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微义▪P4

  ..续本文上一页破除对色身的贪着,以及利益众生。有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便加以毁伤,是为孝顺!”我们当知道,割截四肢和五脏去治疗父母的疾病,尚且时而被世人认为不甚合于情理。修行人若轻易切断手指,割截身体,为布施内财而舍弃身命,很可能会让人误以为佛教徒很残忍,而且不知顾全大局,因而生退心不敢学佛。

  布施内财是菩萨的境界,我们不必勉强模仿,以免带来许多不良的副作用;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视死如归,施舍内财不但没有忧苦,而且满怀慈悲与欢喜,心中非常清净、洒脱和自在,绝不像我们一般人,也许信心不够患得患失,产生悔恨,或者刻意表现。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修行,多在行为、语言、心念方面下功夫,因为有了良好的谈吐、举止,道高德重,似乎比割截肢体更能感化众生。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欲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龙树、中论、四谛品

  谛:就是真理。佛说的真理有两种层次。

  

  • 世俗谛,是依世间法,以世间人的各种心境,来说明因缘果报,六道轮回,甚或有佛、菩萨,有圣贤,也就是对于宇宙的一切都讲“有”。
  • 第一义谛,又名胜义谛。“有”在圣者的心境里,不是真正的实有、永恒的有,而是暂时性的。所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世间一切法在圣者而言,都是虚幻了不可得的空相。

  胜义谛——体——非有——即非

  世俗谛——相、用——非无——是名

  对于世间的一切,圣者与凡夫的心境是有差别的,但并不是否定它,或是离开世俗的一切,另外有所追寻。而是在这些“有”当中,体悟它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实体;是幻有、假有、暂时的有。

  譬如:五蕴和合的身心,若为实有,则枪毙一百次人也不会死。

  因果轮回,若为实有,就不能再去轮回,也没有因果报应了。

  在凡夫无论看到什么,触到什么,总认定它的内在、它的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这种实存感,在佛法上说是“自性见”,这也就是轮回生死的主因。

  凡夫外道

  增益执一常见(本体论)世俗宗教、哲学、科学

  损减值一断见否定因果、否定现象。

  在经典里谈到众生的执着有两种:一种是增益执;一种是损减执。众生因没有修般若空慧,对世间的真实相不能掌握得很正确,不是增加,就是减少。

  增益执:常见,在宇宙现象的当下,我们总想出一个实体来建立宇宙观、生命观及价值观。依佛法来说,现象界如果有个永远不变的实体,那一切就不再有变化了。

  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没有永恒不变的,因为它的形成与存在不是主动、自生的,而是被动、缘生的。主动、自生的理论上根本无法成立,自生是自己生自己;由一个变成两个,又再生变成四个,自己可以产生无限量的自己,这不就成了“一因多果”了吗?

  曾经有个人,他被毒箭射中,医生正赶紧要替他拔箭疗伤时,这个人却说:“医生!请等一下,等我问清楚是谁射中我的再拔吧!我必须先问清楚是男人射的?还是女人射的?这个人的面貌长得什么样子?箭头上又是什么毒药?”医生就告诉他:“等你问清楚时,恐怕早已毒发身亡了!”

  追寻宇宙的本体,就像那个被毒箭射中的人,不先医治伤口,却一味追问于事无补的问题一样,毫无意义!

  损减执亦称断见。它是否定因果业报、否定现象界的形态作用,认为人死便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的行为价值都归于破灭。

  增益执亦称常见。虽然会行善却难于解脱,原因是在自我身心当中,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我,于外在则执着有个实存的山河大地。

  圣者已证中道如实见,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现象界的因果及一切,都有其功能与作用、形态。从本体看它是非有,从作用、形态看又非无。

  阿含经云: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吾人起心动念,宇宙间自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业力因缘,而招感色身,招感善恶报。不一定非要有一个阿赖耶识,如来藏,这是中观论的体系思想。

  中观的体系思想,与唯识、唯心系不太相同,因它不必建立一个本体而能业感轮回,正如摩擦生热,而不必将热带往彼处,彼处自然有热的道理一样。

  

  名义互为客名≠义

  众生:执名着相

  

  佛陀:随立随破

  唯识学理中有句话:名义互为客。意义是说名与义不相当。譬如:我说火,可是我嘴里并没有火。如果说火,即见有火,嘴巴不早就被烧烂了吗?

  在这部经里有很多三段论法,随立随破,就是要破除众生的着名。执名着相是生死烦恼的根本,如果不去破除,解脱将是没有希望了。

  色心诸法实为业果诸相之素质,业果生死乃色心起灭法上之假相。

  

  • 分位假相,时间、空间、生灭②相续假相,旋火轮③和合假相④对待假相、有、无⑤妄执假相、神、我⑥假说假相、龟毛、兔角

  我们称念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应该怎么赞美他呢?不是:“万能的佛陀!宇宙的创造主!”应该是:“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金刚经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实的知见,如实了解世间,过去诸佛如何乘如实道而来,现在,未来诸佛亦然,彻底体悟诸法实相,亦称如来。

  应供:就是佛的大悲心,住入世间,可以接受天、人的供养,做为众生的福田。

  正遍知:了解世间的一切,如是性、如是体,如是相、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本来究竟,一切通达,赞叹佛的智慧与悲心。

