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九)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九)

  三、观察行苦应运用的二理

  (一)观待道理:观察当下一刹那的五取蕴观待何因而来,由因、果同类相应关系认识苦相。

  (二)作用道理:观察当下一刹那的五取蕴将对后有起什么作用。

  由于当下一刹那五取蕴的显现是果,它完全观待于因、由因决定,因此通过观察因缘的体性,就能认定果的体性,这是运用观待道理。其次,当下一刹那又是因,观察它对未来的果起什么作用来认识它的体性,这是运用作用道理。

  四、入手观察的途径

  (一)往前观察:五取蕴如何随前因而转。

  (二)往后观察:五取蕴往后将不断生起什么。

  (三)总体观察:六道一切差别苦统归于五取蕴,见到五取蕴是轮回一切诸苦的总依处。

  (四)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漏与无漏的差别,显示有漏蕴的苦相。

  生死流转是一条长龙,只看头、尾等的局部是难见全貌的。因此有必要往前、往后、往总体上作多角度的观察,以求整体认识流转的苦相。这又需要落定在五取蕴上,观察它如何由前而来,又如何往后而去,又如何从相续不断的迁流中生出六道诸苦。这样前观、后观、总观只是从不同方面观察五取蕴的流转,综合起来就能得到完整的认识。

  再对比观察有漏和无漏的差别,会更加清楚地见到五取蕴是纯一苦聚、毫无安乐,会凸显出寂灭五取蕴才是安乐。

  谈到行苦,有不同的定义。有的说:行苦的体性是随惑业他自在转;有的说:行苦的相是五取蕴每刹那都是苦因。其实这只是不同角度的描述,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看的都是一座庐山。前看后看,看的都是这条五取蕴相续的长龙。往前看,就见到每刹那都是随惑业而转,毫无自在;往后看,就知道每刹那都是苦因。合起来就见到流转的全貌。

  以下开始着手这些方面的观察。

  一、前观分二:(一)惑业他自在转 (二)由微动认识苦

  (一)惑业他自在转

  我执→烦恼→业→蕴

  从因观果识苦性

  众生轮转三有的因,是随执著有我的心而转,起烦恼造种种业,所以我执是生死根源。那么从这样的根源中会生起怎样的果呢?缘起律决定果和因同类相应,就像镜中的影像必定和它面前的物体相应,因上执著我是颠倒错乱,果上显现的一切也就是颠倒虚妄的相,所以三界器情都是无实虚妄的苦相。

  我执是怎么生起的?是无明把多体、刹那灭的如梦现一样虚妄的五蕴执著为常、一、自在的我,这样本没有我而执著我,就是颠倒错乱。再问:从这样的颠倒错乱中能出现安乐吗?以错乱的心为因,生出的果也一定是错乱的,根本不会出现真实安乐。就像一开始输入错乱的程序,由它演化出来的结果必然是错乱的,不可信赖。又好像服了迷幻药,显现的迷幻境界一概是错乱的,而不是真实安乐。这样由因推果就知道,三界的一切显现决定是颠倒错乱,不可能是安乐。

  比如,看电影银幕上轻歌曼舞,回头一看就发现,那只是放映机里放出的光影,由此就明白这一切都是假的,毫无实义。三有世间的现相就是放映出来的幻相,放映者就是我执,就是无我计我的虚妄分别。从这种虚妄分别能放出什么?唯一是苦的法。三界里的根身、器界,苦、乐、舍的每一刹那,都是我执转出来的,就像银幕上的影像毫无自主,是随胶片的转动而被转出来一样。因此说三界器情都在无自主地随业迁流,都是苦的。

  比如,无色界有什么实义?当初为了“我”得到无色定的舍受,造集不动业而入定,但长劫入定中的每个刹那都是随惑业而转,不得自在,所以都是苦。

  又比如,众生以我爱执造集福业和不动业,感得暂时的欲界、色界之乐,这也没有刹那的常住、安稳,时时为迁流之苦逼恼,不得自在。

  所以,欲、色、无色三界都是随惑业流转,毫无自在,这不会是真实的安乐。内道圣贤之所以弃三界如敝履,就是因为见到它纯粹是苦!如果我们也能看清三界的一切是随惑业而转,丝毫不得自在,我们就不会再耽著它,不会再打妄想争取世间的成果、席位,置办车、房、产业,或者在天上预定一个宫殿,在无色界入个长劫大定。这些非理的想法就统统不会有。

  返到自身上问:好的身体是安乐吗?这个有眼、耳、鼻、舌、等支分的身体,是起惑造业妄现的。既是随惑业妄现,就在念念迁流中不得自在。看到身体每刹那都在惑业的控制中不得自在,就知道它唯一是苦。

  又问:五欲乐是安乐吗?以贪心牵引而妄现欲乐时,心一直在不自在地妄动,这样的不自在怎么是安乐呢?这念念的生灭迁流,自己做得了主吗?能保住一个刹那吗?凡夫是不自在的,只有任它缘生缘灭,在它变坏时,苦又接踵而来。

  又问:得人天福报是安乐吗?这是想让我得荣华富贵,并不是微尘、刹那想得到。如愿以偿时,就认为“我”得到了,满足而快乐。事实上,“我”尚且没有,缘“我”安立的“乐”怎么会是真实呢?贪执我而现的乐是虚假的,一定破灭,而破灭时只有自食忧苦而已。

  当时爱执“自我”,是要让“自我”得乐,才念念为着“我”勤积福业,所以是随我执而转,积集福业,才妄现了这一结果。但这个惑业变现的妄相怎么能长久保持?缘一尽不就灭了吗?而且心扑在上面贪著,失去时怎么能不苦呢?

