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讲记(一)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首先介绍本论的造者和注者:
论主婆薮槃头菩萨译为天亲(新译世亲),北印度人,出生在佛灭度后900年左右。在家排行第二,兄长是无著菩萨。天亲菩萨一开始入小乘萨婆多部出家。他博学多闻,遍通经论,神才俊朗,无人能比。曾经为小乘法撰造了500部论。但他不信大乘,发表言论,毁谤大乘。
兄长无著菩萨怜悯他,就派使者对他说:“我现在病很重,你快来见一面。”天亲菩萨就动身来见兄长。无著菩萨对他说:“我有很重的心病,而且是为了你的缘故。你不信大乘,常常毁谤,以这个恶业一定堕入恶道。我现在为你愁苦不堪,恐怕不久人世了。”
天亲菩萨听后惊慌恐怖,就请兄长为他讲解大乘,跟随学习。他听后全部通达,深自忏悔以往毁谤大乘的罪业,想割下舌头来谢罪。无著菩萨说:“即使你割一千条舌头,也灭不了谤法的罪。能用舌头谤大乘,也就能用舌头宣扬大乘而灭罪业。”
以后天亲菩萨专门造大乘论,一共造了500部。天亲菩萨所造的论,文义精妙。凡是见闻的人都深深信服。印度和其他地方无论学大乘、学小乘,都以天亲菩萨的论作为法本。在佛教史上有“千部论主”的美誉。虽然天亲菩萨示现居于凡夫地,他的真实身份实际是不可思议的大菩萨。
接下来介绍注者昙鸾大师。他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山西雁门人。少年出家,童贞入道。后来读《大集论》发心为经作注解,写到一半得了气病,不得不停笔治疗。由这次生病经历,他感叹人命脆危,旦夕无常,想先求得长生不死的法门,再来弘扬佛法。
这样他就到江南拜访陶弘景,请求仙术。陶弘景传授他十卷仙经。他得了之后非常高兴,动身返回北方。途经洛阳时,遇到印度三藏菩提留支,他问留支三藏:“佛门中有没有长生法门可以超过仙经?”三藏说:“此方哪有长生不死的法?即使能长寿,不过暂时不死,终究要生死流转,不值一提。真正长生之法,佛家才有。”
三藏把《十六观经》授给他,说:“学此法门,就不再流转六道,不再有祸福成败、荣辱得失,寿命以恒沙劫数也无法计量,这是我金仙释迦佛的长生法门。”
昙鸾大师听了大喜,当即烧毁仙经。从此专修净土观。他自行化他,广弘净土法门,教化了无数众生。东魏皇帝对他极为推崇,敕予“神鸾”的称号。南朝梁武帝也对他推崇备至,天天向他所在的方向遥拜,尊为“北方肉身菩萨”。
一天晚上,昙鸾大师屋中出现一位梵僧,对他说:“我是龙树,久居净土,因为你勤修净业,特来相见。”大师知道自己往生的时日已到,就集合徒众,教诫说:“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弟子们高声唱佛。大师自己向西念佛,顶礼往生。当时,数百位弟子都见空中有幡花幢盖从西而来,天乐盈空,久久才息。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
按照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说,菩萨求不退转有两种道:一是难行道,二是易行道。难行道是说在五浊恶世无佛住世的时期,求不退转很难。这种难有很多方面,这里粗略说几个方面来显示难的意思。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第一、佛的正法中,小乘有无常、无我、寂灭法印,大乘有“一实相印”,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证得圣果。外道却不是这样,颠倒迷惑,具有邪见,所说的只是相似善法,不是真实。行者没有智慧辨别,一旦误入外道法中,就成为修道的大障。
第二、只求自了的声闻发心障碍大慈悲。“大慈悲”就是誓愿给予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安乐的大慈心,以及誓欲拔除一切众生粗细诸苦的大悲心,这是大乘道的根本。如果心里生起只求自己解脱的想法,就是从菩萨道中退堕。
第三、恶人见人修道,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诋毁,制造障碍。
第四、人天果报不是无漏善果,暂时享乐,又堕入苦中,因此是颠倒。梵行就是清净行,浅说是离欲之行,深说是涅槃之行。行者追求世间享乐等善果,就会失坏梵行。
第五、单凭自力修持,没有他力摄持。
