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舟赞讲记(二)

  般舟赞讲记(二)

  甲二、正赞分八:一、净土易行得忍 二、弥陀愿大摄深 三、西方顿速要行 四、极乐依正庄严 五、思苦断恶求生 六、三圣观念得摄 七、九品因行果益 八、普劝大众修往

  乙一、净土易行得忍分五:一、三界唯苦 二、分化度生 三、随机说法 四、顿渐差异 五、知难归净

  这五科的关联是:见三界唯一是苦,释迦如来兴大悲心,从报土分身化现在浊世救度众生;救度的方便就是随机说法;所说的法又有顿教和渐教的差异,渐教万劫修功才证不退,顿教一日至七日念佛往生就得不退;在了知渐教难行之后,归入净土。

  丙一、三界唯苦

  般舟三昧乐  三界六道苦难停

  旷劫已来常没没 到处唯闻生死声

  众生长劫流转在三界六道,周遍是苦,唯一是苦。“苦难停”,就是苦难以停息,惑、业、苦连环不断。“旷劫已来常没没”,就是到如今已经历尘沙劫数,始终沉没在生死海中不得出头。“到处唯闻生死声”,就是放眼无边的三界,到处只听到生死愁叹的声音。

  以这个缘故,释迦如来从报土中分身化现来度众生。所以接下来讲:

  丙二、分化度生

  释迦如来真报土 清净庄严无胜是

  为度娑婆分化入 八相成佛度众生

  释迦如来的真实报土清净庄严,就是经上所说的“无胜世界”。佛为救度娑婆众生,从报土中分身化现,入在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度脱众生。

  这一颂是根据佛在《涅槃经》上所说:从这个娑婆世界往西经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个世界,名叫“无胜”,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庄严。我是在无胜世界出现于世,为救度娑婆众生,而在这个世界化现,转妙*轮。

  “八相成道”是释迦示现成佛的方式,就是从兜率天降生、托胎、出生、出家、苦行、降魔、转*轮和入涅槃。这样示现,众生就见到如来也有诞生、出家、降魔、成道,也在行走、端坐、生病、乞食。这是慈悲到极点,示现跟人同类的身相、同类的行为、同类的语言,以这种方式来接引众生。

  丙三、随机说法

  或说人天二乘法 或说菩萨涅槃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 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 钝根无智难开悟

  释迦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教化众生,顺应众生的种种根机,或者说人天乘五戒十善的法,使众生得生人天;或者说二乘四谛、十二缘起的法,使众生从生死流转中得解脱;或者说菩萨乘成就佛果涅槃的正因,比如发菩提心、行持六度等;或者说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圆满福慧而成佛的渐教法;或者说众生自性是佛、速疾成就的顿教法(像禅、净、密都是顿教法门)。

  总之,说这一切法就是阐明空、有二谛,开示万法实相,遣除众生心中的人我执和法我执。根性利的人听佛说法都得到利益,或发起菩提心、或得法眼净、或得无生忍等。钝根人没有智慧,难以开悟。

  丙四、顿渐差异

  璎珞经中说渐教 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 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 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 即得不退证无生

  佛的一代时教有渐教和顿教的差别。《璎珞经》上说渐教法门,菩萨从初发心起,万劫修集功德,证入不退;《观经》、《弥陀经》等说顿教菩萨藏。《弥陀经》说,一日至七日系心不乱,专称佛名,命终须臾间就往生安乐世界。一入弥陀涅槃国,就获得不退转,证入无生。

  所以证入不退有两种:一是按《璎珞经》所说,万劫修集功德之后证得不退;二是按《弥陀经》所说,一日至七日专称佛名,命终往生,就入不退。两者在快慢上差距悬殊。

  丙五、知难归净

  万劫修功实难续 一时烦恼百千间

  若待娑婆证法忍 六道恒沙劫未期

  这是讲渐教修行的难处,难在“万劫修功实难续”。万劫中持续修行才证入不退,如果中间退堕,要很长时间才再回到原有的位置,所以说万劫修功德很难持续!不必说万劫,就看一个时辰中,也有贪、嗔等烦恼百千次生起。所以说:“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要等到在娑婆世界证得法忍,只见随业不断流转在六道中,纵然经过恒河沙数劫,也不见成就。

  贪嗔即是轮回业 烦恼岂是无生因

  验此贪嗔火烧苦 不如走入弥陀国

  这是讲“知难归净”,因为:“贪嗔即是轮回业”,心里只要生贪、生嗔,就是轮回业,不可能以贪嗔解脱轮回;“烦恼岂是无生因”:贪、嗔等哪里是证入无生的因?贪是执著我而贪,嗔是执著我而嗔,慢是执著我而慢,都不是证入无生的因,无生是无我,只有观照无我,才能证入,不断地执著我,就只是不断地生死流转,哪里是证入无生的因?

  “验此贪嗔火烧苦,不如走入弥陀国”:考察自己常常处在贪嗔火烧的苦中,就知道后面还有无尽的生死!见到只凭自力难出生死,所以不如直接趣入弥陀佛国,一生顿脱生死。

  以上讲了娑婆众生有长劫生死大苦,释迦佛悲愍众生,大悲示现化身,随顺众生的根机转种种*轮,其中有顿教和渐教的差别,对比两种教的难易之后,决定径直趣入弥陀净土!

