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微義▪P4

  ..續本文上一頁破除對色身的貪著,以及利益衆生。有句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隨便加以毀傷,是爲孝順!”我們當知道,割截四肢和五髒去治療父母的疾病,尚且時而被世人認爲不甚合于情理。修行人若輕易切斷手指,割截身體,爲布施內財而舍棄身命,很可能會讓人誤以爲佛教徒很殘忍,而且不知顧全大局,因而生退心不敢學佛。

  布施內財是菩薩的境界,我們不必勉強模仿,以免帶來許多不良的副作用;菩薩爲了利益衆生視死如歸,施舍內財不但沒有憂苦,而且滿懷慈悲與歡喜,心中非常清淨、灑脫和自在,絕不像我們一般人,也許信心不夠患得患失,産生悔恨,或者刻意表現。所以我們還是老老實實修行,多在行爲、語言、心念方面下功夫,因爲有了良好的談吐、舉止,道高德重,似乎比割截肢體更能感化衆生。

  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不依欲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龍樹、中論、四谛品

  谛:就是真理。佛說的真理有兩種層次。

  

  • 世俗谛,是依世間法,以世間人的各種心境,來說明因緣果報,六道輪回,甚或有佛、菩薩,有聖賢,也就是對于宇宙的一切都講“有”。
  • 第一義谛,又名勝義谛。“有”在聖者的心境裏,不是真正的實有、永恒的有,而是暫時性的。所謂:“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世間一切法在聖者而言,都是虛幻了不可得的空相。

  勝義谛——體——非有——即非

  世俗谛——相、用——非無——是名

  對于世間的一切,聖者與凡夫的心境是有差別的,但並不是否定它,或是離開世俗的一切,另外有所追尋。而是在這些“有”當中,體悟它並非是永恒不變的實體;是幻有、假有、暫時的有。

  譬如:五蘊和合的身心,若爲實有,則槍斃一百次人也不會死。

  因果輪回,若爲實有,就不能再去輪回,也沒有因果報應了。

  在凡夫無論看到什麼,觸到什麼,總認定它的內在、它的背後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存在。這種實存感,在佛法上說是“自性見”,這也就是輪回生死的主因。

  凡夫外道

  增益執一常見(本體論)世俗宗教、哲學、科學

  損減值一斷見否定因果、否定現象。

  在經典裏談到衆生的執著有兩種:一種是增益執;一種是損減執。衆生因沒有修般若空慧,對世間的真實相不能掌握得很正確,不是增加,就是減少。

  增益執:常見,在宇宙現象的當下,我們總想出一個實體來建立宇宙觀、生命觀及價值觀。依佛法來說,現象界如果有個永遠不變的實體,那一切就不再有變化了。

  宇宙萬物、山河大地,沒有永恒不變的,因爲它的形成與存在不是主動、自生的,而是被動、緣生的。主動、自生的理論上根本無法成立,自生是自己生自己;由一個變成兩個,又再生變成四個,自己可以産生無限量的自己,這不就成了“一因多果”了嗎?

  曾經有個人,他被毒箭射中,醫生正趕緊要替他拔箭療傷時,這個人卻說:“醫生!請等一下,等我問清楚是誰射中我的再拔吧!我必須先問清楚是男人射的?還是女人射的?這個人的面貌長得什麼樣子?箭頭上又是什麼毒藥?”醫生就告訴他:“等你問清楚時,恐怕早已毒發身亡了!”

  追尋宇宙的本體,就像那個被毒箭射中的人,不先醫治傷口,卻一味追問于事無補的問題一樣,毫無意義!

  損減執亦稱斷見。它是否定因果業報、否定現象界的形態作用,認爲人死便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所有的行爲價值都歸于破滅。

  增益執亦稱常見。雖然會行善卻難于解脫,原因是在自我身心當中,執著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我,于外在則執著有個實存的山河大地。

  聖者已證中道如實見,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現象界的因果及一切,都有其功能與作用、形態。從本體看它是非有,從作用、形態看又非無。

  阿含經雲: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吾人起心動念,宇宙間自然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業力因緣,而招感色身,招感善惡報。不一定非要有一個阿賴耶識,如來藏,這是中觀論的體系思想。

  中觀的體系思想,與唯識、唯心系不太相同,因它不必建立一個本體而能業感輪回,正如摩擦生熱,而不必將熱帶往彼處,彼處自然有熱的道理一樣。

  

  名義互爲客名≠義

  衆生:執名著相

  

  佛陀:隨立隨破

  唯識學理中有句話:名義互爲客。意義是說名與義不相當。譬如:我說火,可是我嘴裏並沒有火。如果說火,即見有火,嘴巴不早就被燒爛了嗎?

  在這部經裏有很多叁段論法,隨立隨破,就是要破除衆生的著名。執名著相是生死煩惱的根本,如果不去破除,解脫將是沒有希望了。

  色心諸法實爲業果諸相之素質,業果生死乃色心起滅法上之假相。

  

  • 分位假相,時間、空間、生滅②相續假相,旋火輪③和合假相④對待假相、有、無⑤妄執假相、神、我⑥假說假相、龜毛、兔角

  我們稱念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應該怎麼贊美他呢?不是:“萬能的佛陀!宇宙的創造主!”應該是:“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實的知見,如實了解世間,過去諸佛如何乘如實道而來,現在,未來諸佛亦然,徹底體悟諸法實相,亦稱如來。

  應供:就是佛的大悲心,住入世間,可以接受天、人的供養,做爲衆生的福田。

  正遍知:了解世間的一切,如是性、如是體,如是相、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本來究竟,一切通達,贊歎佛的智慧與悲心。

