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九)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九)

  叁、觀察行苦應運用的二理

  (一)觀待道理:觀察當下一刹那的五取蘊觀待何因而來,由因、果同類相應關系認識苦相。

  (二)作用道理:觀察當下一刹那的五取蘊將對後有起什麼作用。

  由于當下一刹那五取蘊的顯現是果,它完全觀待于因、由因決定,因此通過觀察因緣的體性,就能認定果的體性,這是運用觀待道理。其次,當下一刹那又是因,觀察它對未來的果起什麼作用來認識它的體性,這是運用作用道理。

  四、入手觀察的途徑

  (一)往前觀察:五取蘊如何隨前因而轉。

  (二)往後觀察:五取蘊往後將不斷生起什麼。

  (叁)總體觀察:六道一切差別苦統歸于五取蘊,見到五取蘊是輪回一切諸苦的總依處。

  (四)對比觀察:對比觀察有漏與無漏的差別,顯示有漏蘊的苦相。

  生死流轉是一條長龍,只看頭、尾等的局部是難見全貌的。因此有必要往前、往後、往總體上作多角度的觀察,以求整體認識流轉的苦相。這又需要落定在五取蘊上,觀察它如何由前而來,又如何往後而去,又如何從相續不斷的遷流中生出六道諸苦。這樣前觀、後觀、總觀只是從不同方面觀察五取蘊的流轉,綜合起來就能得到完整的認識。

  再對比觀察有漏和無漏的差別,會更加清楚地見到五取蘊是純一苦聚、毫無安樂,會凸顯出寂滅五取蘊才是安樂。

  談到行苦,有不同的定義。有的說:行苦的體性是隨惑業他自在轉;有的說:行苦的相是五取蘊每刹那都是苦因。其實這只是不同角度的描述,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看的都是一座廬山。前看後看,看的都是這條五取蘊相續的長龍。往前看,就見到每刹那都是隨惑業而轉,毫無自在;往後看,就知道每刹那都是苦因。合起來就見到流轉的全貌。

  以下開始著手這些方面的觀察。

  一、前觀分二:(一)惑業他自在轉 (二)由微動認識苦

  (一)惑業他自在轉

  我執→煩惱→業→蘊

  從因觀果識苦性

  衆生輪轉叁有的因,是隨執著有我的心而轉,起煩惱造種種業,所以我執是生死根源。那麼從這樣的根源中會生起怎樣的果呢?緣起律決定果和因同類相應,就像鏡中的影像必定和它面前的物體相應,因上執著我是顛倒錯亂,果上顯現的一切也就是顛倒虛妄的相,所以叁界器情都是無實虛妄的苦相。

  我執是怎麼生起的?是無明把多體、刹那滅的如夢現一樣虛妄的五蘊執著爲常、一、自在的我,這樣本沒有我而執著我,就是顛倒錯亂。再問:從這樣的顛倒錯亂中能出現安樂嗎?以錯亂的心爲因,生出的果也一定是錯亂的,根本不會出現真實安樂。就像一開始輸入錯亂的程序,由它演化出來的結果必然是錯亂的,不可信賴。又好像服了迷幻藥,顯現的迷幻境界一概是錯亂的,而不是真實安樂。這樣由因推果就知道,叁界的一切顯現決定是顛倒錯亂,不可能是安樂。

  比如,看電影銀幕上輕歌曼舞,回頭一看就發現,那只是放映機裏放出的光影,由此就明白這一切都是假的,毫無實義。叁有世間的現相就是放映出來的幻相,放映者就是我執,就是無我計我的虛妄分別。從這種虛妄分別能放出什麼?唯一是苦的法。叁界裏的根身、器界,苦、樂、舍的每一刹那,都是我執轉出來的,就像銀幕上的影像毫無自主,是隨膠片的轉動而被轉出來一樣。因此說叁界器情都在無自主地隨業遷流,都是苦的。

  比如,無色界有什麼實義?當初爲了“我”得到無色定的舍受,造集不動業而入定,但長劫入定中的每個刹那都是隨惑業而轉,不得自在,所以都是苦。

  又比如,衆生以我愛執造集福業和不動業,感得暫時的欲界、色界之樂,這也沒有刹那的常住、安穩,時時爲遷流之苦逼惱,不得自在。

  所以,欲、色、無色叁界都是隨惑業流轉,毫無自在,這不會是真實的安樂。內道聖賢之所以棄叁界如敝履,就是因爲見到它純粹是苦!如果我們也能看清叁界的一切是隨惑業而轉,絲毫不得自在,我們就不會再耽著它,不會再打妄想爭取世間的成果、席位,置辦車、房、産業,或者在天上預定一個宮殿,在無色界入個長劫大定。這些非理的想法就統統不會有。

  返到自身上問:好的身體是安樂嗎?這個有眼、耳、鼻、舌、等支分的身體,是起惑造業妄現的。既是隨惑業妄現,就在念念遷流中不得自在。看到身體每刹那都在惑業的控製中不得自在,就知道它唯一是苦。

  又問:五欲樂是安樂嗎?以貪心牽引而妄現欲樂時,心一直在不自在地妄動,這樣的不自在怎麼是安樂呢?這念念的生滅遷流,自己做得了主嗎?能保住一個刹那嗎?凡夫是不自在的,只有任它緣生緣滅,在它變壞時,苦又接踵而來。

  又問:得人天福報是安樂嗎?這是想讓我得榮華富貴,並不是微塵、刹那想得到。如願以償時,就認爲“我”得到了,滿足而快樂。事實上,“我”尚且沒有,緣“我”安立的“樂”怎麼會是真實呢?貪執我而現的樂是虛假的,一定破滅,而破滅時只有自食憂苦而已。

  當時愛執“自我”,是要讓“自我”得樂,才念念爲著“我”勤積福業,所以是隨我執而轉,積集福業,才妄現了這一結果。但這個惑業變現的妄相怎麼能長久保持?緣一盡不就滅了嗎?而且心撲在上面貪著,失去時怎麼能不苦呢?

