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恒河沙数化佛。一一化佛又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又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就是佛的身业功德成就。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这是问《观经》这段法语是在说什么法义?历来的注疏有各种深浅不一的解释,这里只按昙鸾大师的注释来讲。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是眼”就是这个眼界,“但”是唯一或只的意思。)。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
“身”叫集聚而成。多种法集聚在一起叫身或蕴。“界”叫事物的差别。也就是分界的意思。诸法各有自己的体性,不相紊乱,叫做界。就像中国和日本各有国界,以分界不同,中国的事不会发生在日本。
比如,眼界是由眼根、外色、虚空、光明、作意这五缘生起,叫眼识界。眼识这一界只行在能生自己的因缘上,不行在其他因缘上,也就是眼识只从自己的因缘中出现,以眼识这种事和眼识外的法有差别,因此叫做眼界。其他耳识、鼻识等界也是如此。
【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界指众生的心法。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因此称为法界。意思是世间六道的器情由心生,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法也由心生,以心能生世出世间一切法故,称为法界。以法界心能生诸佛具足相好的身,就像色法等能生眼识,因此把佛身叫做“法界身”。这个所现的如来相好身不行于其他缘,只行在众生心想中,因此说“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意思是,如来的相好身唯一由众生心想而现,不由其他因缘,所以只行于众生心想中。)
善导大师解释:由于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以无碍智慧了知,就能入在他心想中显现。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说众生在以心观想佛色身白毫等相好时,佛身相好就现在众生心中。就像水澄清时,有影像现在水中,水和影像不一不异。为什么?因为如果是一,水就是影像,而水并不是影像;如果是异,影像就安住在水外,但水外也没有影像。或者这么想:影像是水的话,当影像消失时水也消失,但影像消失,水还存在,证明影像和水不是一。又影像在水外存在的话,应成水消失,影像还存在,但水一消失,影像就不复存在,证明影像和水不是异。
众生的心就像清水;佛身相好就像水中现的影像;众生心水净,佛身就现在众生心中,好比“水清则色像现”。佛的相好身只是自心所现,所以和心不是一,也不是异,所以说“佛的相好身即是心想”。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是心作佛”说的是这个心能作佛,就是依自己的信心缘佛的身相;“是心是佛”说的是依着观想佛身,就从自心显现佛身,心外无佛,是心是佛。这就像两木摩擦,火从木头中出生,火不能离开木头存在。由于火不离开木头,火就能把木头烧掉。木头被火烧,就成了火。
“木”比喻作观的心,“火”比喻佛身。“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比喻佛身相好从作观的心中显现,佛身并不是离心而有。“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比喻所现的佛身不离心的缘故,能息灭分别心。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中的正遍知,是说真正如于法界而知(就是如实知的意思,法界如是,也如是了知)。法界没有生灭、来去、常断、一异等的虚妄相,既没有虚妄相,诸佛的智慧就没有“知”。以没有知的缘故,就无不知。“无知而知”,就是正遍知。这样的知深广不可测量,因此譬喻为海。
分别心是有所缘的心。比如心里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件事如何处理”,像这样有所缘的知,只是妄知。无所缘的知,是本性自然照见,以无知就无不知!法界远离妄相,如果有所知,就成了心是能知、法是所知,这时就障碍现前遍照法界的真知。反过来能、所二取的戏论消尽,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自然遍知一切。
《往生论注讲记(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