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講記(一)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 卷上
婆薮槃頭菩薩 造
魏永甯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 譯論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昙鸾 注解
益西彭措法師 講授
首先介紹本論的造者和注者:
論主婆薮槃頭菩薩譯爲天親(新譯世親),北印度人,出生在佛滅度後900年左右。在家排行第二,兄長是無著菩薩。天親菩薩一開始入小乘薩婆多部出家。他博學多聞,遍通經論,神才俊朗,無人能比。曾經爲小乘法撰造了500部論。但他不信大乘,發表言論,毀謗大乘。
兄長無著菩薩憐憫他,就派使者對他說:“我現在病很重,你快來見一面。”天親菩薩就動身來見兄長。無著菩薩對他說:“我有很重的心病,而且是爲了你的緣故。你不信大乘,常常毀謗,以這個惡業一定墮入惡道。我現在爲你愁苦不堪,恐怕不久人世了。”
天親菩薩聽後驚慌恐怖,就請兄長爲他講解大乘,跟隨學習。他聽後全部通達,深自忏悔以往毀謗大乘的罪業,想割下舌頭來謝罪。無著菩薩說:“即使你割一千條舌頭,也滅不了謗法的罪。能用舌頭謗大乘,也就能用舌頭宣揚大乘而滅罪業。”
以後天親菩薩專門造大乘論,一共造了500部。天親菩薩所造的論,文義精妙。凡是見聞的人都深深信服。印度和其他地方無論學大乘、學小乘,都以天親菩薩的論作爲法本。在佛教史上有“千部論主”的美譽。雖然天親菩薩示現居于凡夫地,他的真實身份實際是不可思議的大菩薩。
接下來介紹注者昙鸾大師。他是南北朝時期的高僧,山西雁門人。少年出家,童貞入道。後來讀《大集論》發心爲經作注解,寫到一半得了氣病,不得不停筆治療。由這次生病經曆,他感歎人命脆危,旦夕無常,想先求得長生不死的法門,再來弘揚佛法。
這樣他就到江南拜訪陶弘景,請求仙術。陶弘景傳授他十卷仙經。他得了之後非常高興,動身返回北方。途經洛陽時,遇到印度叁藏菩提留支,他問留支叁藏:“佛門中有沒有長生法門可以超過仙經?”叁藏說:“此方哪有長生不死的法?即使能長壽,不過暫時不死,終究要生死流轉,不值一提。真正長生之法,佛家才有。”
叁藏把《十六觀經》授給他,說:“學此法門,就不再流轉六道,不再有禍福成敗、榮辱得失,壽命以恒沙劫數也無法計量,這是我金仙釋迦佛的長生法門。”
昙鸾大師聽了大喜,當即燒毀仙經。從此專修淨土觀。他自行化他,廣弘淨土法門,教化了無數衆生。東魏皇帝對他極爲推崇,敕予“神鸾”的稱號。南朝梁武帝也對他推崇備至,天天向他所在的方向遙拜,尊爲“北方肉身菩薩”。
一天晚上,昙鸾大師屋中出現一位梵僧,對他說:“我是龍樹,久居淨土,因爲你勤修淨業,特來相見。”大師知道自己往生的時日已到,就集合徒衆,教誡說:“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弟子們高聲唱佛。大師自己向西念佛,頂禮往生。當時,數百位弟子都見空中有幡花幢蓋從西而來,天樂盈空,久久才息。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叁,以示義意。】
按照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所說,菩薩求不退轉有兩種道:一是難行道,二是易行道。難行道是說在五濁惡世無佛住世的時期,求不退轉很難。這種難有很多方面,這裏粗略說幾個方面來顯示難的意思。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第一、佛的正法中,小乘有無常、無我、寂滅法印,大乘有“一實相印”,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證得聖果。外道卻不是這樣,顛倒迷惑,具有邪見,所說的只是相似善法,不是真實。行者沒有智慧辨別,一旦誤入外道法中,就成爲修道的大障。
第二、只求自了的聲聞發心障礙大慈悲。“大慈悲”就是誓願給予一切衆生暫時和究竟安樂的大慈心,以及誓欲拔除一切衆生粗細諸苦的大悲心,這是大乘道的根本。如果心裏生起只求自己解脫的想法,就是從菩薩道中退墮。
第叁、惡人見人修道,不但不成人之美,反而诋毀,製造障礙。
第四、人天果報不是無漏善果,暫時享樂,又墮入苦中,因此是顛倒。梵行就是清淨行,淺說是離欲之行,深說是涅槃之行。行者追求世間享樂等善果,就會失壞梵行。
第五、單憑自力修持,沒有他力攝持。
前四種難是指容易落入凡夫、外道和小乘中,第五種是說進入大乘道修行,只憑自力,沒有佛力攝持,因此是難。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像這一類的事處處可見。就像瘸了腳在陸地的路上步行,一天走不過幾裏,非常辛苦。比喻行大乘道時有很多內外障緣,讓人難以進步。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易行道,是說只憑對佛生信的因緣,發願往生淨土,得佛願力攝持,就決定往生淨土。而一生到淨土,以佛力住持,當即入在大乘正定聚中。正定就是不退轉。這就像水路乘船,借船的力量,須臾就到達千裏,所以安樂。
