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三节 智慧与慈悲的关怀

  第三节 智慧与慈悲的关怀

  佛陀降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教法流布全世界,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左右了。特别是大乘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可谓真正找到了生根发展的土壤,所以中国也就成为了大乘佛法的王国,亦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是中华数千年文化瑰宝之重要组成者。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孝道”的国家,中华民族有这个孝道的传统。而佛教的孝道思想也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相结合,并且更加注重于孝道的内在深义。比如,对今生一期生命的孝心固然重要,而佛教则主张对全部生命的孝心才是真正严格意义的孝道;对今生的父母乃至人类本身的孝顺固然很好,而佛教却更进一步主张对生生世世的父母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之孝才是广大圆满的孝道。凡此种种,都说明佛教讲到“孝道”的时候,一定是跟生死之痛联系起来说的。那么,佛教的临终关怀也就是这种孝道的具体表现了。

  在“生死大事”与“以觉为本”的思想背景下,佛教即注意生死存亡的苦乐纷陈之关怀,又主张轮回路险的觉悟根本之重要。因此,在上述基本关怀的世间孝道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来掌握佛教殊胜关怀的出世间孝道。此乃佛教正面临终关怀之重心所在!

  一、死亡的契机

  佛教首先承认人生充满了痛苦,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背觉合尘,无不令人产生厌离的心念。《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地藏经》也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在这生死不能把握的人生中,在这真理毫不知晓的世界上,大家从迷入迷,从苦入苦,真是叫人想来悲伤无尽,无语泪先流!

  但佛教同时也承认在这生死迷惑的生命中,却完全可以由自己来解决这一切问题,去恶从善,去迷就悟,离苦得乐,人人皆可获得。经云:寂静乃人生之致乐!《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1]此外,《佛地经论》卷一也说:自受用土是诸如来自受用大法乐之处,他受用土是令地上诸菩萨众受用大法乐之处。

  大乘佛法非但告诉我们生死之痛完全可以解脱,而且还要我们为了所有众生的生死之苦而发起殊胜的大悲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此大愿、大力、大慈悲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最后获得圆满究竟之佛果。由此可见:

  世间是苦,苦不堪言。

  生命真实,能够离苦得乐!

  令他安乐,乃是大乘菩萨精神!

  而在众多的世间之苦当中,死亡之苦最为无奈,最为激烈,也是最令人不寒而栗,致使人人都谈死色变,不敢正视。因此许多人对于死亡的认识,几乎是处于幼儿园或者小学的程度——害怕死亡、漠视死亡、不敢谈论死亡。

  而事实上,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也无需避讳不谈。更明确地说,死亡亦有其解脱生死、超越自我的可能,也有成圣成贤的机缘——死亡的契机。

  中国有句谚语说:“平时不烧香,临终抱佛脚!”俗话说:“不见棺材不落泪。”古德有言:“到死方知不是我,从前金玉赠他人!”这些话都是警告人们平时就应该珍惜生命,把握时光,不要到了腊月三十日(死亡),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同时,也表明了:到了死亡跟前,常常令人幡然醒悟!

  从大乘佛法看,死亡与大乘有三个基本相契点。那就是与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的相应。正如佛经说:“诸佛如来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如此众生、大悲、菩提三者,实乃大乘佛法之枢纽。

  1、死亡必须离此世界——与出离心相契

  死亡真相之一就是:必须离开这个世界。到这个时候,谁也不能幸免,无论是国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在死亡跟前的平等裁决就是悄然离去。世间的一切财色名利,真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任你平生绞尽多少脑汁,费尽多少口舌,任你百般追求万般保护,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就是都要统统放下。

  在如此无欺的死亡跟前,平时无暇顾及的出离心,也就如实无欺地显现,事实摆在面前,只要用心观察加以认定,死亡与出离心是如此默契,解脱道的前提即建立于此。所以,无论汉地还是藏地,祖师们经常劝告学人,观想“死”能够很容易的生起出离心。印光大师警言:念佛之人,时时刻刻应以“死”字挂在眉头。

  2、死亡必然面临痛苦——与大悲心相契

  死亡面临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是常人必然要经历的生命最后时刻,这也是死亡的真相之一。在死亡里感受死亡,在痛苦中感受痛苦,哀伤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能于此刻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生死苦海中的一切众生,明白生死之苦,而思考如何才能解脱此等剧烈之苦痛,那就自然能够与菩萨的大悲心相契了。

  大乘佛法的慈悲心,就是建立在人间疾苦这个层面上的,特别是亲身经历巨大苦痛之后,所发之愿都是真实不虚,无欺无伪。佛法说菩萨发四宏誓愿就是以苦谛为所对境,通过六度来完成。死亡之苦就是最好的对境,因此,死亡的痛苦能够使临终者更有机会生起大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皆得了脱生死之苦。平时想练习大悲心,还要到坟墓集中的地方观修,原因就是明白生死之苦,然后由于出离心而引发大悲心。大乘佛法入世之根本精神,即源于此!

