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十二)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十二)

  智愚不同的作为

  一、两点一线原理

  (一)“我”→“乐”

  所谓两点,一点是“我”,另一点是“乐”。“一线”就是“我”向着“乐”追逐而去。这样的“两点一线”使得众生在三界里驰走不停,他停不下来,就是因为有我、有乐。反过来学习四谛之后,见到没有乐、没有我,妄动就歇下来了。所以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它叩击到要害。

  由这两点一线,众生就在轮回里奔得厉害。错觉当中,认为有我,对面还有乐可寻,每天一睁眼就是为了求乐,天天都在这条线上忙。

  说到底,每个人都认为有“我”,而且最爱的就是“我”,因此就要让“我”得到“乐”。这就是轮回众生的行为逻辑。此外没有更复杂的道理。

  (二)增长业

  →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增长非福业

  →为受用外五欲乐

  →缘来世诸欲乐故,增长福业

  →为乐受义而增长

  →为受用内定生乐受而作业,集能生色界一至三禅不动业

  增长业

  →为舍受义而增长,集能生色界四禅乃至有顶诸不动业

  

  上面这条原理展开来,就有很多差别相。把这些差别相看清楚,就知道轮回众生怎么以求乐的妄想造业感果,在三界里上下轮转。

  总的都是随我见而转,然后以求取乐受和舍受而增长有漏业。增长业分两类:一是为乐受义而增长,二是为舍受义而增长。为乐受义而增长又分两类:一是为了受用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尘所生的欲乐而造作;二是对于外在的五欲乐厌舍贪著,为了求得内在禅定所生的喜乐,而增长业。在寻求外在的五欲乐里,又有两种:一是缘着这一生的五欲乐,为了求取它,造非福业,它的果是三恶趣;二是缘着来世的五欲乐,为了求来世享受五欲,增长福业,它的果是来世欲界人天善趣。如果舍离外在五欲,求内在的禅定乐受,修集不动业,果是生色界一禅到三禅。以上是为乐受义而增长。如果连内在的定生乐受也厌患舍离,为了得舍受,修不动业,果是生色界四禅乃至无色界,这是为舍受义而增长。

  从这里看出,修道如果没有通达有漏皆苦,就会把乐定义为外在的五欲乐,或者内在的定生乐受和舍受,这样以我执驱使,为了求到自己所认为的安乐而造种种业,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生死当中驰走。即使口口声声说“求解脱”,事实上,所作所为都是在做生死岸边的事。只有通达有漏的苦、乐、舍三受都是苦性,寻求从中出离,才能趣入解脱道。所以,以理抉择三苦就成为关键,抉择认定三界一切都是纯苦无乐,才能止息逐乐的意乐和行为。

  凡夫的心就是轮回里的火车站,有一条条通往三界六道各种生处的轨道。驱使无量众生纷纷投入三界苦海的理就是“两点一线原理”。

  人人都认为有“我”,一念一言一行都随我见而转,而且又都认为世间有乐,这个“乐”又是五花八门,光是欲界人间就有无数乐的领域和分支,几十亿人都在求自己的一些乐。这种乐得不到,就求那种乐;这种程度的乐求不到,就求中等或下等的。认为禅定的乐味好,就不要外在五欲的乐,一心想求得定乐。认为定生乐受会变坏,就舍掉乐,住在不苦不乐中,以舍受为安乐。这就是整个世间都在逐乐的情形,一落在这个范畴里,就全都是世间行、有漏业、生死因。

  (三)解脱道的两个重点

  1、出离意乐 2、无我慧

  由上面的两点一线原理,翻过来就知道解脱道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对无我空性闻思修,生起无我慧;二是对苦谛闻思修,生起见到唯苦无乐的智慧。有这两个智慧,这边没有“我”,那边没有“乐”,追逐世间乐的妄动就自然止息,日夜不歇的轮回中的驰走也开始停步。

  《广论·中士道》里讲过,如果对三有的一切盛事都见为过患(也就是见到有漏皆苦),由此以求解脱欲乐来修种种善,以及对无我有如理观察的智慧,与这个智慧相应来修种种善,就不再是引生死因,而能引出世间道。原因是:前者是后有爱的对治;后者是生死根本——我执的对治。解脱道就是出离心和无我慧这两个重点。

  修出离心的根本是抉择“有漏皆苦”。三界众生之所以有五花八门求乐的妄想,始终退不了,就是因为内心有愚蒙,不认识三界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自性。没有抉择透彻、从根本上遮掉乐的妄想,内心就始终认为有乐可得,由此在世间逐乐的行为就停不下,解脱道就趣入不了。所以,解脱道的第一障碍,就是内心的乐执。相反,趣入解脱道的第一道关,就是抉择“有漏皆苦”。只有认定有漏的苦、乐、舍三受都是苦,五取蕴是无尽的苦流,才会从世间逐乐的意乐和行为中脱离,才会放下世间,全副身心投入解脱道。

