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逆川禅法▪P4

  ..續本文上一頁的。不!他不是說:不是這樣子。而是說:還不是那個樣子。

  這個逆川禅師參學悟道的公案,就是到這裏。

  那我們今天要回過頭來,再學習逆川禅師的禅法的時候啊,把它總結幾點,便于大家自己可以參照這個禅法去用功。這個禅法在逆川禅師自己修行的過程當中啊,我們可以看出來:它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禅宗雖然講頓悟,但是在修上確實是漸修頓悟。一直到機鋒相對之後,他的師父還說“未然也”。這叁個關節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有次第、有層次的。

  如果我們大家想參學他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只破本參,我們怎麼去學?最直接的一個方法,就是這叁句話: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這叁句在寫的時候,是把“不是佛”放在中間,實際上在修證過程中,應該是: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這樣子你會更加清楚一點。他的師父傳授給他就是這叁句話九個字。諸位我們現在也給大家傳這叁句話九個字,看諸位有沒有這種根性,可以把它用一用的?直接在心裏面問,無論你是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打坐靜修也好,吃飯穿衣走路,在一切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反照內心。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弘法的時候,他講了十六個字: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外息諸緣”,一切外緣啊,在你用功的當下,全部要停息。比如坐在這裏,諸位當中有些人呢,可能會想到:今天有些事情耽誤了,今天本來要幹什麼等等,心裏還在想著外面的事情,沒有把它停止下來,心裏還在這裏想。但是如果你現在是個用功的人,對不起!這時你就要象門一樣,把這些都關起來,都停息掉。外境的一切物質,一切人事物理,全部把它停息下來,這是“外息諸緣”。那你說:我現在外緣停下來了,坐在這裏呢,心還是象猴子一樣,撲通撲通的跳,對不對啊?這個心怎麼辦?“內心無喘”!喘是喘息的喘,心啊,綿綿密密。不要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外面的心停下來,裏面的心也停下來。第叁句話叫“心如牆壁”。爲什麼心要象牆壁一樣?記住這句話:不留漏洞。這叫“心如牆壁”。漏是什麼?是妄想雜亂煩惱顛倒。當你的心沒有妄想雜亂煩惱顛倒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你在這裏綿密保任,然後你會發現這個“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以這個爲根本,就在這裏參究。有一天,說不定葫蘆瓜被風一吹,你也撈到一點消息,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這是第一種,就是直接用這叁個字去參的。

  如果諸位有別的修行的法門,比如說你平時有誦經持咒的習慣,有參禅的習慣,有念佛修淨土的習慣。第一種你在念佛的時候,當下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心也非、物也非、佛也非,非心非物非佛,在這個當下一直用功,你可以撈到消息。念佛的人可以在這上面得大受用。第二種參禅的人,如果機緣成熟的,你可以根據外在物理的變化中一念相應,徹見本來面目,象虛雲老和尚,開水燙到手,茶杯掉到地上被打破了,他就破本參。或者是有你有信心的善知識給你講開示,在講法的當中,如果你信得及,就當下承認不求後有,然後有千古萬古的佛經啊,完全拿來對照,如對目前,象鏡子一樣。這樣啊,參禅的人于此就能得受用。第叁種持咒,原理跟念佛的人是一樣的。

  不過念佛的人,還是用第六意識,先專注于此,初步工夫,要先用第六意識妄想專注一下,第二步工夫才是不管妄想,就是你佛能念得起來了,你就不管妄想紛飛了,這是逆川禅法的第一步。如果各位根機很利啊,不見得一定要修第一步。因爲我們在曆史上看,唐朝之前的人好象走第一步的還不多。唐朝之前,就是在開示當中叁言兩語就明白了。你看那個初祖達摩給二祖神光傳法。神光祖師斷臂求法,大家都知道的。他說:“我心未甯,乞師爲我安心。”手臂割了很痛,心裏很不安啦!當然手臂痛是另外一回事。實際上他問的這個心是我們流浪的這個心,這是生死。達摩禅師趁機下搭:“將心來,與汝安”,你把心拿過來,我給你安好了。神光說:“覓心了不可得”,諸位不是心啊!“覓心了不可得”,一句話,他找自己的心找不到,找不到那個就是了!一把抓住了。所以達摩初祖說:“與汝安心竟”。

