也可分四种状况: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上人是指上德之人,所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大士是指菩萨,如观音菩萨也叫观音大士,以及与世隔绝、住深山老林的大修行人,随时节变化吃些应季的野果野菜,就可以滋养身体。

   “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第二种人就是象行头陀行的迦叶尊者一样,日中一食,托钵化缘,化到什么吃什么,有多少吃多少,不挑不拣,目的是为了让众生有机会种福田,这叫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乞食法属于正命,因此可以破除四种邪命,生长圣人之道,对于修行人来讲,滋养法身慧命就是正命,滋养色身受用的就是邪命。

   “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修行人有哪几种滋养邪命的方式呢?主要有四种:第一下口食,口对着地,低着头干活以谋生叫下口食,土地中有昆虫,为了养活自己就去伤害它们,与道不相应,所以印度出家人不种地;第二是仰口食,仰头观察星相,以此谋生,比如观天相、看风水,预言风雨祸福的人;第三是维口食,靠语言去装神弄鬼、算命、抽签、问卦等等谋生的人,现在有人喜欢研究易经八卦、奇门遁甲、阴阳五行等等,都是邪命自活。但只要不以此为谋生职业,了解研究一下也没有关系;第四方口食,比如游说家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到处游说,劝说对方接受某种观点和建议,包括媒人也一样,这种以饶舌赚钱谋生的就叫方口食。这四种职业都有伤法身正命,属于邪命自活,佛弟子应当远离。

   “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阿兰若处,第三种是指在远离喧嚣闹市,非常寂静的地方修行时,有檀越送食,檀越就是施主、供养者,有施主提供斋饭。比如90年,我在山上一个小庙住了一年,庙里只有两个人,不做佛事也不接待任何人,每天只念佛,有居士每天送饭上来,也不打搅我们修行。

   “四者于僧中洁净食。有此等食缘具足,名衣食具足。”第四是指住寺庙的出家人,吃的是洁净斋饭。具备了以上四种衣食因缘,就是“衣食具足”了,不能再有其它的贪求;而没有这样的衣食因缘就会身心不安,也无法安心修道。

  

  第三、闲居静处

   “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 。闲居静处是个很重要的外在条件,无愦闹就是没有吵闹声,非常安静。有三种这样的地方可以修禅定,一是深山里人迹不到的地方;二是离村落的地方不超过三四里路,听不到牛羊声音的头陀行者住的地方;三是相对比较闲静、世俗人较少的地方,比如寺庙、丛林等处。

  

  第四、息诸缘务

   “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四个条件是要把世间一切因缘、俗务都放下。一要放下没有意义的行为、事业;二要把一切外缘放下,不攀缘俗人朋友亲戚,断绝人事往还;三要放下技术研究,比如匠艺、技术、医方,占卜、看相等事;四要放下各种学问,包括诗词、书法、文章等。一切俗务都要放下,不要舍不得,为什么呢?如果外缘太多,一会儿想这事,一会又有人来找,心就难以摄持,道业就荒废了。

  

  第五、近善知识

   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略明五种缘务竟。

   善知识非常重要,修道路上不可缺少善知识的护持。善知识有三种,第一种叫外护善知识,就是护法居士,善于经营供养,保证修行人能安心办道,修行禅定;第二种叫同行善知识,就是共同修道、修行的人,能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互相警策、互相加持,共同入道;第三种是教授善知识,就是从内心修行到外在行为规则,都能够教导我们各种禅定法门,使我们得到真实利益和法喜的人。

   智者大师所讲的这些条件,是修学禅定必须具备的,如果达不到这五个条件,修学是不会有受用的。但《小止观》主要是针对出家人讲的,所以在家人可能会觉得很苛刻,那是不是就没办法修习禅定止观了呢?也不是的,因为条件都是相对的,在家人的外境无法一直如此理想,但至少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或者可以在善知识的指导下,从内心来进行弥补,并终生按这个条件去实践。

   在家人修行首先要持戒清净,这是修行的基石,丝毫含糊不得!修任何法门都必须如此,如果一个修行人不重视戒律,不重视忏悔,绝对不是正修行。佛陀慈悲,充分考虑到在家修行的复杂环境,所以在家人的戒律比出家人已经宽松多了。我们既然信仰了三宝,懂得了佛法,就不能再去做颠倒恶业,既害自己,又害他人了;而且五戒是转世不失人身的条件,所以在家佛弟子至少要如法地受持三皈五戒,犯了戒要如法地忏悔清净。如果持戒能完备无缺,其它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满足。

   比如第二要衣食具足,衣服不要穿的太多、太少,肚子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能太饿,不要对这些过多的贪求、也不要太在意,就可以了。

   第三闲居静处,坐禅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心的安闲,如果心闲,闹市一样能进入禅定,心不闲,寺庙深山也一样是闹市,门里有个市场就是闹,繁体字“闲”的写法,是门里一个月字——閒,开门见月,非常安静、清凉的感觉,就是闲。那么我们修禅定,就是要把心安住在悠闲的状态,不让任何事情干扰它,这就是闲居静处的含义。

   第四息诸缘务,至少在坐禅的时候,我们要万缘放下,把手机关掉,把各种应酬推脱掉,在世界上消失几个小时,作个无事闲道人,心里也不胡思乱想,甚至包括不懂的经文,打坐时冒出来的思绪,都要统统放下,能做到这点,息诸缘务也就俱足了。

   第五亲近善知识,打坐时需要有人指导修心法要,有人外护,大家共修,互相策励,这个条件也是可以达到的。

   现在世界上物质发展相对过快,精神和物质难以平衡了,我们就感到很空虚,心无依靠,只能象陀螺般围着名利财色这个指挥棒旋转不停,每天生活似乎都很充实、很努力,心里却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没有底气。以前老祖宗知识多了都很虚心,我们现在知识越来越多,反而全都成心虚了,因为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心理力量都失去了,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上常常会感觉很无助,很茫然,很迷失。尤其是发达国家,自杀的人也多起来了,不自杀的也很难说能心情愉快、平稳,抑郁症的病人越来越多,所以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精神食粮极度短缺的时代,如果不及时找回我们生命的依靠,恐怕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仍会飞速提升,必将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滞后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也是呼唤心灵回归的时代。

   止观坐禅就是回归清净洒脱的生命本来的最好方法,而且立竿见影,完全没有副作用,只要对身心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就能弥补物质飞速发展带来的精神空虚和心理失衡,缓解精神压力,让我们的身心重新健康、活泼起来,并开发出本有的智慧,甚至见到生命的真相,最终能了脱生死烦恼。

   为了让大家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最近各地的寺庙都在办禅修班、禅修夏令营等,让我们能有时间和机会学会给心灵疗伤。主办者已经把以上后四种的环境条件都给我们准备好了,能不能疗好这个伤痛,就看我们是否能持戒清净了,这一条完全是自已的事情,谁也替代不了,就象病痛也无法替代一样,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其它别解脱戒,有了戒律清净这个基石,再参加禅修班,或者自己修行禅定,都自然会安然入道,禅定现前、妙味无穷的。

  

《永嘉禅法 第二章 外具五种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