  又問:人天悅意的器世界是安樂嗎?這也是爲了讓“我”得樂,起惑造業而來。這個惑業變現的器世界也是無常變滅,不得自在,哪裏是安樂呢?

  又問:人間的種種成功是安樂嗎?當時是感覺快樂。這種樂的來源是愛執我。在出現使“我”滿意的境界時,就感覺快樂。其實,這個高興的心自身也是生滅不住的,緣一散就沒有了,留下的只有苦。

  這樣就知道:叁界中顯現的任何苦、樂、舍境界,都是隨惑業而轉,不得自在,所以都是苦。只有在智慧了達實相止息惑業後,才出現真正的安樂。

  小結:因是假,果也就是假;因是錯亂,果也就是錯亂。就像以錯亂的習氣變現的夢境,裏面的人物、山川,無一不是錯亂。其次,果是隨惑業而轉,所以,一段段的身心狀態、外器世界都在念念遷流中不得自在,都是苦。

  (二)由微動認識苦

  永明大師說:“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這是《心賦注》裏的一句話。結合在輪回苦上解釋,“覺”是指相應真如的覺悟,覺悟就住于本位而不妄動。“動”是指從本位中動搖,本來沒有人我和我所,由于錯亂執著有人我和我所,起惑造業,就出現了妄動。“動則有苦”:這一動,生死流轉的苦就來了,原因是果不離因,由因的妄動,果上一切法就都是苦的自性。

  《大智度論》、《四百論》等中講到具縛凡夫行、住、坐、臥、飲食、睡眠等的任何活動都是苦。有人說:我走累了,坐下來休息有安樂的感受,我幹渴時喝一杯冷飲也覺得很舒服,這不是樂嗎?其實,這是由于前面過度行走,苦很強,現在換成坐,使得苦受有所減輕,由前後的反差,就生起這是樂的錯覺。喝冷飲的快感也是如此。這種情形就像挑擔子,左肩擔得累了,換在右肩上,苦變小就覺得舒服。其實,重擔壓在右肩上也只是苦,並不是樂。

  反面也可以證明,如果坐著是自性樂,那隨著你坐多久,就會有多久的樂,事實不是如此,坐久了苦只會漸漸增長,最後出現明顯的苦受。飲食也是如此,任何美食在持續受用之後都會出現無法忍受的苦。而任何苦受,無論怎麼受用,也不會轉爲樂。所以《四百論》說:“如樂受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從這裏就證明任何有漏受都是苦性,而沒有安樂性。

  從根子上說,叁界凡夫的任何威儀、任何狀態,都是受惑業力牽製而不自在地妄動,毫無安穩,因此都是苦。這樣的苦相非常微細,凡夫的心無法覺察,聖者的慧眼卻看得非常明顯。《俱舍論》裏講了一個比喻,一根毛放在手掌上毫無感覺,但放在眼睛裏苦受的相非常明顯。這是描述凡夫和聖者在感受行苦時的差別。

  大家想:“爲什麼任何受用時間一久就出現明顯的苦受?”從它的起點上看,在受生起時,身心已經在惑業力的驅使下,處在不自在的妄動中,這樣的妄動就是苦!當它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讓人難以忍受。

  比如兩只腳站立時,有來自有漏身的逼惱,站久了,難以忍受;坐著不動時,也整個處在惑業的壓力之下,時間一久,苦就凸顯出來;飲食也是苦,不斷地吃、胃不斷地消化,就是苦在積累,吃得過度會很不舒服。不但我們人類,整個天界都受塵勞的逼惱,無時不在苦中。只有脫掉惑業的拘系,逍遙于生死之外,才是得到真正的安樂。

  《莊嚴經論》所說苦相

  《大乘莊嚴經論》講苦時以“不真分別義”作爲苦義。這是從“顛倒假立能所二取”上認定輪回純粹是苦。

  顛倒錯亂就是苦!普觀叁界衆生,一切時處都處在能所二取的顛倒錯亂中,這個能所二取從粗分上說,就是有我和我所的妄執,由這種妄分別引出的就是惑、業、苦叁種雜染。這樣見到輪回的一切都是由虛妄分別變現,就認定它純粹是苦性。

  觀察苦要溯求源頭,源頭就是一念虛妄分別。觀察清楚了因位一念如何發起,就能了知它的果是苦性。好比一件僞劣商品,不明真相時,你會妄執它有好的品質,一心求取它,念念想得到;得到了還愛執不舍。但有一天剝去外在的假相,看到它虛僞的本質時,就會頓時放下愛執。明見苦相也是如此,看見輪回中的一切是由顛倒心變現的苦相時,就能毫不猶豫地放下,不再抱任何希望。

  二、後觀分二:(一)能生性 (二)依《淨心法要》觀察

  (一)能生性分叁:1、因果同類性 2、一因多果性 3、無量能生性

  1、因果同類性:從等流作用上看,由我執只引發我執,由起煩惱只引發同類的煩惱,這是因果同類性。由此可知,因位的五取蘊執著我起煩惱,導致果位五取蘊上也處處現行我執和煩惱。

  2、一因多果性:“一因”是指薩迦耶見或我見,“多…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