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後還要變作地上的塵土。從前的恩愛,到此成空!往日的英雄,如今又在哪裏!青草叢中,只留下幾塊墓碑;綠楊樹內,空挂著幾張紙錢。想到這最後的結局,誰人能免得了!)”
《涅槃經》所說死苦
《涅槃經》雲:“夫死者,于險難處,無有資糧,去處懸遠,而無伴侶。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幽暗,無有燈明。入無門戶,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脫。無所破壞,見者愁毒。非是惡色,而令人怖。敷在身邊,不可覺知。”
這段經文逐句地解釋:
“險難處”:就是指叁界。叁界裏充滿險難,就像羅刹洲一樣,毫無安穩、安樂。
“無有資糧”:沒有善法資助,輪回之旅非常難行,備受艱辛。
“去處懸遠”:死後的路極爲漫長,轉生之處極爲遙遠,死後還要無邊際地漂泊,一世又一世地流轉。
“而無伴侶”:孤單地走在生死路上,無依無靠。只有自己的業在變現,只有自己的心在輪回,誰能替代?獨自背著滿載煩惱種子和苦種子的五取蘊,隨業不斷遷流,所以輪回的行程是孤獨的,獨生獨死,獨往獨來。
“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晝夜隨業遷流,不知何時是盡頭。生死路不是用腳走,而是用心走。自心不斷地妄想、執著,就是晝夜常行生死路。就像一只小船長久漂在苦海中,見不到苦海邊涯。不修解脫道,生死路哪天能走到盡頭呢?永無盡頭!今生的死只是一段的結束,往後還不知道有多少回的生死。
“深邃幽暗,無有燈明”:死的境界幽暗,毫無光明。死是生走到末端顯現的相。到了死前細想位,自己不能憶念,別人也不能讓自己憶念,這時入大昏厥,叫做“幽暗”。就像燈燃到最後熄滅,一片漆黑。進入死亡昏厥,就難以走出生死長夜,叫做“深邃”。死後墮入惡趣大黑暗處,叫做“無有燈明”。這裏要觀察到,死時一切明相、一切覺知全部隱沒,死後墮入黑暗處、墮入長夜無明的苦。
“入無門戶而有處所”:死魔進來沒有門戶,卻有處所。如果死和五取蘊是兩個法,可以說死從某個入口進入五蘊,但死和五取蘊不是他體關系,一期五取蘊的壞滅就是死,所以說“入無門戶”。五取蘊只是業感現象,當一期相續走到盡頭時,死就顯現在蘊身上,所以說“死有處所”,死的處所就是在這個五取蘊上。(這裏要觀察到,以有爲法的法性,死是必定會在自己身上出現的,因此體會到自己的這個蘊身是苦的自性。)
“雖無痛處,不可療治”:死時雖有五根,卻沒有任何知覺,“不可療治”,就是報終必死,醫藥無效。
“往無遮止,到不得脫”:當業力之輪轉到死亡線上時,誰也無法遮退;死一到來,就完全被它控製,無法擺脫。
生死流轉,唯一是自己的業在運轉,再沒有別的主宰。引業勢力窮盡時,業報身就隨著壞滅,身體四大迅速瓦解,神識隨即遷出身體。整個過程,沒有人能進入死者的五蘊中遮止這一切進行。此時群醫拱手,金錢、美色、權勢、武力,統統無濟于事。就像飛流直下的瀑布,無法擋回。
自身的色受想行識這一套有漏法,死的時候勢力窮盡就會分崩離析。死的過程是非常迅速地進行,一幕幕地飛速顯現,全是法性的力量,沒有人能回轉。
人的一生就是放一部長長的電影,隨業刹那刹那顯現,等放映完最後一格,就到此謝幕。有爲法的法性就是如此,生必有滅,無可擺脫。因此說凡夫都是生死不得自在,完全是苦的。
“無所破壞,見者愁毒”:死後最初幾天,身體並沒有腐爛,見到的人卻悲酸、哀愁。
“非是惡色,而令人怖”:死者沒有可怕的相貌,卻讓人心生畏怖。
“敷在身邊,不可覺知”:死亡處在這一期五蘊相續的末端,卻不能覺知它到來的日期。
總之,生和死是一期五取蘊的兩端,有生就必定以死爲結局。所以現在的這個身完全是虛假的、苦的終歸壞滅。
叁、對待生死的態度
以兩個佛經故事來闡述。第一個是:
(一)功德天與黑暗女
《涅槃經》中,佛對迦葉尊者說:迦葉!衆生的心識備受蒙蔽,貪著生相,厭患老死。菩薩不然,菩薩觀最初的生就已經見到過患。迦葉!我講一個比喻:從前有個女人,走入人家屋裏。她美麗端正,身上以種種上等璎珞作嚴飾。
主人見到她,隨即就問:“你叫什麼名字?系屬于誰(意思是說,你是誰家的女子)?”
女人回答:“我叫功德天。”
主人問:“你所到之處做些什麼?”
