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微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可是現在雖說是末法時期,大家卻能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到正覺寺,共同研究佛法;探討解脫之道,這就說明了正法時期裏有末法,同樣的末法時期裏也有正法。只我們持戒修福,也可解脫堅固的。佛法講“空”是性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了的空,如果認爲一切都是空,可以不必持戒,殺人放火也沒有關系,那你就錯啦!有因必有果,自己種下什麼因,將來的果報還要自己去承受。

  講到種善根,學佛的人應當要有積極的概念,不要老是說自己業障深重、福薄德淺,無法學佛。其實,我們只要願意,隨時隨地都可以種善根。

  道理很簡單,各位不防把世間所有的人都當作佛,尤其是你周遭的人,父親是佛、母親是佛,丈夫、太太、兒女、親戚是佛,甚至怨家仇人也是佛。在聽了金剛法門後,就可以用這個菩提心、大悲心來對待別人。

  例如:當你替兒女清洗衣物,或操作家務時,思維家人都是未來佛,爲他們服務是跟他們廣結善緣,這不就是在種善根了?

  孝敬父母、師長就是供養未來的佛,走在街上,看到有人受傷,過去扶持幫助,或心裏起善念,發心將來成佛時當來渡化衆生,特別是在遇到有任何人對我們無緣無故亂發脾氣,心中觀想自己成佛時,一定第一個先來度他,這些都是在種諸善根了。

  中國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本來是一個樵夫。一天,挑柴經過一戶人家,聽到屋裏面有人誦經的聲音,打聽之下得知所念爲金剛經,他歡喜極了!便問此經得自何處?那人就說是從湖北黃梅縣,五祖弘忍大師處得來的。心裏真想能夠到五祖座下學習,奈何家中尚有老母還得靠他奉養,不能遠行。

  後來那人嘉其志切,願代爲照顧老母,並且贈予盤費,勉其成行。

  到了黃梅,五祖問他從何處來,他答:“從嶺南來。”又問來爲何事?他答:“來爲作佛。”五祖高聲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他隨說道:“人雖有南北,佛性哪裏有分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知其爲根性之利這人,收留了他,恐有人忌便叫他在後院臼杵間裏舂米。時光很快忽忽已經八個余月。一天,五祖覺得傳授心印的時機已到,即向大衆試驗見地如何。當時,衆人之中有首座和尚神秀,見解過人,大衆雖各有野心想做禅宗第六代祖師,而終推神秀上座最有希望。而神秀上座也正想試試自己心中見解深淺,于是在南廊壁上題書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已知神秀尚未入門,但仍留此偈囑門人依此偈修,亦可得大利益、福德。

  後來有一童子,經過碓坊,唱誦其偈,慧能聽了便知此偈未見本性,童子說:“你這獦獠曉得什麼!”六祖說:“這偈雖好,可惜理未透徹,我亦有一偈,可是不識字。”當時有位江州刺史的佐吏,姓張名日用,便代爲書寫六祖之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第二天,五祖過堂時,看見了這首偈心中甚喜,詢問之下乃知爲舂米佬所作,爲恐遭人忌故意對大衆說:“亦未見性。”衆人信以爲真。事後五祖潛至臼杵間,問行者道:“米舂得熟否?”答曰:“米是熟了,猶未能篩!”五祖以拐杖向地擊了叁下而去,行者已會祖意。

  當夜叁更時分,便扣門進入五祖丈室,五祖即爲他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叁更傳授頓教法及衣缽雲:“汝爲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並叫他星夜他去,以免遭人暗算。

  這樣一位目不識丁的賣柴佬,卻能在聽了金剛經後而開悟,在中國禅宗史上傳佛語心,度人無數。若不是已在過去世中,不止一佛二佛叁四五佛所種諸善根,哪裏能夠辦得到呢?!而且不是人天有漏的小善根,而是出世無漏的大善根。這無漏大善根的種子,種在八識田中,如食小金剛,終生所不化。

  能夠接受並相信“諸相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法門的這類衆生,是相當有智慧的。因這一念淨信,已與無相理趣相應,所生的功德,猶如十方虛空無量無邊。這淨信功德,亦唯佛以二空智慧悉知,以五眼圓明悉見,決不是一般的二乘和菩薩所能知、所能見的。換言之,一念生淨信者就是能所雙亡,無我相、無人相、無從生相、無壽者相而來接受這般若法門。

  修學般若法門,並不是我們相信了誦念它,佛就無時無刻護著,不誦念就不佑護我們,而是受持這金剛般若經以後,將使我們懂得以智慧來化解、處理種種生命裏所遭遇的一切問題。因爲通常一般人總是會情緒化的去處理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事情反而愈弄愈複雜,煩惱也就愈多了。

  “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有其叁層的意思:

  

