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安祥而逝,得生天上,或在人间福乐之处转生,来生继续努力。
假如具备了这“六念”,把握其内在的思想境界,也可以得到生死自如,趋向涅槃,而获解脱。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说:“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
2、开示谛缘得解脱
四谛、十二因缘是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主要教法,加上菩萨的六度四摄,那就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内容了。开示这四谛和十二因缘的思想理论,使听闻佛法者趋向解脱道,也是佛陀乃至佛弟子的主要教化方式之一。直到现在,南传佛教也是以此四谛和十二因缘作为佛法之重心,并且极力加以实践与弘扬。
四谛就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故名为苦谛;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即迷惑、造业、受苦,轮回不息;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如南本《涅槃经》卷十四说:“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死既已尽,更不受诸有。”[3]因为这四谛是断除生死大苦的妙法,所以,佛陀也为临终者开示此法,使得解脱。例如,佛陀为最后剃度的弟子,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广说四谛法,令其断除烦恼而证阿罗汉果。佛经说:“世尊又为(须跋陀罗)广说四谛,即获漏尽,成阿罗汉。”[4]须跋陀罗随即就在佛前入灭了。
佛陀常为衰弱的病人和年迈的老人开示四谛法,使他们能够在死亡到来之际,断除痛苦,证得解脱。有时候听者能够获得初果圣位,或者二果、三果圣位,有时候就能立刻证得四果圣人的位次,这就是声闻乘的解脱道。
与四谛相提并论的就是十二因缘,这是缘觉乘的主要思想内容。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从无明到老死这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的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称为流转门。这也是四谛中的苦、集二谛之内容。
依此类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在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灭尽一切苦痛,这称为还灭门。也就是四谛中的灭、道二谛之义理。
这十二因缘实际上就是把四谛进行详细观察的结果。
佛陀也常常关怀临终者,为其解说此一生命之真相,听者若能言下悟入,便可于此透脱生死之束缚,证得缘觉圣位,而获得现实生命的解脱。如《十二因缘经》及《缘起圣道经》就说,佛陀正是从“老死”开始观察,思维老死的来源,一直追溯到无明(痴),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永灭,然后就证得圣道了。
所以,十二因缘的直接契机就是“老死”,如果临终者能够最直接地观察身心状态,或者我们能够帮助临终者分析思维这十二因缘法,引导他们追寻生命中痛苦与解脱的内在因素,勇于承认现实的局限、狭隘、贪欲、无知,认真体认自己生命内在的超越性,那就可以在了解十二因缘法的生命结构时,获得安心,从而迈向不生不灭的解脱之道了。
3、促进成佛度众生
除了上述人天乘和二乘的关怀之外,佛法的精华和独特之处还在于大乘的菩萨道,在菩萨道上对于临终者的关怀,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殊胜之关怀”。
修学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无二慧,最大动力就是四宏誓愿,根本方法就是六度(乃至十度)、四摄。所以,大乘佛教的临终关怀,就是要促进临终者能够成佛度众生,生死一如的理念。大乘佛法的正面临终关怀之方法,极为丰富多彩,其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都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可谓“死亡的一条龙服务!”
由于大乘佛法对临终者的殊胜关怀之方法完备,为了读者实际操作之方便起见,此处就集中介绍净土宗、密宗对于临终者的殊胜关怀,而于下一章专门介绍。
--------------------------------------------------------------------------------
[1] 见《大正藏》卷十二,第348页下。
[2] 见《大正藏》卷二,第237页下。
[3] 见《大正藏》卷十二,第693页下。
[4] 见《大正藏》卷一,第204页中。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三节 智慧与慈悲的关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