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八苦讲记(六)▪P2

  ..续本文上一页,往后还要变作地上的尘土。从前的恩爱,到此成空!往日的英雄,如今又在哪里!青草丛中,只留下几块墓碑;绿杨树内,空挂着几张纸钱。想到这最后的结局,谁人能免得了!)”

  《涅槃经》所说死苦

  《涅槃经》云:“夫死者,于险难处,无有资粮,去处悬远,而无伴侣。昼夜常行,不知边际,深邃幽暗,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无所破坏,见者愁毒。非是恶色,而令人怖。敷在身边,不可觉知。”

  这段经文逐句地解释:

  “险难处”:就是指三界。三界里充满险难,就像罗刹洲一样,毫无安稳、安乐。

  “无有资粮”:没有善法资助,轮回之旅非常难行,备受艰辛。

  “去处悬远”:死后的路极为漫长,转生之处极为遥远,死后还要无边际地漂泊,一世又一世地流转。

  “而无伴侣”:孤单地走在生死路上,无依无靠。只有自己的业在变现,只有自己的心在轮回,谁能替代?独自背着满载烦恼种子和苦种子的五取蕴,随业不断迁流,所以轮回的行程是孤独的,独生独死,独往独来。

  “昼夜常行,不知边际”:昼夜随业迁流,不知何时是尽头。生死路不是用脚走,而是用心走。自心不断地妄想、执著,就是昼夜常行生死路。就像一只小船长久漂在苦海中,见不到苦海边涯。不修解脱道,生死路哪天能走到尽头呢?永无尽头!今生的死只是一段的结束,往后还不知道有多少回的生死。

  “深邃幽暗,无有灯明”:死的境界幽暗,毫无光明。死是生走到末端显现的相。到了死前细想位,自己不能忆念,别人也不能让自己忆念,这时入大昏厥,叫做“幽暗”。就像灯燃到最后熄灭,一片漆黑。进入死亡昏厥,就难以走出生死长夜,叫做“深邃”。死后堕入恶趣大黑暗处,叫做“无有灯明”。这里要观察到,死时一切明相、一切觉知全部隐没,死后堕入黑暗处、堕入长夜无明的苦。

  “入无门户而有处所”:死魔进来没有门户,却有处所。如果死和五取蕴是两个法,可以说死从某个入口进入五蕴,但死和五取蕴不是他体关系,一期五取蕴的坏灭就是死,所以说“入无门户”。五取蕴只是业感现象,当一期相续走到尽头时,死就显现在蕴身上,所以说“死有处所”,死的处所就是在这个五取蕴上。(这里要观察到,以有为法的法性,死是必定会在自己身上出现的,因此体会到自己的这个蕴身是苦的自性。)

  “虽无痛处,不可疗治”:死时虽有五根,却没有任何知觉,“不可疗治”,就是报终必死,医药无效。

  “往无遮止,到不得脱”:当业力之轮转到死亡线上时,谁也无法遮退;死一到来,就完全被它控制,无法摆脱。

  生死流转,唯一是自己的业在运转,再没有别的主宰。引业势力穷尽时,业报身就随着坏灭,身体四大迅速瓦解,神识随即迁出身体。整个过程,没有人能进入死者的五蕴中遮止这一切进行。此时群医拱手,金钱、美色、权势、武力,统统无济于事。就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无法挡回。

  自身的色受想行识这一套有漏法,死的时候势力穷尽就会分崩离析。死的过程是非常迅速地进行,一幕幕地飞速显现,全是法性的力量,没有人能回转。

  人的一生就是放一部长长的电影,随业刹那刹那显现,等放映完最后一格,就到此谢幕。有为法的法性就是如此,生必有灭,无可摆脱。因此说凡夫都是生死不得自在,完全是苦的。

  “无所破坏,见者愁毒”:死后最初几天,身体并没有腐烂,见到的人却悲酸、哀愁。

  “非是恶色,而令人怖”:死者没有可怕的相貌,却让人心生畏怖。

  “敷在身边,不可觉知”:死亡处在这一期五蕴相续的末端,却不能觉知它到来的日期。

  总之,生和死是一期五取蕴的两端,有生就必定以死为结局。所以现在的这个身完全是虚假的、苦的终归坏灭。

  三、对待生死的态度

  以两个佛经故事来阐述。第一个是:

  (一)功德天与黑暗女

  《涅槃经》中,佛对迦叶尊者说:迦叶!众生的心识备受蒙蔽,贪著生相,厌患老死。菩萨不然,菩萨观最初的生就已经见到过患。迦叶!我讲一个比喻:从前有个女人,走入人家屋里。她美丽端正,身上以种种上等璎珞作严饰。

  主人见到她,随即就问:“你叫什么名字?系属于谁(意思是说,你是谁家的女子)?”

  女人回答:“我叫功德天。”

  主人问:“你所到之处做些什么?”