  二、三种作意

  (一)作意乐 (二)作意坏苦 (三)作意行苦

  从这里可以看出智者和愚者在寻求离苦得乐上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作为。

  欲界众生不明苦谛,认定有漏乐受为安乐,因此六根接触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时,就作意这是乐,从而贪求、逐取。而且会把嗔心看成出离心。他在某种环境里难以忍受时,就会想到“我要脱离”,但这不是出离心,而是嗔心。出离心是以智慧见到五取蕴由苦而苦,辗转相续,在这上面唯苦无乐,所以彻底放下,寻求解脱。它来自明见苦谛的智慧。而前者是在自己的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忍受不了,就恼火,想尽快摆脱,等换了满意的境界时,又贪著不舍。这不是出离心。

  总之,以上讲了下等的作意是把乐受看成乐,把苦受看成苦,所以追逐乐受,排斥苦受。一般人一辈子都落在这种作意当中。

  中等人通达坏苦,作意也随着转变。他会在“乐中观苦”,灭除贪欲。有一本《保富法》的书讲的很好,他说清朝的曾国藩常讲:古人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话,这是智者的境界,因为花全开了,就表示快要凋谢了;月亮已圆时,转眼就要缺。所谓“盛极必衰,乐极生悲”。(这是知道一分坏苦的道理。)

  有智慧的人,就深深地体会到这个道理,所以处事的时候,就会先考虑到:凡事不要太过圆满,也不要让它太盛,过了头;对于财物聚散,也有周全良好的计划;个人的享受不可以过多、过好。不然跟在它后面就是衰败的大苦。

  曾国藩给自己住的房子取名为“求缺斋”。今天的世俗人一味追求享受和名声,而且唯恐不多、不大、不高。而智者的见解和做法完全相反,他是求缺而不求满。所以,世间人的眼光是非常短浅的。他不知道,有什么乐,后面就有什么苦。对乐越是贪著、越是纵欲,将来苦就越大。乐的过了头,就出现毁灭性的结局。

  世间的成就、事业都是如此,费尽辛苦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终于到达高峰。这以后的结局就是难以维持,倒塌一空。所以,有漏有为法有它自己的规则,并不是人力所能保全的,毕竟这是坏苦的自性,没有真正的安乐。

  智者作意坏苦,在乐来临时不去贪著它,而且会有提前的准备,在生时做死的准备,年轻时做年老的准备,盛时做衰时的准备,有财时做无财时的准备。所以,愚者是求满,智者是求缺:愚者是进取强求,而且好中要更好,多中要更多,享受了要更享受,结果被坏苦的绳子套住,被扔进痛苦深渊;智者知道世间乐是毒,过度享用就会毁掉自己,所以少欲知足,能知足才能安身。

  对解脱行者来说,在面对世间的种种欲乐和定乐时,他作意:这个乐是坏苦,跟苦相连;我的心不抓这个乐,将来就不受那分苦。所以他是不会去取的。

  以上讲了中等作意是乐中观苦,他会不取世间乐,即使受用时也是求缺而不求满。

  上等的作意是看到一切苦、乐、舍都是行苦的自性,他知道自己身上有绝大的过患,唯一的希望就是修解脱道,息灭取蕴相续。他的看法是世间苦的因缘丝毫不能积累,一积累就落在轮回中,所以不会以世间境界为乐。他不只是想把苦减轻,而是要彻灭断掉轮回苦的根子。以上讲了上等作意。

  初学者要着重思维苦谛

  对苦谛抉择得清楚,希求解脱生死的心就会顺利地出来。而没有以理抉择,苦的认识就不清楚、不决定,解脱道的发心和行为都会成不断定,整天还会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像“世间有没有乐?能不能求乐?”等等的疑惑不能从根破掉,对世间的贪执就总消除不了。所以,必须从内心断定三界唯苦无乐,才会一心放到解脱道上来。再看古今佛教大德的行持,也很清楚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以三苦的理来看是完全合理的,自己也会见贤思齐,做一个真正的解脱道行者。

  由此看出,关键点就是三苦,不认识三苦,就会一直朝轮回的方向上奔走,最终结果都是结蕴相续,轮转六道。反之,能在这上面认识决定,就会转变成解脱道行者,向涅槃的方向趣入。而且,只有对三苦认识之后,自己的行为才开始被出离心摄持,从以往逐乐的意乐和行为中脱离。

  世间人一出门就是去求乐,求名求利、旅游观光、美食妙衣、影视网络、游戏、聊天、谈情说爱,一整套都是求欲界的乐。即使心往内修个禅定,也是往禅定里藏身,贪求上界的乐受、舍受。

  但是对三苦有非常清楚、深刻的认识之后,就会以坚定的求解脱心摄持自己的行为,不沾染世缘,坚定地往解脱的方向上走。这种意乐和行为的断定实际来自他的正见,来自他见到这个世间所谓的乐纯一是苦。

  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真正进入解脱道,要着重在对三苦的观察、思维、认识上。

  离贪

  《佛遗教经》中教诫要少欲、知足、远离。如果还总是在求好衣、求好车、求好房,有这样的意乐、行为,必定是落入苦,落入生死,这是要截止的。有的人说:学佛也不要太艰苦。我现在享受生活,照样能学佛法,这样不是很好吗?如果是这样的看法,就是在见上根本没有断定,对有漏皆苦根本没有决定,所以才认为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可以边享受五欲,边学佛法。

  其实,这只是他享受五欲习惯了,心里有深深的执著,难以放舍。车房、地位、名声都…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