  爲什麼呢?你找不到心,說明你不會把妄想當自己了,明白嗎?也不會拿個我執的心當作自己了。如果說“我心很亂啊”,那就是把妄想心當自己了。如果說“我心很不安哪”,那就是把我執心當作自己了。如果你說“我的心很清淨啊”,對不起!你的很清淨的心還是意根,還是一個我執。所以這個心,只要找出個樣子來,你都不對!這樣一來,“了不可得”,那就說明:第一不會以妄想作爲自己的心,第二不會以妄想背後的那個靈明覺知作爲自己的心,第叁不會把我的身心感受精神活動當作自己的心。這叁心了不可得,這個時候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你看就這麼一句話,心就安下來了。初祖和二祖是這樣,二祖和叁祖也很好玩。

  叁祖當時生了很多的病,全身很難受,找到二祖那裏去說:“師父啊,我想修行成佛,可是我業障很重啊!你看我一身的病,打坐也沒辦法坐,修行也沒辦法修,你能不能替我忏悔啊?”二祖還是同樣套路:“將罪來,與汝忏”。你把罪拿來讓我忏一下!叁祖于是找,罪在哪裏啊?在心裏,那心在哪裏呀?心也不可得,物也不可得,不是心不是物也不是佛。于是說:“覓罪了不可得”,我找這個罪找不著!二祖于是說:“與汝忏罪竟”,我已經幫你把罪消除幹淨了。叁祖一下就開悟了。叁祖和四祖更加簡單。

  四祖道信從小天資聰慧,七八歲的時候就與衆不同,有大人氣象。叁祖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孩在那裏玩,看上去氣度非凡,于是就問他:“你姓什麼啊”?小孩子回答說:“無常姓”,沒有一個固定的姓(姓與性諧音)。再問一句:“你沒有姓的嗎”?答曰:“性空故”,這個姓(性)是空的。此時小孩才七歲喔!他就能回答出這個問題,叁祖一看不得了,就問:“你家住在哪裏啊”?于是就到他家裏去,跟他父母說:“我要化緣,把你這個孩子度出家”。四祖那麼小就知道了,那是聖人再來,與一般的凡夫不一樣的。所以在唐朝之前,包括慧能大師,聽到《金剛經》裏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破本參了。

  那麼根機利的人呢,剛才說的逆川禅師的第一重關不用過,直接到第二重上,就是直接在相上去見性。所謂“相上見性”,就是遇上這一切相的時候,當下離相,注意這句話!不是離開相,不是離開物,而是在物的當下沒有相。在心的時候不是心,在物的時候不是物,在佛的時候也不是佛。兩面刀,一面說物在這裏,一面又說這個物沒有。如果你根機稍微利一點,可以在這裏契入。在這裏契入以後,你的整個平常生活當中,無論是上天堂,下地獄,本自如如。所以祖師大德能夠“天堂地獄,自由來去”啊,端賴于他當下的這一念無相而已,這是第二種。

  一般說來,第二種禅法也就是從第二個階段入手,比較困難。因爲他要上根利智的人,象六祖大師在《壇經》當中說的,他接的是上等根性的人,而不是中下乘的人。那我們大家諸位都是知識份子啊,學佛多年,根機很深啊!中上等根機的人,最初的這個下手處找到了,我們把臺階放低一點,就是:一個呢,你直接看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另外一個呢,你通過念佛持咒,把妄想停下來,看到妄想背後的這一點,在這裏一直追下去,追得他天昏地暗,追得他鐵樹開花,機緣成熟,自然會有消息!這兩樣可以做爲入手處。入手後,就象逆川禅師第一次見道後,在向上提時,就是證體起用。破本參證體以後,說實話才是萬裏長征第一步啊!在沒破本參之前都是盲眼的蒼蠅到處撞,找不到正路。

  現在修行只是靠一個方法,方向認定了,好好的用攻下去。真正破本參以後,可以自己上路。但是如果發願不堅,願力不大,沒有善知識道友在旁邊經常提示你,恐怕會落入枯寂禅,或落入到小乘去,所以大乘禅法很重同師同學。有同師同學不停的提示,在證體上好好的起用。在起用的過程中,如果精進一點的,也要二叁十年。你看逆川禅師在他師父那邊總共住了有二十多年,他是一代大德也要幾十年。我師父講過,如果根機很利的人,叁五年就可以工夫成片,恐怕是鳳毛麟角,太少了!如果我們叁五十年能夠打成一片,隨時都能起用,那是很不簡單了!在證體以後起用呢,要記住禅師的師父最後的話“未然也”。“未然也”的意思就是要在“這個”上一直起用,直到業盡情空,方可任性逍遙。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日講于瑞安市隆山寺

  

《逆川禅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者的感恩 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