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二章 外具五種緣▪P3

  ..續本文上一頁下,觀想身心世界一片清淨,于清淨中憶念十方諸佛清淨圓滿的無量功德。起禅坐時一定要燒香、禮拜、忏悔,讀誦戒條或《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所做的重罪就能慢慢消滅,因此也是持別解脫戒清淨,可以去修禅定。

   “故妙勝定經雲: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滅除,若除禅定余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禅叁昧自然現前。”

   智者大師又引佛經的原文來證明自己所言不謬。《妙勝定經》說,犯重罪以後,生起畏懼之心,想滅除罪業,就只有禅定一個辦法。此人應在安靜的地方收攝身心,修習禅定,觀察罪性本空,並讀誦大乘經典,一切重罪就自然可以消除,各種禅定叁昧等吉祥的瑞相就會現前。

   智者大師的《小止觀》,主要是爲出家人修禅定而提出了二十五方便的要求,其實在家修行也是有同樣要求的。一般凡夫都喜歡隨心所欲,所以剛開始持戒時,難免會感到束縛、難受。不過堅持一段時間以後,就會非常習慣這種清淨無散亂的狀態,因爲這是趨近真心的狀態。而且嚴持五戒也是人身最基本的保障,否則一失人身,萬劫不複,說什麼都晚了!不但此生得不到禅定受用,下輩子能不能有暇滿的人身都很難講。所以我們對于持戒一定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萬一有毀犯,就要如法忏悔,直至業障清淨。

  

  第二、衣食具足

   衣法有叁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

   修行人在衣著上也有叁種層次的要求。第一是像在喜馬拉雅山修苦行的雪山大士一樣,禅定功夫很高,能得各種叁昧,因此堪能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比如西藏的“拙火定”修成後,打赤足站在雪地裏,自己不但不會感覺寒冷,周圍的積雪也會全部融化,這樣的人常住雪山,不遊世間,所以只需要隨便一件能遮體的衣服就足夠了。

   “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叁衣不畜余長。”第二種就象釋迦佛“常受頭陀法”的大弟子迦葉尊者一樣,頭陀就是抖擻的意思,迦葉尊者是佛弟子中苦行第一,各種供養都不要,只有糞掃叁衣,精神卻很抖擻,整個行爲也很抖擻。糞掃叁衣就是別人扔掉不穿的破衣服,或者人死了以後原來穿的衣服不要了,還有些老比丘、老修行去世了,他們的衣服也沒人要了,把這種別人不要的破舊衣服洗幹淨,縫補起來穿就叫糞掃衣。畜是儲備、留存的意思,叁衣是指五衣,七衣和祖衣,是出家人的搭衣,佛製在印度的出家人只能有叁衣,不能再儲備其它的衣服,這是爲了最大限度地去除貪心。

   “叁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叁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第叁種是在很寒冷的地方修行時的衣著要求,比如在西藏,或者其它冬夏分明的地區,對于還未成就忍耐力的修行者,除了叁衣以外,佛陀開許可蓄百一等物,比如毛衣、棉襖等等,根據各地情況的不同可貯備多種衣物,以夠用爲標准,不能貪得無厭,因爲任何貪求都會妨礙道業。

  另外,修行人的飲食也可分四種狀況: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草果隨時得資身者。”上人是指上德之人,所謂內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大士是指菩薩,如觀音菩薩也叫觀音大士,以及與世隔絕、住深山老林的大修行人,隨時節變化吃些應季的野果野菜,就可以滋養身體。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第二種人就是象行頭陀行的迦葉尊者一樣,日中一食,托缽化緣,化到什麼吃什麼,有多少吃多少,不挑不揀,目的是爲了讓衆生有機會種福田,這叫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乞食法屬于正命,因此可以破除四種邪命,生長聖人之道,對于修行人來講,滋養法身慧命就是正命,滋養色身受用的就是邪命。

   “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叁維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爲青目女說”。修行人有哪幾種滋養邪命的方式呢?主要有四種:第一下口食,口對著地,低著頭幹活以謀生叫下口食,土地中有昆蟲,爲了養活自己就去傷害它們,與道不相應,所以印度出家人不種地;第二是仰口食,仰頭觀察星相,以此謀生,比如觀天相、看風水,預言風雨禍福的人;第叁是維口食,靠語言去裝神弄鬼、算命、抽簽、問卦等等謀生的人,現在有人喜歡研究易經八卦、奇門遁甲、陰陽五行等等,都是邪命自活。但只要不以此爲謀生職業,了解研究一下也沒有關系;第四方口食,比如遊說家們憑著叁寸不爛之舌到處遊說,勸說對方接受某種觀點和建議,包括媒人也一樣,這種以饒舌賺錢謀生的就叫方口食。這四種職業都有傷法身正命,屬于邪命自活,佛弟子應當遠離。

   “叁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阿蘭若處,第叁種是指在遠離喧囂鬧市,非常寂靜的地方修行時,有檀越送食,檀越就是施主、供養者,有施主提供齋飯。比如90年,我在山上一個小廟住了一年,廟裏只有兩個人,不做佛事也不接待任何人,每天只念佛,有居士每天送飯上來,也不打攪我們修行。

   “四者于僧中潔淨食。有此等食緣具足,名衣食具足。”第四是指住寺廟的出家人,吃的是潔淨齋飯。具備了以上四種衣食因緣,就是“衣食具足”了,不能再有其它的貪求;而沒有這樣的衣食因緣就會身心不安,也無法安心修道。

  