  善逝世间解:倒过来讲意即了解世间。世间上一切的现象,众生以实存的概念来看它,就会被现象假相所迷,执名着相。佛陀要我们用般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一切,因为它是众多因缘条件的排列组合,由是幻现出多彩多姿的宇宙人生假相,而这迷惑众生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即是“色心”。

  色是有形质碍之法,无知觉之用者。反之,无形质可见,有知觉之用都谓之心。色心诸法能变化成为业果。诸相的本质之所以生老病死、穷通夭寿、贫富贵贱等种种的业报现象,就是色心在触对当中,我们处理正确与否,而所幻起的一种假相:

  

  • 分位假相:指时间、空间、生灭等。在时间而言,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球绕太阳一圈是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一天又分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又有六十分钟,一分又有六十秒,请问时间是实存的吗?经过一个白天黑夜,我们称它为一天,那只是一种幻相。空间也是如此,比如寺里来了三、五人,剩余的空间很大,若是来了一千多人,就觉得空间狭小,因此空间不是实体,是物质离散的一种假相。又比如出家人闭关修行,虽身处斗室,经年累月亦不觉苦闷;反观众生,如果两、三天不出门,心情可就难过,这些都是因色心受假相迷惑的关系。
  • 相续假相:晚上点燃一支香,在空中旋转,起初是一点一点的烟,旋转加快时,见烟圈犹如火轮,再加速时看到的圈圈,很自然地就幻现出好像一个静止不动而实存的圈圈。
  • 和合假相:我们总结是把所有实际上只是由很多种东西集合在一起(许多零件组合而成汽车……等)的人、事、物,认为是实在而不变的。
  • 对待假相:这是一种相对性的关系,比如多、少、高、低、胖、瘦,等等,又譬如一盆水冲过来,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一点点水,但对蚂蚁而言,这一点水就是水灾。
  • 妄执假相:在人生的一切现象当中,妄想宇宙间有一个本源,有一让主宰者,无以名之即称之为“神”,并执着所有的一切,是由神来创造与安排,信者得救,不信者就入地狱。
  • 假说假相:曾经有位先生一再和我研讨“神”是否存在的问题。以往哲学是在辩证神是否存在?它到底是有形或无形?是什么方法才能证明它的存在?它又是凭藉着什么而能创造人事物?而这位先生又反驳说:“那么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没有?又为什么有神的概念产生?”我说:“概念并不代表一定有,因为可以假说假。比如龟毛兔角,这也是一个概念,世界上真有龟毛兔角吗?这是以幻想假境创造而来的概念。”

  众生想解脱,想以理性去处理事情,就不要幻想宇宙间的本体是什么?创造我们的是什么?回归到哪里就能得救等等,如果以这种的心态求解脱是不理想的。学佛的人要常常观照个人的命运是靠自己创造,一切靠自己的善因善缘来安排。

  释迦牟尼佛一再告诫我们:“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必须通达宇宙身心的如实相,才能真正解脱自在。这部经所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在日常动态中修行,不是抛弃一切才是放下自在,并提醒我们“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以大悲心、菩提心,般若智慧来对待世间种种问题,则此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否则一切法皆是烦恼法。

  如何才能使这颗心像一面明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以智慧观照世间的一切呢?

  

  • 随缘作主,立处皆真。对于山河大地、飞潜动植,一切一切皆应以心历境,以境验心,见到男人或女人都视为是自己的前生父母,由这种念头为出发点,去看待一切众生,这样任何人都将是自己种善根的对象,要如是训练自己随处作主。

  现在社会上一般人,因为无法做到随处作主,而忽略了自己的本份,不是处处受人牵制,自愿作谁的奴仆,要不就是埋怨在家中做牛做马,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须知为为效劳,便是为自己种善根。

  

  • 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意思是不要逃避现实,对自己份内的事,一定要以欢喜心去做,并观想做了这件事可为自己广结善缘,增加经验,增长知识,要心存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心态去面对任何事情,千万不可存有拒绝或怕事的心态,否则一旦遇事就退缩,反而徒增痛苦,任何业障现前折磨我,又何尝不是在为我消业,增我福慧。
  • 一切法皆是佛法。在此,我想告诉诸位本人一些心路历程的经验。有一次,我搭火车要到某处,在途中心里一直默诵着经文,车轮与轨道摩擦,不停地发出“答答答”的声音,突然间这“答答”声成一种强而有力的震撼,有如释迦牟尼佛在说法,很亲切的对我说:“缘起性空。”在那一刹那,车厢里的人都非常可爱,没有男女、高低、胖瘦之分,非常的平等。

  由此可以说明,当我们遭遇到任何事情,其本身不是众生的烦恼,而是心理的作用与事情相应,使之成为烦恼,所以,我们如果以大悲房、智慧心、菩提心去观察一切,境界随时就会有转变的。

  人生犹如一面镜子,能清楚地显现出山河大地,蠢动含灵,可是要抓又抓不住,在时间与空间配合之下,的确有这么一个影相;一种因缘和合暂时的幻想。所以学佛的人,就要在这穷通夭寿、贫富贵贱、悲欢离合的大梦中多做佛事,了解所有一切都是暂时存在,随时彼此就会说再见。

  最后,祝各位慈友

  菩提增长

  阿弥陀佛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讲于台中正觉寺

  

《金刚经微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