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是现在虽说是末法时期,大家却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到正觉寺,共同研究佛法;探讨解脱之道,这就说明了正法时期里有末法,同样的末法时期里也有正法。只我们持戒修福,也可解脱坚固的。佛法讲“空”是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的空,如果认为一切都是空,可以不必持戒,杀人放火也没有关系,那你就错啦!有因必有果,自己种下什么因,将来的果报还要自己去承受。
讲到种善根,学佛的人应当要有积极的概念,不要老是说自己业障深重、福薄德浅,无法学佛。其实,我们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种善根。
道理很简单,各位不防把世间所有的人都当作佛,尤其是你周遭的人,父亲是佛、母亲是佛,丈夫、太太、儿女、亲戚是佛,甚至怨家仇人也是佛。在听了金刚法门后,就可以用这个菩提心、大悲心来对待别人。
例如:当你替儿女清洗衣物,或操作家务时,思维家人都是未来佛,为他们服务是跟他们广结善缘,这不就是在种善根了?
孝敬父母、师长就是供养未来的佛,走在街上,看到有人受伤,过去扶持帮助,或心里起善念,发心将来成佛时当来渡化众生,特别是在遇到有任何人对我们无缘无故乱发脾气,心中观想自己成佛时,一定第一个先来度他,这些都是在种诸善根了。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本来是一个樵夫。一天,挑柴经过一户人家,听到屋里面有人诵经的声音,打听之下得知所念为金刚经,他欢喜极了!便问此经得自何处?那人就说是从湖北黄梅县,五祖弘忍大师处得来的。心里真想能够到五祖座下学习,奈何家中尚有老母还得靠他奉养,不能远行。
后来那人嘉其志切,愿代为照顾老母,并且赠予盘费,勉其成行。
到了黄梅,五祖问他从何处来,他答:“从岭南来。”又问来为何事?他答:“来为作佛。”五祖高声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他随说道:“人虽有南北,佛性哪里有分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知其为根性之利这人,收留了他,恐有人忌便叫他在后院臼杵间里舂米。时光很快忽忽已经八个余月。一天,五祖觉得传授心印的时机已到,即向大众试验见地如何。当时,众人之中有首座和尚神秀,见解过人,大众虽各有野心想做禅宗第六代祖师,而终推神秀上座最有希望。而神秀上座也正想试试自己心中见解深浅,于是在南廊壁上题书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已知神秀尚未入门,但仍留此偈嘱门人依此偈修,亦可得大利益、福德。
后来有一童子,经过碓坊,唱诵其偈,慧能听了便知此偈未见本性,童子说:“你这獦獠晓得什么!”六祖说:“这偈虽好,可惜理未透彻,我亦有一偈,可是不识字。”当时有位江州刺史的佐吏,姓张名日用,便代为书写六祖之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五祖过堂时,看见了这首偈心中甚喜,询问之下乃知为舂米佬所作,为恐遭人忌故意对大众说:“亦未见性。”众人信以为真。事后五祖潜至臼杵间,问行者道:“米舂得熟否?”答曰:“米是熟了,犹未能筛!”五祖以拐杖向地击了三下而去,行者已会祖意。
当夜三更时分,便扣门进入五祖丈室,五祖即为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三更传授顿教法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并叫他星夜他去,以免遭人暗算。
这样一位目不识丁的卖柴佬,却能在听了金刚经后而开悟,在中国禅宗史上传佛语心,度人无数。若不是已在过去世中,不止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诸善根,哪里能够办得到呢?!而且不是人天有漏的小善根,而是出世无漏的大善根。这无漏大善根的种子,种在八识田中,如食小金刚,终生所不化。
能够接受并相信“诸相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法门的这类众生,是相当有智慧的。因这一念净信,已与无相理趣相应,所生的功德,犹如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这净信功德,亦唯佛以二空智慧悉知,以五眼圆明悉见,决不是一般的二乘和菩萨所能知、所能见的。换言之,一念生净信者就是能所双亡,无我相、无人相、无从生相、无寿者相而来接受这般若法门。
修学般若法门,并不是我们相信了诵念它,佛就无时无刻护着,不诵念就不佑护我们,而是受持这金刚般若经以后,将使我们懂得以智慧来化解、处理种种生命里所遭遇的一切问题。因为通常一般人总是会情绪化的去处理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事情反而愈弄愈复杂,烦恼也就愈多了。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有其三层的意思:
- 因这类众生,不但得我相空智,而且得法相空智。我相是根本烦恼,有了我相的存在,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将次第生起来。能一念生净信,了知“我”由五蕴诸法缘聚假合,我相了不可得,就得我智。破了我执,破除我相,我相既破,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次第破除。这一念净信与无相般若之理想应,便悟入我空般若。
