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不!他不是说:不是这样子。而是说:还不是那个样子。
这个逆川禅师参学悟道的公案,就是到这里。
那我们今天要回过头来,再学习逆川禅师的禅法的时候啊,把它总结几点,便于大家自己可以参照这个禅法去用功。这个禅法在逆川禅师自己修行的过程当中啊,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禅宗虽然讲顿悟,但是在修上确实是渐修顿悟。一直到机锋相对之后,他的师父还说“未然也”。这三个关节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有次第、有层次的。
如果我们大家想参学他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只破本参,我们怎么去学?最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这三句话: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三句在写的时候,是把“不是佛”放在中间,实际上在修证过程中,应该是: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这样子你会更加清楚一点。他的师父传授给他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诸位我们现在也给大家传这三句话九个字,看诸位有没有这种根性,可以把它用一用的?直接在心里面问,无论你是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打坐静修也好,吃饭穿衣走路,在一切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反照内心。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弘法的时候,他讲了十六个字: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一切外缘啊,在你用功的当下,全部要停息。比如坐在这里,诸位当中有些人呢,可能会想到:今天有些事情耽误了,今天本来要干什么等等,心里还在想着外面的事情,没有把它停止下来,心里还在这里想。但是如果你现在是个用功的人,对不起!这时你就要象门一样,把这些都关起来,都停息掉。外境的一切物质,一切人事物理,全部把它停息下来,这是“外息诸缘”。那你说:我现在外缘停下来了,坐在这里呢,心还是象猴子一样,扑通扑通的跳,对不对啊?这个心怎么办?“内心无喘”!喘是喘息的喘,心啊,绵绵密密。不要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外面的心停下来,里面的心也停下来。第三句话叫“心如墙壁”。为什么心要象墙壁一样?记住这句话:不留漏洞。这叫“心如墙壁”。漏是什么?是妄想杂乱烦恼颠倒。当你的心没有妄想杂乱烦恼颠倒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你在这里绵密保任,然后你会发现这个“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以这个为根本,就在这里参究。有一天,说不定葫芦瓜被风一吹,你也捞到一点消息,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这是第一种,就是直接用这三个字去参的。
如果诸位有别的修行的法门,比如说你平时有诵经持咒的习惯,有参禅的习惯,有念佛修净土的习惯。第一种你在念佛的时候,当下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心也非、物也非、佛也非,非心非物非佛,在这个当下一直用功,你可以捞到消息。念佛的人可以在这上面得大受用。第二种参禅的人,如果机缘成熟的,你可以根据外在物理的变化中一念相应,彻见本来面目,象虚云老和尚,开水烫到手,茶杯掉到地上被打破了,他就破本参。或者是有你有信心的善知识给你讲开示,在讲法的当中,如果你信得及,就当下承认不求后有,然后有千古万古的佛经啊,完全拿来对照,如对目前,象镜子一样。这样啊,参禅的人于此就能得受用。第三种持咒,原理跟念佛的人是一样的。
不过念佛的人,还是用第六意识,先专注于此,初步工夫,要先用第六意识妄想专注一下,第二步工夫才是不管妄想,就是你佛能念得起来了,你就不管妄想纷飞了,这是逆川禅法的第一步。如果各位根机很利啊,不见得一定要修第一步。因为我们在历史上看,唐朝之前的人好象走第一步的还不多。唐朝之前,就是在开示当中三言两语就明白了。你看那个初祖达摩给二祖神光传法。神光祖师断臂求法,大家都知道的。他说:“我心未宁,乞师为我安心。”手臂割了很痛,心里很不安啦!当然手臂痛是另外一回事。实际上他问的这个心是我们流浪的这个心,这是生死。达摩禅师趁机下搭:“将心来,与汝安”,你把心拿过来,我给你安好了。神光说:“觅心了不可得”,诸位不是心啊!“觅心了不可得”,一句话,他找自己的心找不到,找不到那个就是了!一把抓住了。所以达摩初祖说:“与汝安心竟”。
