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名为偈。】
愿,是欲乐的意思。生,是说天亲菩萨愿往生西方安乐净土,在如来清净莲花中生,因此说愿生。偈,是句数的意思(也就是以四句为一偈)。用五言的句子,把佛经要义概括地颂出来,因此称为偈。
【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
“婆薮”译为“天”,“槃头”译为“亲”,本论的作者名为天亲,具体事迹记载于《付法藏经》。“菩萨”,完整的梵音,应该叫菩提萨埵。“菩提”是佛道的名称,“萨埵”或者称众生,或者叫勇健。求佛道的众生有勇猛坚固的志愿,因此称为菩提萨埵。现在只说菩萨,是译师省略了。造,也就是作。因为说某部论是大菩萨所造,受持者就会尊重这部法,所以要说某某造。
【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解论名目竟。】
解释论的名义完毕。
【△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
本论的偈文总共二十四行,每一行四句。全篇分为五念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按照长行的解释来划分: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其中“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三句是礼拜、赞叹门,“愿生安乐国”一句是作愿门。
【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
第二行——“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这是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的教义相应”,这是表明自心依止世尊言教,宗奉佛语。为什么说这一偈?这是为成就优婆提舍名字的缘故,也是成就上三门、发起下二门,所以在其次宣说。
【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分偈章门竟。】
从第三行开始,到二十三行结束,是说五念门中核心的观察门。最后一行,是回向门。以上对全部偈文分章完毕。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注释次第:先解“世尊”,再解“我一心”,再解“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最后解“愿生安乐国”。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
佛有别名,有通号。释迦、药师等是别名,如来、应供等是通号。“世尊”是诸佛的通号。从智德上讲,一切义无不了达;从断德上讲,佛没有了任何习气。也就是佛对事、理、性、相无不了达,烦恼、所知二障的习气永断,以圆满智德和断德的缘故,能利益一切世间;以自他二利究竟的缘故,成为世间最为尊重,所以敬称为“世尊”。
【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
这句“世尊”,论主称呼的是释迦如来。怎么知道呢?下句说“我依修多罗”,表明天亲菩萨处在释迦如来像法期,奉行佛的经教,所以愿生安乐国土。他的愿生是遵奉释迦言教,由此知道“世尊”称呼的是释迦佛。如果说这是天亲菩萨遍告诸佛,也没有不可以。
以下说明造论先启白世尊的原因。
【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
菩萨归向佛,就像孝子归向父母,忠臣归向国君、太后,一举一动不是自作主张,出入行事必定遵从吩咐。知恩报德,理应首先向佛启白。法身慧命依佛而生,依佛而养,恒时念报佛恩,因此,造论首先禀白世尊。
【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而且所愿的是往生安乐国土,事关重大,如果如来不以威神加被,怎么能实现?乞求佛神力加持自心,所以仰告。
再者,所愿的是造论开显净土修行的门径,阐明净土的功德庄严,如果如来威神不加持自心,怎么能做到所说契合佛心呢?为求得佛力加持,所以仰告。
【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我一心”,是天亲菩萨督促自己说:我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土,心心相续,心中只有此念,没有其他想间杂。
“一心”,是不二的心。一心才能感通如来,所以天亲菩萨一心归命弥陀、求愿往生。一心的内涵有二:一、“相续”;二、“纯一”。“相续”是念念不断,“纯一”是不杂其他想。
【问曰,佛法中无我,此中何以称我。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
有人问:佛法中讲无我,天亲菩萨怎么还称“我”呢?
回答:说“我”有三个根本,就是有三大类:一是邪见语,本来无我,以邪见执我而说我;二是自大语,以我慢而说我;三是流布语,就是随顺世间名言,假称为我。天亲菩萨说“我”,是自指的话,用的是流布语,不是邪见和自大语。
众生实际只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真实观察时,只有多种不同体性的法,随缘念念生灭的法,全无常、一、自在的我,但凡夫恒时执“我”、说“我”,就是邪见语。不但执著有“我”,心还缘着“我”相貌好、财富多等生起高慢,口里说“我如何如何”,就是自大语。为引导世间趣向佛法,随顺世间而说“我”,是流布语。天亲菩萨用“我”代表“自己”,用的是流布语。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赞叹门。】
接着解释“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归命”是五念门中的第一门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第二门赞叹门。
【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言稽首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
怎么知道“归命”是礼拜呢?第一、在龙树菩萨造的《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者说“稽首礼”,或者说“我归命”,或者说“归命礼”,都是礼佛的意思。第二、在本论的长行文中也说修五念门,而礼拜就是五念门中的一门。天亲菩萨既然誓愿往生,怎么会不礼佛呢?由以上两个原因知道归命就是礼拜。
【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偈申己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泛谈礼拜。彼此相成,于义弥显。】
但礼拜只是恭敬,不一定是归命。(五体投地是恭敬,但不等于有归命的心。)而归命一定是礼拜。(既然命都托付了,当然是礼拜。)这样作衡量,归命要更殷重。偈颂是申明自己的发心,应当说“归命”。后面的论文解释偈义,也就宽泛地说为“礼拜”。两者彼此成立,法义就更为明显。
【何以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怎么知道“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呢?在后面的长行文中说:什么是赞叹门?就是口称阿弥陀如来的名号,如阿弥陀如来的光明智相,如阿弥陀名号的真实义,欲求如实修行而获得相应的缘故。
“光明智相”也就是弥陀名号的真实义,名号表诠的就是光明无碍的功德相。佛光既遍照十方,无所障碍,那一定照在我心上,只要我一心称念,就能与佛相应。因此说“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依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佛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依据释迦佛在舍卫国说的《阿弥陀经》,释迦佛解释弥陀名号时说: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佛名为阿弥陀?因为这尊佛的光明无有限量,遍照十方国土,没有任何障碍,所以号“阿弥陀”。而且这尊佛的寿命和极乐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因此名为“阿弥陀”。
【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岂非有碍耶。】
有人问:如果说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没有任何障碍,为什么这里的众生没有受到佛光照触呢?无碍光如来的光明既然有所不照,不是还有障碍吗?
【答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霔,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也。】
答:障碍属于众生,不是无碍光如来的光明有障碍。譬如日光遍照四天下,但盲人见不到日光,这并非是日光不周遍。又比如从满天乌云中普降大雨,顽石里却没有受到雨水的滋润,这并不是雨水没有周遍。所以,众生不蒙佛光照触,是自心有无明业障。
【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如果说“一佛主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小乘论中所说,而说“诸佛统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这是大乘论中所说。天亲菩萨现在说“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依安乐国土如来的名号,如安乐国土如来的光明智相赞叹,因此知道这一句是赞叹门。
以上“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两句解释完毕。
《往生论注讲记(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