她說:“我所到之處,施舍人金銀、珠寶、象馬、車乘等等。”
主人聽後,心生歡喜,連忙說:“今天福星高照,能讓你光臨我家。”說完,燒香、散花、供養,恭敬禮拜。
這時候門外又來了一個女人,相貌醜陋、衣衫褴褛、非常汙穢,而且她的皮膚開裂、布滿皺紋、臉色蒼白。
主人見了就問她:“你叫什麼名字?系屬誰家?”
她說:“我叫黑暗。”
主人問:“爲什麼叫黑暗?”
她說:“我所到之處,總讓人家耗盡財富。”
主人立即持刀威脅她說:“你趕緊離開,不然就要你的命。”
女人說:“你好愚癡!”
主人問:“爲什麼說我愚癡?”
女人說:“你屋裏的那一位是我姐姐,我們姐妹倆恒時同住同行。你若趕走我,也要趕走她。”
主人回到屋裏,問功德天:“門外的女人說是你妹妹,真的嗎?”
功德天說:“真的是我妹妹,我們姐妹同住同行,從不分離。無論在哪裏,我常做好事,她常做惡事;我常做利益,她常做損耗。你若愛我的話,也要愛她;恭敬我的話,也要恭敬她。”
主人說:“假如有這樣的好事和惡事,我就都不要。你們走吧!”
這時兩姐妹就一同返回住所。主人見她們遠去,心生歡喜,踴躍無量。
故事中的寓義很深,功德天表示生,黑暗女表示死。生死這兩個法是一切苦患的根源,一切聖賢都诃責生死。但是人們的慧眼都被蒙蔽了,看不明生死的真相。
“主人見了她,隨即就問”,是指見到生後隨即以智慧去探求生的真相。探求真理叫做“問”。
“女人答:功德天”,“功德天”是指生是出相(出生的相,就好像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有情受生獲得五蘊身,具有(眼、耳等)六種根識的光明,照了(色、聲等)六塵境界,所以把一期五取蘊的“生”叫做“功德天”。
“系屬于誰”,答案是,屬于煩惱和業。(意思是,五取蘊屬于煩惱和業的果報。)
“今天福星高照,能讓你光臨我家”表示由前世修積善因,今生感得了善趣的身。
“門外又來一個女人”:死是舍離這期五取蘊的“家”,所以說“在家門外”。
“系屬誰家”,應答:業緣盡了就死,沒有系屬。生有顯現,可以說屬于誰。死是一期五蘊相續的滅,不是有什麼東西,所以是“無所系屬”。
“我叫黑暗”表示死是沒相(就是隱沒相,就像黑夜沒有絲毫光明,萬相隱沒。)死時有五根但毫無覺知(沒有任何見、聞、覺、知),所以把一期五取蘊的“死”叫做“黑暗”。
“兩姐妹恒時同住同行”是說生和死恒時相連。從相續上解釋,就是一段相續的生注定和它的滅相連。從刹那上解釋,是指有爲法每一刹那都是當生即滅。刹那滅是有爲法的法性,所以說“生和滅恒時同行”。
“主人便說,如果有這樣的好事和惡事,我就都不要”,“主人”是指自己的心,“主人便說”表示自己的心了達生死相連之後,就對生無所喜,對死無所憂。從刹那上講,就是指見了有爲法生也不執著,見它滅也不執著。
“主人見姐妹遠去,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表示證得初地歡喜地,永斷分段生死,歡喜無量。
上面的比喻要仔細觀察,看清主人前後的態度、行爲,看到他具體的表現。再對應在自己身上來檢察,找出自己的錯誤。要問自己:生給我帶來妙衣、美食、親情、種種快樂,我是什麼心情?是不是喜上眉梢,殷勤迎接?對她“散花、燒香、供養,恭敬禮拜”,一心欣慕祈求?而黑暗女到來時,把我的身體、壽命、受用全部摧壞,對她的降臨,是不是深惡痛絕,馬上趕她出去?這樣觀察,就很清楚自己對待生死的態度:歡迎生、拒絕死,耽著生、厭惡死。
接著要思維:爲什麼說這樣對待生死的態度是愚癡呢?
