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故名爲偈。】

  願,是欲樂的意思。生,是說天親菩薩願往生西方安樂淨土,在如來清淨蓮花中生,因此說願生。偈,是句數的意思(也就是以四句爲一偈)。用五言的句子,把佛經要義概括地頌出來,因此稱爲偈。

  【譯婆薮雲天,譯槃頭言親。此人字天親,事在付法藏經。菩薩者,若具存梵音,應言菩提薩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薩埵,或雲衆生,或雲勇健。求佛道衆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薩埵。今但言菩薩,譯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雲某造。】

  “婆薮”譯爲“天”,“槃頭”譯爲“親”,本論的作者名爲天親,具體事迹記載于《付法藏經》。“菩薩”,完整的梵音,應該叫菩提薩埵。“菩提”是佛道的名稱,“薩埵”或者稱衆生,或者叫勇健。求佛道的衆生有勇猛堅固的志願,因此稱爲菩提薩埵。現在只說菩薩,是譯師省略了。造,也就是作。因爲說某部論是大菩薩所造,受持者就會尊重這部法,所以要說某某造。

  【是故言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薮槃頭菩薩造。解論名目竟。】

  解釋論的名義完畢。

  【△偈中分爲五念門。如下長行所釋。第一行四句偈,含有叁念門。上叁句是禮拜贊歎門。下一句是作願門。】

  本論的偈文總共二十四行,每一行四句。全篇分爲五念門: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觀察門、回向門。按照長行的解釋來劃分:第一行四句偈,含有叁念門,其中“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叁句是禮拜、贊歎門,“願生安樂國”一句是作願門。

  【第二行論主自述,我依佛經造論,與佛教相應,所服有宗。何故雲此。爲成優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叁門,起下二門,所以次之說。】

  第二行——“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這是論主自述:“我依佛經造論,與佛的教義相應”,這是表明自心依止世尊言教,宗奉佛語。爲什麼說這一偈?這是爲成就優婆提舍名字的緣故,也是成就上叁門、發起下二門,所以在其次宣說。

  【從第叁行,盡二十叁行,是觀察門。末後一行,是回向門。分偈章門竟。】

  從第叁行開始,到二十叁行結束,是說五念門中核心的觀察門。最後一行,是回向門。以上對全部偈文分章完畢。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注釋次第:先解“世尊”,再解“我一心”,再解“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最後解“願生安樂國”。

  【世尊者,諸佛通號。論智,則義無不達。語斷,則習氣無余。智斷具足,能利世間,爲世尊重,故曰世尊。】

  佛有別名,有通號。釋迦、藥師等是別名,如來、應供等是通號。“世尊”是諸佛的通號。從智德上講,一切義無不了達;從斷德上講,佛沒有了任何習氣。也就是佛對事、理、性、相無不了達,煩惱、所知二障的習氣永斷,以圓滿智德和斷德的緣故,能利益一切世間;以自他二利究竟的緣故,成爲世間最爲尊重,所以敬稱爲“世尊”。

  【此言意歸釋迦如來。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羅,天親菩薩在釋迦如來像法之中,順釋迦如來經教,所以願生。願生有宗,故知此言歸于釋迦。若謂此意遍告諸佛,亦複無嫌。】

  這句“世尊”,論主稱呼的是釋迦如來。怎麼知道呢?下句說“我依修多羅”,表明天親菩薩處在釋迦如來像法期,奉行佛的經教,所以願生安樂國土。他的願生是遵奉釋迦言教,由此知道“世尊”稱呼的是釋迦佛。如果說這是天親菩薩遍告諸佛,也沒有不可以。

  以下說明造論先啓白世尊的原因。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後。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啓。】

  菩薩歸向佛,就像孝子歸向父母,忠臣歸向國君、太後,一舉一動不是自作主張,出入行事必定遵從吩咐。知恩報德,理應首先向佛啓白。法身慧命依佛而生,依佛而養,恒時念報佛恩,因此,造論首先禀白世尊。

  【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而且所願的是往生安樂國土,事關重大,如果如來不以威神加被,怎麼能實現?乞求佛神力加持自心,所以仰告。

  再者,所願的是造論開顯淨土修行的門徑,闡明淨土的功德莊嚴,如果如來威神不加持自心,怎麼能做到所說契合佛心呢?爲求得佛力加持,所以仰告。

  【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

  “我一心”,是天親菩薩督促自己說:我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土,心心相續,心中只有此念,沒有其他想間雜。

  “一心”,是不二的心。一心才能感通如來,所以天親菩薩一心歸命彌陀、求願往生。一心的內涵有二:一、“相續”;二、“純一”。“相續”是念念不斷,“純一”是不雜其他想。

  【問曰,佛法中無我,此中何以稱我。答曰,言我有叁根本。一是邪見語。二是自大語。叁是流布語。今言我者,天親菩薩自指之言,用流布語,非邪見自大也。】

  有人問:佛法中講無我,天親菩薩怎麼還稱“我”呢?