- 了达此我空智是二乘人所得不究竟之智慧,所以更进一步地实验修证,了知不但我等四相空,即使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亦虚幻不实,自性本空,故而说“无法相”。
- 不但无法相,还要无非法相,这无非法相的非法,是指的空病,就是认为有个空的存在。佛说空,无非是要破执,若反执着空,又成空病。
庞居士谓:“但愿空诸所有,幸勿实诸所无。”这正如唯识学谈唯识为破除法执,若执唯识实有,则法执未破。般若谈空,亦然,若执着于空,还是不空,故须空空,即观不着空,方放于毕竟空。
为什么一个人只一念生净信,就可得如许功德呢?是因修我法二空的智慧,破除我法二种执障,此一念心无所住,修此无相净行,所得无相功德也就如许广大;若人听了般若经,以为有般若经可听,及能听的我存在,一念心有所取着,即落于我等四相中,所得功德自然也就很有限量了。
现代的人一切讲求快速,什么速度、速记、速食,但成佛却是快不得;必须按部就班,次第修学。也行各位曾听过所谓的“即身成佛”,它根本就和经典上说的:“要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善根;甚且还要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不相应。况且即身成佛,成的是理性佛,在悟到空性、明心见性还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要经过“三祗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要三大阿僧祗劫修福修慧,和百劫修相好,这诸多无边的功德才能成道的,成佛没有捷径,更没有速成班。
佛法甚深微妙,究竟妙在何处?就是得知有六道轮回!很多人在了解六道轮回!很多人在了解六道轮回之后,内心觉得很麻烦,也很恐怖,但是在六道轮回当中,可以让我们在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修福修慧,戒定慧具足,便在所修持的法门中,得生一念清净心——明心见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三菩提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三菩提另外还有一个意思是指阿罗汉,也叫无生。已证实相;生死自在,并认为生命出现在世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学佛、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因娑婆世界的苦而不想活了;或不想再出现生命于此间,要想不再出现生命,唯有取消生命的原动力——“我”,执我自然会引发生命的再现。小乘的修法就是用智慧观照什么是我,了知我不可得即证实相,这时生命的动力消失,并认为生命不再出现就是究竟。
当时在印度很流行这种修法,就是叫做“生命的取消”。
“三藐”指的是菩萨的境界;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的菩萨。认为我有生老病死苦,一切众生亦然,因此只求自己的解脱是不究竟、不圆满。
所以,修学佛法的目的,除了增强升华我的生命力之外,也要让众生的生命得到解脱。众生不仅要修智慧的学分,尚须修大悲的学分。
“无上阿耨多罗”是自觉、觉他、学行圆满;佛的境界。人类生命达到最高圆满境界,也就是人类智慧悲心升华净化到最高境界,我们称他为佛。
佛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有得到个什么?或是有个实实在在的法可以说给我们听呢?没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观宇宙一切都是了不可得,都是缘起性空,如幻如化。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在前面已说到这部经是一总很圆满的菩萨学。菩萨应该修哪些东西呢?在印顺导师“学佛三要”一书里就谈到这个问题,并且还特别强调学佛法必修的三个学分。以现代浅易的讲法,不妨称之为“菩萨学的铁三角”。
学佛首先应发菩提心,将生命予以定位,菩提心必须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来充实、实践它,把生命投注在六度的福德上,而这六度则要空慧来引导,这样菩提心才能持久,而不致退堕。因此,般若智慧是非常重要。
为什么说受持读诵此经一四句偈的福德,还要超过布施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福德呢?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此经出生,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又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亦从此经出生,此经又为诸之母了。
因诸佛以般若为师,由般若智证真如理,故说诸佛从此经出;又诸佛从所证真如理,起般若方便智,为众生说法,此经又为诸法之师,故说诸法从此经出。
因此,这般若功德藏,包罗万象,犹如虚空,而含众物,所以读诵受持此经,其功德也遍于法界,和般若相等,无为而无有限量,自然非布施七宝、有为对待、有限量的功德所可比拟了。
所谓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的财又分内财与外财。外财布施是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人,内财又是什么呢?就是身体的头目脑髓、身心生命。布施内财是为了…
《金刚经微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