  3、死亡需要指明归宿——与菩提心相契

  很多人在临死的时候,总想知道自己到底会去哪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永远是个无法猜透的谜,也是生命中永远解不开的疑惑。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知道自己的真正去向在哪里?更多的人是希望自己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归宿!这不是脆弱和疲软,而是一种生命的觉醒,因为每个人确实都有其最应该去的地方。

   觉悟为人生之真谛!菩提心是大乘佛法之精髓!若能放下生死的执著,而于不生不灭的涅槃本体上证悟,当下即可证悟菩提!了知究竟的真理,回归生命的真实,安然无比,这正与菩提心恰好相契。因为此时已经不再有色声香味触的纠缠,也将要放弃眼耳鼻舌身的累赘,只有意识与法尘的强烈活动。如果能于意识上通过佛法的引导,就能直接证悟无生,回向菩提。所以,死亡比起平时更加接近于觉悟的菩提!

  如此看来,死亡之际,非常有利于证悟大乘佛法之真义,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都能于死亡之际涌现或者相契。是故,此时给予临终者佛法的殊胜关怀,引领众生走向生命的解脱之道,就显得无比重要!

  

  二、走向解脱道

  佛教注重于关怀临终者的究竟解脱,所以,于无量法门当中层层排布,设立了相应的解脱痛苦之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犹如通往圣域之大道,每进一步都能亲切地感受到相应的风光变幻,对生命的每段景观都能如实地享受和证得!而其最为根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解脱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痛,层次分明,深浅不同,清晰可辨。走上这条路,就是通向绝对自由的生命王国,能够度一切苦厄,所以称之为解脱道。

  就佛法的总体情况来看,无论大乘还是小乘,都具有极为明确的解脱途径。佛陀方便权巧而为众生说法,依据所说之法的层次而言,一般分为五乘正法,即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前二者为世间善道,次二者为出世间解脱道,最后菩萨乘为超越世间之佛菩提道。我们根据临终者的根机缘分之不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予殊胜无比的关怀!从汉传佛教的各个宗派乃至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教理而言,包括了以下几种趋向解脱的方法。

  1、提起六念趣人天

  六念就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又称为六随念或六念处,为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在早期佛教的阿含经典里面,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种通过意念来修行的方法。同时,佛陀也以此来指导临终者走向未来的世界,并且指出了“未来生天”的人天乘正法之结果。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说: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2]

  这里说了念佛、念法、念僧就能够“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实际上这三念已经包含了“六念”在内的。如该经同卷又说:“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当修六念。”

  那么,如何修习六念呢?

  第一念佛:指忆念佛陀具足十种功德称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等众生以此清净质直之心,忆念佛陀,就能与佛相同,从而获得究竟解脱。

  第二念法:指忆念佛陀所证悟之正法,此法乃是如来之功德,如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忆念正法,并且印证于法,与法相应,转施众生。

  第三念僧:指忆念僧宝乃是如来之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忆念僧宝,并能修习僧宝之清净梵行。

  第四念戒:指忆念各种戒律,能够遮止诸恶烦恼,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精进护持戒律威仪。

  第五念施:指忆念布施之行有大功德,能够消除世间的悭嫉之苦,我等能以清净之心修习布施,并且以此护持众生。

  第六念天:指忆念过去的持戒、布施等善根,而上生欲界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等诸天,享受快乐果报,我等今亦能以如是持戒、布施之行,而转生于天上。

  这里特别强调了“忆念”,也就是“用心思念”之意,心里想着这些六念的内容,不念世间的生死、贪欲、恐惧、怨恨、疑虑等等烦恼痛苦,一心清净,专念不忘。

  如果,能够在基本关怀的基础上,教导临终者进行这简单的“六念”,哪怕只有最后的“念天”这一念,也能够安然生天。所以,让临终者一心专注于这六念,最低限度也…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三节 智慧与慈悲的关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