  她说:“我所到之处,施舍人金银、珠宝、象马、车乘等等。”

  主人听后,心生欢喜,连忙说:“今天福星高照,能让你光临我家。”说完,烧香、散花、供养,恭敬礼拜。

  这时候门外又来了一个女人,相貌丑陋、衣衫褴褛、非常污秽,而且她的皮肤开裂、布满皱纹、脸色苍白。

  主人见了就问她:“你叫什么名字?系属谁家?”

  她说:“我叫黑暗。”

  主人问:“为什么叫黑暗?”

  她说:“我所到之处,总让人家耗尽财富。”

  主人立即持刀威胁她说:“你赶紧离开,不然就要你的命。”

  女人说:“你好愚痴!”

  主人问:“为什么说我愚痴?”

  女人说:“你屋里的那一位是我姐姐,我们姐妹俩恒时同住同行。你若赶走我,也要赶走她。”

  主人回到屋里,问功德天:“门外的女人说是你妹妹,真的吗?”

  功德天说:“真的是我妹妹,我们姐妹同住同行,从不分离。无论在哪里,我常做好事,她常做恶事;我常做利益,她常做损耗。你若爱我的话,也要爱她;恭敬我的话,也要恭敬她。”

  主人说:“假如有这样的好事和恶事,我就都不要。你们走吧!”

  这时两姐妹就一同返回住所。主人见她们远去,心生欢喜,踊跃无量。

  故事中的寓义很深,功德天表示生,黑暗女表示死。生死这两个法是一切苦患的根源,一切圣贤都诃责生死。但是人们的慧眼都被蒙蔽了,看不明生死的真相。

  “主人见了她,随即就问”,是指见到生后随即以智慧去探求生的真相。探求真理叫做“问”。

  “女人答:功德天”,“功德天”是指生是出相(出生的相,就好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有情受生获得五蕴身,具有(眼、耳等)六种根识的光明,照了(色、声等)六尘境界,所以把一期五取蕴的“生”叫做“功德天”。

  “系属于谁”,答案是,属于烦恼和业。(意思是,五取蕴属于烦恼和业的果报。)

  “今天福星高照,能让你光临我家”表示由前世修积善因,今生感得了善趣的身。

  “门外又来一个女人”:死是舍离这期五取蕴的“家”,所以说“在家门外”。

  “系属谁家”,应答:业缘尽了就死,没有系属。生有显现,可以说属于谁。死是一期五蕴相续的灭,不是有什么东西,所以是“无所系属”。

  “我叫黑暗”表示死是没相(就是隐没相,就像黑夜没有丝毫光明,万相隐没。)死时有五根但毫无觉知(没有任何见、闻、觉、知),所以把一期五取蕴的“死”叫做“黑暗”。

  “两姐妹恒时同住同行”是说生和死恒时相连。从相续上解释,就是一段相续的生注定和它的灭相连。从刹那上解释,是指有为法每一刹那都是当生即灭。刹那灭是有为法的法性,所以说“生和灭恒时同行”。

  “主人便说,如果有这样的好事和恶事,我就都不要”,“主人”是指自己的心,“主人便说”表示自己的心了达生死相连之后,就对生无所喜,对死无所忧。从刹那上讲,就是指见了有为法生也不执著,见它灭也不执著。

  “主人见姐妹远去,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表示证得初地欢喜地,永断分段生死,欢喜无量。

  上面的比喻要仔细观察,看清主人前后的态度、行为,看到他具体的表现。再对应在自己身上来检察,找出自己的错误。要问自己:生给我带来妙衣、美食、亲情、种种快乐,我是什么心情?是不是喜上眉梢,殷勤迎接?对她“散花、烧香、供养,恭敬礼拜”,一心欣慕祈求?而黑暗女到来时,把我的身体、寿命、受用全部摧坏,对她的降临,是不是深恶痛绝,马上赶她出去?这样观察,就很清楚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欢迎生、拒绝死,耽著生、厌恶死。

  接着要思维:为什么说这样对待生死的态度是愚痴呢?

  上面经中佛开示说,众生的心都受到蒙蔽,看不清生死真相,所以对生贪著,对死厌恶,都把生和死看成毫无关系的两个。认为生是好的、死是坏的,所以见生就笑脸相迎;见死就黑脸相拒。其实生和死同行,生是死的前因,欢迎生就是欢乐死,贪著生就是执取死,所以贪著生是很愚痴的做法。