  • 因這類衆生,不但得我相空智,而且得法相空智。我相是根本煩惱,有了我相的存在,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將次第生起來。能一念生淨信,了知“我”由五蘊諸法緣聚假合,我相了不可得,就得我智。破了我執,破除我相,我相既破,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亦次第破除。這一念淨信與無相般若之理想應,便悟入我空般若。
  • 了達此我空智是二乘人所得不究竟之智慧,所以更進一步地實驗修證,了知不但我等四相空,即使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亦虛幻不實,自性本空,故而說“無法相”。
  • 不但無法相,還要無非法相,這無非法相的非法,是指的空病,就是認爲有個空的存在。佛說空,無非是要破執,若反執著空,又成空病。

  龐居士謂:“但願空諸所有,幸勿實諸所無。”這正如唯識學談唯識爲破除法執,若執唯識實有,則法執未破。般若談空,亦然,若執著于空,還是不空,故須空空,即觀不著空,方放于畢竟空。

  爲什麼一個人只一念生淨信,就可得如許功德呢?是因修我法二空的智慧,破除我法二種執障,此一念心無所住,修此無相淨行,所得無相功德也就如許廣大;若人聽了般若經,以爲有般若經可聽,及能聽的我存在,一念心有所取著,即落于我等四相中,所得功德自然也就很有限量了。

  現代的人一切講求快速,什麼速度、速記、速食,但成佛卻是快不得;必須按部就班,次第修學。也行各位曾聽過所謂的“即身成佛”,它根本就和經典上說的:“要在一佛二佛叁四五佛種善根;甚且還要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不相應。況且即身成佛,成的是理性佛,在悟到空性、明心見性還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要經過“叁祗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要叁大阿僧祗劫修福修慧,和百劫修相好,這諸多無邊的功德才能成道的,成佛沒有捷徑,更沒有速成班。

  佛法甚深微妙,究竟妙在何處?就是得知有六道輪回!很多人在了解六道輪回!很多人在了解六道輪回之後,內心覺得很麻煩,也很恐怖,但是在六道輪回當中,可以讓我們在無量諸佛所種諸善根;修福修慧,戒定慧具足,便在所修持的法門中,得生一念清淨心——明心見性。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梵語。叁菩提此譯正覺;如來之實智名爲正覺。叁菩提另外還有一個意思是指阿羅漢,也叫無生。已證實相;生死自在,並認爲生命出現在世間,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學佛、修行的目的,不是爲了因娑婆世界的苦而不想活了;或不想再出現生命于此間,要想不再出現生命,唯有取消生命的原動力——“我”,執我自然會引發生命的再現。小乘的修法就是用智慧觀照什麼是我,了知我不可得即證實相,這時生命的動力消失,並認爲生命不再出現就是究竟。

  當時在印度很流行這種修法,就是叫做“生命的取消”。

  “叁藐”指的是菩薩的境界;叁藐叁菩提是正等正覺的菩薩。認爲我有生老病死苦,一切衆生亦然,因此只求自己的解脫是不究竟、不圓滿。

  所以,修學佛法的目的,除了增強升華我的生命力之外,也要讓衆生的生命得到解脫。衆生不僅要修智慧的學分,尚須修大悲的學分。

  “無上阿耨多羅”是自覺、覺他、學行圓滿;佛的境界。人類生命達到最高圓滿境界,也就是人類智慧悲心升華淨化到最高境界,我們稱他爲佛。

  佛證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不是有得到個什麼?或是有個實實在在的法可以說給我們聽呢?沒有!“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觀宇宙一切都是了不可得,都是緣起性空,如幻如化。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我們在前面已說到這部經是一總很圓滿的菩薩學。菩薩應該修哪些東西呢?在印順導師“學佛叁要”一書裏就談到這個問題,並且還特別強調學佛法必修的叁個學分。以現代淺易的講法,不妨稱之爲“菩薩學的鐵叁角”。

  學佛首先應發菩提心,將生命予以定位,菩提心必須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來充實、實踐它,把生命投注在六度的福德上,而這六度則要空慧來引導,這樣菩提心才能持久,而不致退墮。因此,般若智慧是非常重要。

  爲什麼說受持讀誦此經一四句偈的福德,還要超過布施七寶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福德呢?因爲“十方一切諸佛,都從此經出生,此般若法爲諸佛之母;又一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亦從此經出生,此經又爲諸之母了。

  因諸佛以般若爲師,由般若智證真如理,故說諸佛從此經出;又諸佛從所證真如理,起般若方便智,爲衆生說法,此經又爲諸法之師,故說諸法從此經出。

  因此,這般若功德藏,包羅萬象,猶如虛空,而含衆物,所以讀誦受持此經,其功德也遍于法界,和般若相等,無爲而無有限量,自然非布施七寶、有爲對待、有限量的功德所可比擬了。

  所謂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叁種,財布施的財又分內財與外財。外財布施是衣服飲食田宅珍寶等施與他人,內財又是什麼呢?就是身體的頭目腦髓、身心生命。布施內財是爲了…

《金剛經微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