“信佛因緣”是說一個“信”字;“願生淨土”是說一個“願”字;“但以”是說僅憑這信、願二因。“乘佛願力”是顯示他力。“便得”到“入大乘正定之聚”之間,顯示這是得不退轉的易行道。也就是自身具足信願,就能仗佛力往生,而一往生就入不退地。所以是凡夫易行的道。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
這部《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正是要使行者對阿彌陀佛生信,發起往生的誓願,之後實修五念門,登入不退地,所以是大乘法的極致,得不退轉的順風航船。上衍就是大乘法。
【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于大衆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爲經體。】
“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的特別名號。釋迦佛在王舍城、舍衛國兩地,爲大衆演說無量壽佛的莊嚴功德,因此就以彼佛無量壽的名號作爲經體。
佛在王舍城演說《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在舍衛國演說《阿彌陀經》,合稱淨土叁經。論名中的“無量壽經”四字,總的指淨土叁經。
【後聖者婆薮槃頭菩薩,服膺如來大悲之教。傍經作願生偈。複造長行重釋。】
(“服膺”是牢記在心的意思。)
佛滅度後,有聖者婆薮槃頭菩薩出世,服膺如來大悲教法,依據佛的淨土經典造願生偈,又造長行文,對偈頌再作解釋。
【梵言優婆提舍,此間無正名相譯。若舉一隅,可名爲論。所以無正名譯者,以此間本無佛故。如此間書,就孔子而稱經。余人製作,皆名爲子。國史國紀之徒,各別體例。】
梵語優婆提舍,我國沒有相應的名詞可以翻譯,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翻譯,可稱爲論。沒有名詞對應翻譯的原因是中國原本沒有佛法,像此方的著作就孔子所述稱爲經,其他人的著作都稱爲子。國史、國紀等類都各有各自的體裁。
【然佛所說十二部經中,有論議經,名優婆提舍。若複佛諸弟子解佛經教,與佛義相應者,佛亦許名優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
在佛說的十二部經中,論議經這一類,稱爲優婆提舍。而且,佛弟子解釋佛的經教和佛所說的義理相應,佛也開許稱作優婆提舍,以所說入于佛法體相的緣故。
“入”指顯明佛經教法的體相,或者顯明佛語的密意,而能使學者的心無誤趣入。又可以說,菩薩造論爲能入,佛的教法體相爲所入,以無誤而入,稱爲“優婆提舍”。
【此間雲論,直是論議而已。豈得正譯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稱母,于兄雲妹。如是等事,皆隨義各別。若但以女名,泛談母妹。乃不失女之大體,豈含尊卑之義乎。此所雲論,亦複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優婆提舍。】
此方所說的論,只有論議的意思,怎麼能真正譯出優婆提舍的涵義呢?比如女人,她的兒子稱她爲母親,她的兄長叫她爲妹妹。像這些都是隨不同意義,而有不同的名稱。如果只用“女人”的名字,來泛稱母親和妹妹,雖然不失女人這個大體,但哪裏含有尊卑的涵義呢?這裏所說的“論”也是如此(就是泛稱論,只有論議的意思,而沒有入佛法相、與佛經義相應等的涵義)。所以仍舊保存梵音,稱作“優婆提舍”。
【此論始終凡有二重。一是總說分。二是解義分。總說分者,前五言偈盡是。解義分者,論曰以下長行盡是。所以爲二重者,有二義。偈以頌經,爲總攝故。論以釋偈,爲解義故。】
這部論總共有兩部分:一是總說分;二是解義分。總說分,就是前面所有的五言偈文;解義分,就是“論曰”以下所有的長行文。爲什麼分兩部分?有兩個意思:以偈文頌出淨土經義,是爲了總攝經文,就是以精簡的文字概括淨土諸經的要義;以長行論文解釋偈頌,是爲了解出偈文的涵義。
【無量壽者,言無量壽如來,壽命長遠不可思量也。經者,常也。言安樂國土,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國土清淨莊嚴功德,能與衆生作大饒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經。優婆提舍,是佛論議經名。】
無量壽,是說阿彌陀佛的壽命極爲長遠,無法用分別心思維衡量。經,是常的內涵。是說極樂淨土正報阿彌陀佛和菩薩大衆的清淨莊嚴功德,以及依報國土的清淨莊嚴功德,能給衆生作大利益(比如有具縛凡夫一生橫超生死、直登淨土,往生就入不退位、成就大乘如海功德、圓滿普賢行願等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由于淨土教法能給群生作大饒益,可以常時奉行于世間,因此稱爲經。優婆提舍,是佛說論議經的名字。
【願,是欲樂義。生者,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如來淨華中生,故曰願生。偈,是句數義,以五言句略頌佛經…
《往生論注講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