  善逝世間解:倒過來講意即了解世間。世間上一切的現象,衆生以實存的概念來看它,就會被現象假相所迷,執名著相。佛陀要我們用般若智慧去觀照世間的一切,因爲它是衆多因緣條件的排列組合,由是幻現出多彩多姿的宇宙人生假相,而這迷惑衆生的本質又是什麼呢?即是“色心”。

  色是有形質礙之法,無知覺之用者。反之,無形質可見,有知覺之用都謂之心。色心諸法能變化成爲業果。諸相的本質之所以生老病死、窮通夭壽、貧富貴賤等種種的業報現象,就是色心在觸對當中,我們處理正確與否,而所幻起的一種假相:

  

  • 分位假相:指時間、空間、生滅等。在時間而言,以太陽爲中心,地球繞太陽一周是一年;月球繞太陽一圈是一個月,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一天又分爲二十四小時,每小時又有六十分鍾,一分又有六十秒,請問時間是實存的嗎?經過一個白天黑夜,我們稱它爲一天,那只是一種幻相。空間也是如此,比如寺裏來了叁、五人,剩余的空間很大,若是來了一千多人,就覺得空間狹小,因此空間不是實體,是物質離散的一種假相。又比如出家人閉關修行,雖身處鬥室,經年累月亦不覺苦悶;反觀衆生,如果兩、叁天不出門,心情可就難過,這些都是因色心受假相迷惑的關系。
  • 相續假相:晚上點燃一支香,在空中旋轉,起初是一點一點的煙,旋轉加快時,見煙圈猶如火輪,再加速時看到的圈圈,很自然地就幻現出好像一個靜止不動而實存的圈圈。
  • 和合假相:我們總結是把所有實際上只是由很多種東西集合在一起(許多零件組合而成汽車……等)的人、事、物,認爲是實在而不變的。
  • 對待假相:這是一種相對性的關系,比如多、少、高、低、胖、瘦,等等,又譬如一盆水沖過來,在我們看來不過是一點點水,但對螞蟻而言,這一點水就是水災。
  • 妄執假相:在人生的一切現象當中,妄想宇宙間有一個本源,有一讓主宰者,無以名之即稱之爲“神”,並執著所有的一切,是由神來創造與安排,信者得救,不信者就入地獄。
  • 假說假相:曾經有位先生一再和我研討“神”是否存在的問題。以往哲學是在辯證神是否存在?它到底是有形或無形?是什麼方法才能證明它的存在?它又是憑藉著什麼而能創造人事物?而這位先生又反駁說:“那麼你用什麼方法來證明它沒有?又爲什麼有神的概念産生?”我說:“概念並不代表一定有,因爲可以假說假。比如龜毛兔角,這也是一個概念,世界上真有龜毛兔角嗎?這是以幻想假境創造而來的概念。”

  衆生想解脫,想以理性去處理事情,就不要幻想宇宙間的本體是什麼?創造我們的是什麼?回歸到哪裏就能得救等等,如果以這種的心態求解脫是不理想的。學佛的人要常常觀照個人的命運是靠自己創造,一切靠自己的善因善緣來安排。

  釋迦牟尼佛一再告誡我們:“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必須通達宇宙身心的如實相,才能真正解脫自在。這部經所給予我們的啓示,要在日常動態中修行,不是抛棄一切才是放下自在,並提醒我們“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爲以大悲心、菩提心,般若智慧來對待世間種種問題,則此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否則一切法皆是煩惱法。

  如何才能使這顆心像一面明鏡,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以智慧觀照世間的一切呢?

  

  • 隨緣作主,立處皆真。對于山河大地、飛潛動植,一切一切皆應以心曆境,以境驗心,見到男人或女人都視爲是自己的前生父母,由這種念頭爲出發點,去看待一切衆生,這樣任何人都將是自己種善根的對象,要如是訓練自己隨處作主。

  現在社會上一般人,因爲無法做到隨處作主,而忽略了自己的本份,不是處處受人牽製,自願作誰的奴仆,要不就是埋怨在家中做牛做馬,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須知爲爲效勞,便是爲自己種善根。

  

  • 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意思是不要逃避現實,對自己份內的事,一定要以歡喜心去做,並觀想做了這件事可爲自己廣結善緣,增加經驗,增長知識,要心存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的心態去面對任何事情,千萬不可存有拒絕或怕事的心態,否則一旦遇事就退縮,反而徒增痛苦,任何業障現前折磨我,又何嘗不是在爲我消業,增我福慧。
  • 一切法皆是佛法。在此,我想告訴諸位本人一些心路曆程的經驗。有一次,我搭火車要到某處,在途中心裏一直默誦著經文,車輪與軌道摩擦,不停地發出“答答答”的聲音,突然間這“答答”聲成一種強而有力的震撼,有如釋迦牟尼佛在說法,很親切的對我說:“緣起性空。”在那一刹那,車廂裏的人都非常可愛,沒有男女、高低、胖瘦之分,非常的平等。

  由此可以說明,當我們遭遇到任何事情,其本身不是衆生的煩惱,而是心理的作用與事情相應,使之成爲煩惱,所以,我們如果以大悲房、智慧心、菩提心去觀察一切,境界隨時就會有轉變的。

  人生猶如一面鏡子,能清楚地顯現出山河大地,蠢動含靈,可是要抓又抓不住,在時間與空間配合之下,的確有這麼一個影相;一種因緣和合暫時的幻想。所以學佛的人,就要在這窮通夭壽、貧富貴賤、悲歡離合的大夢中多做佛事,了解所有一切都是暫時存在,隨時彼此就會說再見。

  最後,祝各位慈友

  菩提增長

  阿彌陀佛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講于臺中正覺寺

  

《金剛經微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