  乙二、弥陀愿大摄深分三:一、度生发愿 二、愿成大益 三、劝归极乐

  丙一、度生发愿

  弥陀因地发心时 顿舍王位求菩提

  饶王[1]佛所落发须 出家修道名法藏

  四十八愿因兹发 一一誓愿为众生

  阿弥陀佛因地发菩提心时,毅然舍弃王位,为利益全法界的众生而寻求菩提。当时,他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剃除须发,出家修道,名为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就是在当时的因缘下发起的,其中每一大愿都是为普度众生成佛而发。

  丙二、愿成大益

  众宝庄严名极乐 广大宽平无限量

  我得菩提当心坐 彻穷后际度众生

  法藏菩萨自从发下普度众生的四十八愿后,经过长劫修行,终于圆满福慧资粮而成佛。此后如愿出现了极乐世界。也就是赞文所说:

  “众宝庄严名极乐”,从佛的果觉大智慧中现出众宝庄严的清净国土,叫做“极乐世界”。“广大宽平无限量”:就是极乐世界极为宽广、平正,没有任何边际。佛得菩提果时坐于何处?“当心而坐”!“心”指真心或法身或如来藏。弥陀净土流现的任何境界,不论现佛的身相、光明,或者现色、声、香、味、触五尘庄严,或者现水、鸟、花、林、罗网、宫殿,都是法身所现,所以“法身是如来的菩提坐”,就从这法身中流现净土的如海庄严。

  “彻穷后际度众生”:就是法藏菩萨成佛后,直到众生界尽之间,恒时不断地显现色身,以无量不可思议的幻变力任运普度众生。像这样,从菩提中流现尽虚空界普度众生的事业,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就是“彻穷后际度众生”。

  身相光明照法界 光所及处皆蒙益

  一一光明相续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

  从佛法身中所现的色身,具足无量相好、光明。《观经》说,佛的真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现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不舍。从如来藏流现的光明,以法身为体,所以光明彻照法界。

  凡是佛光照到的地方,众生都得到大利益。谁能得佛光照触呢?“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佛的光明恒时不断地普照,就是为寻觅念佛求往生的人。所以从佛的法身中流现色身,又从色身流现无量光明,一一光明恒时普照十方,光明就照在念佛人心上。

  以上是说阿弥陀佛成就大愿后的极大利益。也就是大愿成了真实的利益,从大愿海中流现出极乐净土的无量功德庄严;大愿成了恒时利益,尽未来际救度众生;大愿成了周遍利益,身相光明遍照法界,摄受有缘。

  丙三、劝归极乐

  欲比十方诸佛国 极乐安身实是精

  《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因地时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刹功德庄严,舍掉其中的粗恶,广选善妙,由此结成心愿,愿中建立的极乐净土超过二百一十亿佛刹。到大愿真实成就时,就如愿出现极乐世界,超胜十方。所以,和十方无量的佛国相比,在极乐安身确实精妙无比。

  乙三、西方顿速要行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丙一、略说分二:一、普门施益 二、利剑名号

  丁一、普门施益分二:一、因中普行 二、普门设化

  戊一、因中普行

  般舟三昧乐  释迦如来悲意深

  本师释迦修普行 长时长劫度众生

  释迦佛度众生的悲心深切。因地修行从布施到般若之间的一切菩萨行,长时长劫毫不疲厌地救度众生。

  戊二、普门设化

  一切如来设方便 亦同今日释迦尊

  随机说法皆蒙益 各得悟解入真门

  门门不同八万四 为灭无明果业因

  同样,十方如来也施设种种方便,就像今天的释迦佛。诸佛随顺众生的根机说法,所说的教和所化的机相应,因此闻法都各得利益,各自依佛语得到领悟,进入真如之门。真如就像纯蜜一味,证入的方便则有八万四千,不管施设哪种方便,都是为灭除众生的无明以及无明所生的业因和果报。

  丁二、利剑名号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在佛说的灭除无明果业因的百千法门中,有一种利剑法门,就是弥陀名号。《观经》说:至心一念弥陀名号,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声称念,能灭恒沙罪业,因此是“灭罪利剑”。

  丙二、广说分五:一、因中大行 二、果地普化 三、誓奉佛教 四、选择要行 五、诸佛同劝

  丁一、因中大行

  这一科是讲释迦佛因地的大行,表现在三方面:一、舍身求法;二、长劫奉修;三、念念行化。

  释迦如来因地时 顿舍身财求妙法

  小劫大劫长时劫 随顺佛语誓修行

  念念时中行六度 慈悲喜舍化众生

  三业专修无间业 誓作菩提无上尊

  佛在因地做菩萨时,为求得妙法,毅然舍弃身体、财富、权位等。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小劫、大劫、漫长的劫数,他都誓愿随顺佛语而修行(就是佛如何教导,他就如何修行)。心中念念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念念在行菩萨六度,念念在慈悲喜舍,教化众生,身、口、意三业专一地修菩提行。“无间业”,就是在修菩提行…

《般舟赞讲记(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舟赞讲记(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