  回答:說“我”有叁個根本,就是有叁大類:一是邪見語,本來無我,以邪見執我而說我;二是自大語,以我慢而說我;叁是流布語,就是隨順世間名言,假稱爲我。天親菩薩說“我”,是自指的話,用的是流布語,不是邪見和自大語。

  衆生實際只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假合,真實觀察時,只有多種不同體性的法,隨緣念念生滅的法,全無常、一、自在的我,但凡夫恒時執“我”、說“我”,就是邪見語。不但執著有“我”,心還緣著“我”相貌好、財富多等生起高慢,口裏說“我如何如何”,就是自大語。爲引導世間趣向佛法,隨順世間而說“我”,是流布語。天親菩薩用“我”代表“自己”,用的是流布語。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者。歸命,即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贊歎門。】

  接著解釋“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歸命”是五念門中的第一門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第二門贊歎門。

  【何以知歸命是禮拜。龍樹菩薩造阿彌陀如來贊中,或言稽首禮,或言我歸命,或言歸命禮。此論長行中,亦言修五念門。五念門中,禮拜是一。天親菩薩既願往生,豈容不禮。故知歸命即是禮拜。】

  怎麼知道“歸命”是禮拜呢?第一、在龍樹菩薩造的《阿彌陀如來贊》中,或者說“稽首禮”,或者說“我歸命”,或者說“歸命禮”,都是禮佛的意思。第二、在本論的長行文中也說修五念門,而禮拜就是五念門中的一門。天親菩薩既然誓願往生,怎麼會不禮佛呢?由以上兩個原因知道歸命就是禮拜。

  【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爲重。偈申己心,宜言歸命。論解偈義,泛談禮拜。彼此相成,于義彌顯。】

  但禮拜只是恭敬,不一定是歸命。(五體投地是恭敬,但不等于有歸命的心。)而歸命一定是禮拜。(既然命都托付了,當然是禮拜。)這樣作衡量,歸命要更殷重。偈頌是申明自己的發心,應當說“歸命”。後面的論文解釋偈義,也就寬泛地說爲“禮拜”。兩者彼此成立,法義就更爲明顯。

  【何以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贊歎門。下長行中言,雲何贊歎門。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怎麼知道“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贊歎門呢?在後面的長行文中說:什麼是贊歎門?就是口稱阿彌陀如來的名號,如阿彌陀如來的光明智相,如阿彌陀名號的真實義,欲求如實修行而獲得相應的緣故。

  “光明智相”也就是彌陀名號的真實義,名號表诠的就是光明無礙的功德相。佛光既遍照十方,無所障礙,那一定照在我心上,只要我一心稱念,就能與佛相應。因此說“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依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佛解阿彌陀如來名號。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又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依據釋迦佛在舍衛國說的《阿彌陀經》,釋迦佛解釋彌陀名號時說:爲什麼極樂世界的佛名爲阿彌陀?因爲這尊佛的光明無有限量,遍照十方國土,沒有任何障礙,所以號“阿彌陀”。而且這尊佛的壽命和極樂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因此名爲“阿彌陀”。

  【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者。此間衆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豈非有礙耶。】

  有人問:如果說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沒有任何障礙,爲什麼這裏的衆生沒有受到佛光照觸呢?無礙光如來的光明既然有所不照,不是還有障礙嗎?

  【答曰,礙屬衆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雲洪霔,而頑石不潤,非雨不洽也。】

  答:障礙屬于衆生,不是無礙光如來的光明有障礙。譬如日光遍照四天下,但盲人見不到日光,這並非是日光不周遍。又比如從滿天烏雲中普降大雨,頑石裏卻沒有受到雨水的滋潤,這並不是雨水沒有周遍。所以,衆生不蒙佛光照觸,是自心有無明業障。

  【若言一佛主領叁千大千世界,是聲聞論中說。若言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是大乘論中說。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贊歎。故知此句是贊歎門。】

  如果說“一佛主領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這是小乘論中所說,而說“諸佛統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這是大乘論中所說。天親菩薩現在說“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就是依安樂國土如來的名號,如安樂國土如來的光明智相贊歎,因此知道這一句是贊歎門。

  以上“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兩句解釋完畢。

  

  

《往生論注講記(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