为什么呢?你找不到心,说明你不会把妄想当自己了,明白吗?也不会拿个我执的心当作自己了。如果说“我心很乱啊”,那就是把妄想心当自己了。如果说“我心很不安哪”,那就是把我执心当作自己了。如果你说“我的心很清净啊”,对不起!你的很清净的心还是意根,还是一个我执。所以这个心,只要找出个样子来,你都不对!这样一来,“了不可得”,那就说明:第一不会以妄想作为自己的心,第二不会以妄想背后的那个灵明觉知作为自己的心,第三不会把我的身心感受精神活动当作自己的心。这三心了不可得,这个时候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你看就这么一句话,心就安下来了。初祖和二祖是这样,二祖和三祖也很好玩。
三祖当时生了很多的病,全身很难受,找到二祖那里去说:“师父啊,我想修行成佛,可是我业障很重啊!你看我一身的病,打坐也没办法坐,修行也没办法修,你能不能替我忏悔啊?”二祖还是同样套路:“将罪来,与汝忏”。你把罪拿来让我忏一下!三祖于是找,罪在哪里啊?在心里,那心在哪里呀?心也不可得,物也不可得,不是心不是物也不是佛。于是说:“觅罪了不可得”,我找这个罪找不着!二祖于是说:“与汝忏罪竟”,我已经帮你把罪消除干净了。三祖一下就开悟了。三祖和四祖更加简单。
四祖道信从小天资聪慧,七八岁的时候就与众不同,有大人气象。三祖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孩在那里玩,看上去气度非凡,于是就问他:“你姓什么啊”?小孩子回答说:“无常姓”,没有一个固定的姓(姓与性谐音)。再问一句:“你没有姓的吗”?答曰:“性空故”,这个姓(性)是空的。此时小孩才七岁喔!他就能回答出这个问题,三祖一看不得了,就问:“你家住在哪里啊”?于是就到他家里去,跟他父母说:“我要化缘,把你这个孩子度出家”。四祖那么小就知道了,那是圣人再来,与一般的凡夫不一样的。所以在唐朝之前,包括慧能大师,听到《金刚经》里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破本参了。
那么根机利的人呢,刚才说的逆川禅师的第一重关不用过,直接到第二重上,就是直接在相上去见性。所谓“相上见性”,就是遇上这一切相的时候,当下离相,注意这句话!不是离开相,不是离开物,而是在物的当下没有相。在心的时候不是心,在物的时候不是物,在佛的时候也不是佛。两面刀,一面说物在这里,一面又说这个物没有。如果你根机稍微利一点,可以在这里契入。在这里契入以后,你的整个平常生活当中,无论是上天堂,下地狱,本自如如。所以祖师大德能够“天堂地狱,自由来去”啊,端赖于他当下的这一念无相而已,这是第二种。
一般说来,第二种禅法也就是从第二个阶段入手,比较困难。因为他要上根利智的人,象六祖大师在《坛经》当中说的,他接的是上等根性的人,而不是中下乘的人。那我们大家诸位都是知识份子啊,学佛多年,根机很深啊!中上等根机的人,最初的这个下手处找到了,我们把台阶放低一点,就是:一个呢,你直接看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另外一个呢,你通过念佛持咒,把妄想停下来,看到妄想背后的这一点,在这里一直追下去,追得他天昏地暗,追得他铁树开花,机缘成熟,自然会有消息!这两样可以做为入手处。入手后,就象逆川禅师第一次见道后,在向上提时,就是证体起用。破本参证体以后,说实话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啊!在没破本参之前都是盲眼的苍蝇到处撞,找不到正路。
现在修行只是靠一个方法,方向认定了,好好的用攻下去。真正破本参以后,可以自己上路。但是如果发愿不坚,愿力不大,没有善知识道友在旁边经常提示你,恐怕会落入枯寂禅,或落入到小乘去,所以大乘禅法很重同师同学。有同师同学不停的提示,在证体上好好的起用。在起用的过程中,如果精进一点的,也要二三十年。你看逆川禅师在他师父那边总共住了有二十多年,他是一代大德也要几十年。我师父讲过,如果根机很利的人,三五年就可以工夫成片,恐怕是凤毛麟角,太少了!如果我们三五十年能够打成一片,随时都能起用,那是很不简单了!在证体以后起用呢,要记住禅师的师父最后的话“未然也”。“未然也”的意思就是要在“这个”上一直起用,直到业尽情空,方可任性逍遥。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日讲于瑞安市隆山寺
《逆川禅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