前四种难是指容易落入凡夫、外道和小乘中,第五种是说进入大乘道修行,只凭自力,没有佛力摄持,因此是难。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像这一类的事处处可见。就像瘸了脚在陆地的路上步行,一天走不过几里,非常辛苦。比喻行大乘道时有很多内外障缘,让人难以进步。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易行道,是说只凭对佛生信的因缘,发愿往生净土,得佛愿力摄持,就决定往生净土。而一生到净土,以佛力住持,当即入在大乘正定聚中。正定就是不退转。这就像水路乘船,借船的力量,须臾就到达千里,所以安乐。
“信佛因缘”是说一个“信”字;“愿生净土”是说一个“愿”字;“但以”是说仅凭这信、愿二因。“乘佛愿力”是显示他力。“便得”到“入大乘正定之聚”之间,显示这是得不退转的易行道。也就是自身具足信愿,就能仗佛力往生,而一往生就入不退地。所以是凡夫易行的道。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这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正是要使行者对阿弥陀佛生信,发起往生的誓愿,之后实修五念门,登入不退地,所以是大乘法的极致,得不退转的顺风航船。上衍就是大乘法。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的特别名号。释迦佛在王舍城、舍卫国两地,为大众演说无量寿佛的庄严功德,因此就以彼佛无量寿的名号作为经体。
佛在王舍城演说《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在舍卫国演说《阿弥陀经》,合称净土三经。论名中的“无量寿经”四字,总的指净土三经。
【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
(“服膺”是牢记在心的意思。)
佛灭度后,有圣者婆薮槃头菩萨出世,服膺如来大悲教法,依据佛的净土经典造愿生偈,又造长行文,对偈颂再作解释。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
梵语优婆提舍,我国没有相应的名词可以翻译,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翻译,可称为论。没有名词对应翻译的原因是中国原本没有佛法,像此方的著作就孔子所述称为经,其他人的著作都称为子。国史、国纪等类都各有各自的体裁。
【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
在佛说的十二部经中,论议经这一类,称为优婆提舍。而且,佛弟子解释佛的经教和佛所说的义理相应,佛也开许称作优婆提舍,以所说入于佛法体相的缘故。
“入”指显明佛经教法的体相,或者显明佛语的密意,而能使学者的心无误趣入。又可以说,菩萨造论为能入,佛的教法体相为所入,以无误而入,称为“优婆提舍”。
【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此方所说的论,只有论议的意思,怎么能真正译出优婆提舍的涵义呢?比如女人,她的儿子称她为母亲,她的兄长叫她为妹妹。像这些都是随不同意义,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果只用“女人”的名字,来泛称母亲和妹妹,虽然不失女人这个大体,但哪里含有尊卑的涵义呢?这里所说的“论”也是如此(就是泛称论,只有论议的意思,而没有入佛法相、与佛经义相应等的涵义)。所以仍旧保存梵音,称作“优婆提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这部论总共有两部分: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就是前面所有的五言偈文;解义分,就是“论曰”以下所有的长行文。为什么分两部分?有两个意思:以偈文颂出净土经义,是为了总摄经文,就是以精简的文字概括净土诸经的要义;以长行论文解释偈颂,是为了解出偈文的涵义。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
无量寿,是说阿弥陀佛的寿命极为长远,无法用分别心思维衡量。经,是常的内涵。是说极乐净土正报阿弥陀佛和菩萨大众的清净庄严功德,以及依报国土的清净庄严功德,能给众生作大利益(比如有具缚凡夫一生横超生死、直登净土,往生就入不退位、成就大乘如海功德、圆满普贤行愿等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由于净土教法能给群生作大饶益,可以常时奉行于世间,因此称为经。优婆提舍,是佛说论议经的名字。
【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
《往生论注讲记(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