  又问:人天悦意的器世界是安乐吗?这也是为了让“我”得乐,起惑造业而来。这个惑业变现的器世界也是无常变灭,不得自在,哪里是安乐呢?

  又问:人间的种种成功是安乐吗?当时是感觉快乐。这种乐的来源是爱执我。在出现使“我”满意的境界时,就感觉快乐。其实,这个高兴的心自身也是生灭不住的,缘一散就没有了,留下的只有苦。

  这样就知道:三界中显现的任何苦、乐、舍境界,都是随惑业而转,不得自在,所以都是苦。只有在智慧了达实相止息惑业后,才出现真正的安乐。

  小结:因是假,果也就是假;因是错乱,果也就是错乱。就像以错乱的习气变现的梦境,里面的人物、山川,无一不是错乱。其次,果是随惑业而转,所以,一段段的身心状态、外器世界都在念念迁流中不得自在,都是苦。

  (二)由微动认识苦

  永明大师说:“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这是《心赋注》里的一句话。结合在轮回苦上解释,“觉”是指相应真如的觉悟,觉悟就住于本位而不妄动。“动”是指从本位中动摇,本来没有人我和我所,由于错乱执著有人我和我所,起惑造业,就出现了妄动。“动则有苦”:这一动,生死流转的苦就来了,原因是果不离因,由因的妄动,果上一切法就都是苦的自性。

  《大智度论》、《四百论》等中讲到具缚凡夫行、住、坐、卧、饮食、睡眠等的任何活动都是苦。有人说:我走累了,坐下来休息有安乐的感受,我干渴时喝一杯冷饮也觉得很舒服,这不是乐吗?其实,这是由于前面过度行走,苦很强,现在换成坐,使得苦受有所减轻,由前后的反差,就生起这是乐的错觉。喝冷饮的快感也是如此。这种情形就像挑担子,左肩担得累了,换在右肩上,苦变小就觉得舒服。其实,重担压在右肩上也只是苦,并不是乐。

  反面也可以证明,如果坐着是自性乐,那随着你坐多久,就会有多久的乐,事实不是如此,坐久了苦只会渐渐增长,最后出现明显的苦受。饮食也是如此,任何美食在持续受用之后都会出现无法忍受的苦。而任何苦受,无论怎么受用,也不会转为乐。所以《四百论》说:“如乐受增长,现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从这里就证明任何有漏受都是苦性,而没有安乐性。

  从根子上说,三界凡夫的任何威仪、任何状态,都是受惑业力牵制而不自在地妄动,毫无安稳,因此都是苦。这样的苦相非常微细,凡夫的心无法觉察,圣者的慧眼却看得非常明显。《俱舍论》里讲了一个比喻,一根毛放在手掌上毫无感觉,但放在眼睛里苦受的相非常明显。这是描述凡夫和圣者在感受行苦时的差别。

  大家想:“为什么任何受用时间一久就出现明显的苦受?”从它的起点上看,在受生起时,身心已经在惑业力的驱使下,处在不自在的妄动中,这样的妄动就是苦!当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让人难以忍受。

  比如两只脚站立时,有来自有漏身的逼恼,站久了,难以忍受;坐着不动时,也整个处在惑业的压力之下,时间一久,苦就凸显出来;饮食也是苦,不断地吃、胃不断地消化,就是苦在积累,吃得过度会很不舒服。不但我们人类,整个天界都受尘劳的逼恼,无时不在苦中。只有脱掉惑业的拘系,逍遥于生死之外,才是得到真正的安乐。

  《庄严经论》所说苦相

  《大乘庄严经论》讲苦时以“不真分别义”作为苦义。这是从“颠倒假立能所二取”上认定轮回纯粹是苦。

  颠倒错乱就是苦!普观三界众生,一切时处都处在能所二取的颠倒错乱中,这个能所二取从粗分上说,就是有我和我所的妄执,由这种妄分别引出的就是惑、业、苦三种杂染。这样见到轮回的一切都是由虚妄分别变现,就认定它纯粹是苦性。

  观察苦要溯求源头,源头就是一念虚妄分别。观察清楚了因位一念如何发起,就能了知它的果是苦性。好比一件伪劣商品,不明真相时,你会妄执它有好的品质,一心求取它,念念想得到;得到了还爱执不舍。但有一天剥去外在的假相,看到它虚伪的本质时,就会顿时放下爱执。明见苦相也是如此,看见轮回中的一切是由颠倒心变现的苦相时,就能毫不犹豫地放下,不再抱任何希望。

  二、后观分二:(一)能生性 (二)依《净心法要》观察

  (一)能生性分三:1、因果同类性 2、一因多果性 3、无量能生性

  1、因果同类性:从等流作用上看,由我执只引发我执,由起烦恼只引发同类的烦恼,这是因果同类性。由此可知,因位的五取蕴执著我起烦恼,导致果位五取蕴上也处处现行我执和烦恼。

  2、一因多果性:“一因”是指萨迦耶见或我见,“多…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