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安祥而逝,得生天上,或在人間福樂之處轉生,來生繼續努力。
假如具備了這“六念”,把握其內在的思想境界,也可以得到生死自如,趨向涅槃,而獲解脫。如《雜阿含經》卷叁十叁說:“若比丘在于學地,求所未得,上升進道,安隱涅槃。彼于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
2、開示谛緣得解脫
四谛、十二因緣是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主要教法,加上菩薩的六度四攝,那就是整個佛法的核心內容了。開示這四谛和十二因緣的思想理論,使聽聞佛法者趨向解脫道,也是佛陀乃至佛弟子的主要教化方式之一。直到現在,南傳佛教也是以此四谛和十二因緣作爲佛法之重心,並且極力加以實踐與弘揚。
四谛就是指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故名爲苦谛;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欲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即迷惑、造業、受苦,輪回不息;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如南本《涅槃經》卷十四說:“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谛,則得斷生死,生死既已盡,更不受諸有。”[3]因爲這四谛是斷除生死大苦的妙法,所以,佛陀也爲臨終者開示此法,使得解脫。例如,佛陀爲最後剃度的弟子,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廣說四谛法,令其斷除煩惱而證阿羅漢果。佛經說:“世尊又爲(須跋陀羅)廣說四谛,即獲漏盡,成阿羅漢。”[4]須跋陀羅隨即就在佛前入滅了。
佛陀常爲衰弱的病人和年邁的老人開示四谛法,使他們能夠在死亡到來之際,斷除痛苦,證得解脫。有時候聽者能夠獲得初果聖位,或者二果、叁果聖位,有時候就能立刻證得四果聖人的位次,這就是聲聞乘的解脫道。
與四谛相提並論的就是十二因緣,這是緣覺乘的主要思想內容。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從無明到老死這十二支,包括過去、現在、未來這叁世的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複始,至于無窮,流轉于生死苦海之中,稱爲流轉門。這也是四谛中的苦、集二谛之內容。
依此類推,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在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滅盡一切苦痛,這稱爲還滅門。也就是四谛中的滅、道二谛之義理。
這十二因緣實際上就是把四谛進行詳細觀察的結果。
佛陀也常常關懷臨終者,爲其解說此一生命之真相,聽者若能言下悟入,便可于此透脫生死之束縛,證得緣覺聖位,而獲得現實生命的解脫。如《十二因緣經》及《緣起聖道經》就說,佛陀正是從“老死”開始觀察,思維老死的來源,一直追溯到無明(癡),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永滅,然後就證得聖道了。
所以,十二因緣的直接契機就是“老死”,如果臨終者能夠最直接地觀察身心狀態,或者我們能夠幫助臨終者分析思維這十二因緣法,引導他們追尋生命中痛苦與解脫的內在因素,勇于承認現實的局限、狹隘、貪欲、無知,認真體認自己生命內在的超越性,那就可以在了解十二因緣法的生命結構時,獲得安心,從而邁向不生不滅的解脫之道了。
3、促進成佛度衆生
除了上述人天乘和二乘的關懷之外,佛法的精華和獨特之處還在于大乘的菩薩道,在菩薩道上對于臨終者的關懷,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殊勝之關懷”。
修學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最大動力就是四宏誓願,根本方法就是六度(乃至十度)、四攝。所以,大乘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要促進臨終者能夠成佛度衆生,生死一如的理念。大乘佛法的正面臨終關懷之方法,極爲豐富多彩,其思想理論和實踐方法都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可謂“死亡的一條龍服務!”
由于大乘佛法對臨終者的殊勝關懷之方法完備,爲了讀者實際操作之方便起見,此處就集中介紹淨土宗、密宗對于臨終者的殊勝關懷,而于下一章專門介紹。
--------------------------------------------------------------------------------
[1] 見《大正藏》卷十二,第348頁下。
[2] 見《大正藏》卷二,第237頁下。
[3] 見《大正藏》卷十二,第693頁下。
[4] 見《大正藏》卷一,第204頁中。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叁節 智慧與慈悲的關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