上面經中佛開示說,衆生的心都受到蒙蔽,看不清生死真相,所以對生貪著,對死厭惡,都把生和死看成毫無關系的兩個。認爲生是好的、死是壞的,所以見生就笑臉相迎;見死就黑臉相拒。其實生和死同行,生是死的前因,歡迎生就是歡樂死,貪著生就是執取死,所以貪著生是很愚癡的做法。
要反觀自己是不是那個無智慧的主人?心態和行爲是不是顛倒?這樣觀察,就能生和死都厭舍,原先貪著生、厭患死,現在統統放下,這就是轉變。
面對由生帶來的名利財色種種快樂,很多人充滿喜悅,深情地說:“生活多美好!”對于生,人都殷勤地迎接她,燒香散花、禮拜。後面有種種老、病、死苦接踵而來時,就恐懼、憂愁,困苦不堪。有遠見的智者就不一樣。古代有一個故事講,有一次,考試榜文公布後,一隊人慶賀新科中舉,敲鑼打鼓從寺院門口經過。兩個和尚出來看,一個說:“好歡樂!”另一個說:“好可悲!”前面的和尚覺得莫名其妙,就問他。他說:“你只知今日的鼓樂,不知來日的鼓樂。”這個和尚聽不懂,仍然羨慕不已。今日的鼓樂是指慶賀做官的鼓樂,來日的鼓樂是指死亡出喪的鼓樂。有智慧的人高瞻遠矚,知道今天的快樂必定有明天的憂苦相隨,今天的快樂是壞苦,因此不生羨慕,反而生悲愍,這是智者的不同。
這個譬喻的內涵涵蓋了叁界。像天人出生時,相貌莊嚴,光明赫奕,衣食自然,身心快樂,這可以叫做“功德天降臨”。但尾隨功德天而來的是臨終五衰相現,天人的花冠枯萎,身體的光明退去,汗液流出,坐不安穩,最後一切天人境界消失,在極大的恐懼中墮入惡趣深淵。這是“黑暗女降臨”。
一般人希求生天,他不知道功德天後面有黑暗女跟隨,才誤以爲生天是安樂。見了苦谛就會視生天爲苦,一心求解脫。以修持淨土來說,看到叁界無一處可取,不生淨土,更生何土?就會一心求生淨土。
《宗鏡錄》上說:“生苦,則衆苦積聚之因,六趣受身之本。如食糞中之果,猶餐毒樹之根,取甘露而墮坑,買上食而致死。功德黑暗,二女相隨。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有生就有老、病、死等無邊衆苦,所以生是衆多苦患的根源。有生就受取六道的五取蘊身,所以說生是六趣受身之本。我們在生之時享受這樣、享受那樣,就像吃糞便裏的美果,享受美味的同時,吃到的是糞便;又像在吃毒樹的根,終究中毒而死。所以,說是求樂,實際是在求苦,都是“取甘露而墮入深坑、買美食而導致死亡”。功德天和黑暗女從來都形影相隨,有智慧的主人二者都不接受。
(二)五王說樂
《五王經》裏有一段對話,意味深長。這是講有一次,有四個小王和一位菩薩大王聚會,菩薩大王對四個小王說:你們談談自己的所樂。
一位小王說:“陽春叁月,樹木榮華,在原野裏盡情遊樂,這是我的所樂。”
又一位小王說:“我願常作國王,擁有鞍馬服飾、樓閣宮殿,百官人民圍繞在左右,顯赫光耀。擊鼓鳴鍾,出入往來,人民在道路兩邊翹首注目,這是我的所樂。”
又有小王說:“我願擁有賢美的王妃、王子,容貌端正、舉世無雙,共相娛樂,盡情快樂,是我的所樂。”
又有小王說:“我願父母常在,有很多兄弟、妻兒,羅列妙衣美食,盡情享受,素琴清衣,共相娛樂,這是我的所樂。”
他們講述完畢,一起問大王:“您的所樂是什麼?”
大王答:“我先談談你們的所樂,再說我的所樂。你們有人說陽春叁月,草木榮華,在原野上遊戲,但秋天一來,草木都凋零敗落,所以不是長久之樂。又有人說,願做國王,擁有鞍馬服飾、樓閣宮殿,百官人民簇擁圍繞,出入往返,路人側目。曆代國王備極尊榮,轉眼間福德窮盡,他國討伐,忽然就駕崩死去,所以也不是長久之樂。又有人說,願得好妻好兒,容貌端正,一起娛樂,但有一天忽然得了重病,立即陷在無量憂苦中,所以也非長久之樂。又有人說,願父母常在,多有兄弟妻兒,歡聚一堂,共享生活,但一朝出事,被官家抓去,關進牢獄,無人救護,也非長久之樂。”
這時四王一齊問道:“大王的所樂是什麼?”
大王說:“我樂不生不死、不苦不惱、不饑不渴、不寒不熱,生死自在。”
聽了上面這段“五王說樂”,我們要反省自身屬于哪一種安樂觀。是以遊山玩水爲安樂?還是以權勢榮耀爲安樂?或者以相伴妻兒爲安樂?或者以合家團聚爲安樂?更或以來世得到這些五欲享受爲安樂。總之,要找出自己是屬于哪一種安樂觀。
現世這些暫時的五欲享樂,很快就會變壞、滅盡,又變成苦了,所以這不是真實的安樂。來世得到這些樂受,性質是一樣的,還是以衰敗爲結局,還是與苦相連,只不過時間推遠了一些。所以,世間在生時的樂,決定是變壞、是苦的結局。只有得到不生不死、不苦不惱,才是真實的安樂。認清了這一點,就要放下世間追求,把人生的重點轉移到修出世間法上來,轉修到證取無生上來,這才是有智慧的表現。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八苦講記(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