  要反观自己是不是那个无智慧的主人?心态和行为是不是颠倒?这样观察,就能生和死都厌舍,原先贪著生、厌患死,现在统统放下,这就是转变。

  面对由生带来的名利财色种种快乐,很多人充满喜悦,深情地说:“生活多美好!”对于生,人都殷勤地迎接她,烧香散花、礼拜。后面有种种老、病、死苦接踵而来时,就恐惧、忧愁,困苦不堪。有远见的智者就不一样。古代有一个故事讲,有一次,考试榜文公布后,一队人庆贺新科中举,敲锣打鼓从寺院门口经过。两个和尚出来看,一个说:“好欢乐!”另一个说:“好可悲!”前面的和尚觉得莫名其妙,就问他。他说:“你只知今日的鼓乐,不知来日的鼓乐。”这个和尚听不懂,仍然羡慕不已。今日的鼓乐是指庆贺做官的鼓乐,来日的鼓乐是指死亡出丧的鼓乐。有智慧的人高瞻远瞩,知道今天的快乐必定有明天的忧苦相随,今天的快乐是坏苦,因此不生羡慕,反而生悲愍,这是智者的不同。

  这个譬喻的内涵涵盖了三界。像天人出生时,相貌庄严,光明赫奕,衣食自然,身心快乐,这可以叫做“功德天降临”。但尾随功德天而来的是临终五衰相现,天人的花冠枯萎,身体的光明退去,汗液流出,坐不安稳,最后一切天人境界消失,在极大的恐惧中堕入恶趣深渊。这是“黑暗女降临”。

  一般人希求生天,他不知道功德天后面有黑暗女跟随,才误以为生天是安乐。见了苦谛就会视生天为苦,一心求解脱。以修持净土来说,看到三界无一处可取,不生净土,更生何土?就会一心求生净土。

  《宗镜录》上说:“生苦,则众苦积聚之因,六趣受身之本。如食粪中之果,犹餐毒树之根,取甘露而堕坑,买上食而致死。功德黑暗,二女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有生就有老、病、死等无边众苦,所以生是众多苦患的根源。有生就受取六道的五取蕴身,所以说生是六趣受身之本。我们在生之时享受这样、享受那样,就像吃粪便里的美果,享受美味的同时,吃到的是粪便;又像在吃毒树的根,终究中毒而死。所以,说是求乐,实际是在求苦,都是“取甘露而堕入深坑、买美食而导致死亡”。功德天和黑暗女从来都形影相随,有智慧的主人二者都不接受。

  (二)五王说乐

  《五王经》里有一段对话,意味深长。这是讲有一次,有四个小王和一位菩萨大王聚会,菩萨大王对四个小王说:你们谈谈自己的所乐。

  一位小王说:“阳春三月,树木荣华,在原野里尽情游乐,这是我的所乐。”

  又一位小王说:“我愿常作国王,拥有鞍马服饰、楼阁宫殿,百官人民围绕在左右,显赫光耀。击鼓鸣钟,出入往来,人民在道路两边翘首注目,这是我的所乐。”

  又有小王说:“我愿拥有贤美的王妃、王子,容貌端正、举世无双,共相娱乐,尽情快乐,是我的所乐。”

  又有小王说:“我愿父母常在,有很多兄弟、妻儿,罗列妙衣美食,尽情享受,素琴清衣,共相娱乐,这是我的所乐。”

  他们讲述完毕,一起问大王:“您的所乐是什么?”

  大王答:“我先谈谈你们的所乐,再说我的所乐。你们有人说阳春三月,草木荣华,在原野上游戏,但秋天一来,草木都凋零败落,所以不是长久之乐。又有人说,愿做国王,拥有鞍马服饰、楼阁宫殿,百官人民簇拥围绕,出入往返,路人侧目。历代国王备极尊荣,转眼间福德穷尽,他国讨伐,忽然就驾崩死去,所以也不是长久之乐。又有人说,愿得好妻好儿,容貌端正,一起娱乐,但有一天忽然得了重病,立即陷在无量忧苦中,所以也非长久之乐。又有人说,愿父母常在,多有兄弟妻儿,欢聚一堂,共享生活,但一朝出事,被官家抓去,关进牢狱,无人救护,也非长久之乐。”

  这时四王一齐问道:“大王的所乐是什么?”

  大王说:“我乐不生不死、不苦不恼、不饥不渴、不寒不热,生死自在。”

  听了上面这段“五王说乐”,我们要反省自身属于哪一种安乐观。是以游山玩水为安乐?还是以权势荣耀为安乐?或者以相伴妻儿为安乐?或者以合家团聚为安乐?更或以来世得到这些五欲享受为安乐。总之,要找出自己是属于哪一种安乐观。

  现世这些暂时的五欲享乐,很快就会变坏、灭尽,又变成苦了,所以这不是真实的安乐。来世得到这些乐受,性质是一样的,还是以衰败为结局,还是与苦相连,只不过时间推远了一些。所以,世间在生时的乐,决定是变坏、是苦的结局。只有得到不生不死、不苦不恼,才是真实的安乐。认清了这一点,就要放下世间追求,把人生的重点转移到修出世间法上来,转修到证取无生上来,这才是有智慧的表现。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八苦讲记(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