  第叁、閑居靜處

   “閑者不作衆事名之爲閑,無愦鬧故名之爲靜。有叁處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于聚落極近叁四裏,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愦鬧。叁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 。閑居靜處是個很重要的外在條件,無愦鬧就是沒有吵鬧聲,非常安靜。有叁種這樣的地方可以修禅定,一是深山裏人迹不到的地方;二是離村落的地方不超過叁四裏路,聽不到牛羊聲音的頭陀行者住的地方;叁是相對比較閑靜、世俗人較少的地方,比如寺廟、叢林等處。

  

  第四、息諸緣務

   “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爲事業。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叁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蔔相書數算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舍。此爲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第四個條件是要把世間一切因緣、俗務都放下。一要放下沒有意義的行爲、事業;二要把一切外緣放下,不攀緣俗人朋友親戚,斷絕人事往還;叁要放下技術研究,比如匠藝、技術、醫方,占蔔、看相等事;四要放下各種學問,包括詩詞、書法、文章等。一切俗務都要放下,不要舍不得,爲什麼呢?如果外緣太多,一會兒想這事,一會又有人來找,心就難以攝持,道業就荒廢了。

  

  第五、近善知識

   善知識有叁: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叁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禅定法門示教利喜。略明五種緣務竟。

   善知識非常重要,修道路上不可缺少善知識的護持。善知識有叁種,第一種叫外護善知識,就是護法居士,善于經營供養,保證修行人能安心辦道,修行禅定;第二種叫同行善知識,就是共同修道、修行的人,能互相鼓勵、互相監督、互相警策、互相加持,共同入道;第叁種是教授善知識,就是從內心修行到外在行爲規則,都能夠教導我們各種禅定法門,使我們得到真實利益和法喜的人。

   智者大師所講的這些條件,是修學禅定必須具備的,如果達不到這五個條件,修學是不會有受用的。但《小止觀》主要是針對出家人講的,所以在家人可能會覺得很苛刻,那是不是就沒辦法修習禅定止觀了呢?也不是的,因爲條件都是相對的,在家人的外境無法一直如此理想,但至少在短時間內可以達到,或者可以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從內心來進行彌補,並終生按這個條件去實踐。

   在家人修行首先要持戒清淨,這是修行的基石,絲毫含糊不得!修任何法門都必須如此,如果一個修行人不重視戒律,不重視忏悔,絕對不是正修行。佛陀慈悲,充分考慮到在家修行的複雜環境,所以在家人的戒律比出家人已經寬松多了。我們既然信仰了叁寶,懂得了佛法,就不能再去做顛倒惡業,既害自己,又害他人了;而且五戒是轉世不失人身的條件,所以在家佛弟子至少要如法地受持叁皈五戒,犯了戒要如法地忏悔清淨。如果持戒能完備無缺,其它條件相對來說都比較容易滿足。

   比如第二要衣食具足,衣服不要穿的太多、太少,肚子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能太餓,不要對這些過多的貪求、也不要太在意,就可以了。

   第叁閑居靜處,坐禅需要安靜的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心的安閑,如果心閑,鬧市一樣能進入禅定,心不閑,寺廟深山也一樣是鬧市,門裏有個市場就是鬧,繁體字“閑”的寫法,是門裏一個月字——閒,開門見月,非常安靜、清涼的感覺,就是閑。那麼我們修禅定,就是要把心安住在悠閑的狀態,不讓任何事情幹擾它,這就是閑居靜處的含義。

   第四息諸緣務,至少在坐禅的時候,我們要萬緣放下,把手機關掉,把各種應酬推脫掉,在世界上消失幾個小時,作個無事閑道人,心裏也不胡思亂想,甚至包括不懂的經文,打坐時冒出來的思緒,都要統統放下,能做到這點,息諸緣務也就俱足了。

   第五親近善知識,打坐時需要有人指導修心法要,有人外護,大家共修,互相策勵,這個條件也是可以達到的。

   現在世界上物質發展相對過快,精神和物質難以平衡了,我們就感到很空虛,心無依靠,只能象陀螺般圍著名利財色這個指揮棒旋轉不停,每天生活似乎都很充實、很努力,心裏卻越來越不穩定,越來越沒有底氣。以前老祖宗知識多了都很虛心,我們現在知識越來越多,反而全都成心虛了,因爲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心理素質、心理力量都失去了,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上常常會感覺很無助,很茫然,很迷失。尤其是發達國家,自殺的人也多起來了,不自殺的也很難說能心情愉快、平穩,抑郁症的病人越來越多,所以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精神食糧極度短缺的時代,如果不及時找回我們生命的依靠,恐怕精神疾病的發病率仍會飛速提升,必將成爲社會和諧發展的滯後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紀也是呼喚心靈回歸的時代。

   止觀坐禅就是回歸清淨灑脫的生命本來的最好方法,而且立竿見影,完全沒有副作用,只要對身心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就能彌補物質飛速發展帶來的精神空虛和心理失衡,緩解精神壓力,讓我們的身心重新健康、活潑起來,並開發出本有的智慧,甚至見到生命的真相,最終能了脫生死煩惱。

   爲了讓大家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最近各地的寺廟都在辦禅修班、禅修夏令營等,讓我們能有時間和機會學會給心靈療傷。主辦者已經把以上後四種的環境條件都給我們准備好了,能不能療好這個傷痛,就看我們是否能持戒清淨了,這一條完全是自已的事情,誰也替代不了,就象病痛也無法替代一樣,因此我們要認真地學習和受持叁皈五戒,乃至其它別解脫戒,有了戒律清淨這個基石,再參加禅修班,或者自己修行禅定,都自然會安然入道,禅定現前、妙味無窮的。

  

《永嘉禅法 第二章 外具五種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