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河东气候异常寒冷。大家都畏惧寒苦,只有慈明志在道业,昼夜不懈。
当夜深昏昏欲睡时,他就用锥子刺大腿,难过地说:“古人为生死废寝忘食,我是何等人!竟如此放逸。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我是自暴自弃呀!”
后来,慈明禅师辞别师尊归去时,汾阳禅师感叹地说:“慈明今日走了,我的道法也随之东去。”
卯二、如仆使心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
“如世间仆使心”,是指接受吩咐,做一切污秽之事时,心中没有犹豫和羞耻,很认真地去做。
比如,仆人以平常心打扫厕所,不起分别。如果让大人物去做,会有两种心态:一、在做之前犹豫,以自己的身份该不该做?二、做时会感到羞耻,觉得在众人前打扫厕所有失颜面。这两种心态,就是“疑”和“惭”。谦下的仆人没有这些执著,打扫厕所就和走路一样平常。
“如仆使心”是说,无论为师长做哪种低贱的事,都无羞耻、犹豫,真心实意地去做。也就是在承事师长期间,不论事情是否体面,都不分别而认真成办的善心。
【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
昔日,后藏中一切译师和智者集会的地方,有一块泥滩。仲敦巴当时脱下衣服,扫除地上的污泥。不知他从哪里取来洁净的白土盖在上面,在阿底峡尊者前做了一个供养上师的坛城。尊者笑道:“奇哉!印度也有类似你的人。”
仲敦巴心地纯朴,从十七岁开始,十九年中依止康地大德菩提童子。最初依止上师时,他如常啼菩萨一样依止师长。白天在山上放牧牛羊,夜晚骑马,手持弓箭,四处巡逻,看护牲畜。他用像奴仆一样的善心依止上师。
又,汉地蒋山元禅师是慈明楚圆禅师的侍者。《景德传灯录》中说他二十年中,运水搬柴,不畏寒暑,事事亲作,如是求道。也是在依止尊长时具有仆使心。
卯三、如除秽人心
【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如除秽人心”,是指如下层清洁工一样,断除一切慢和过慢,在师长前自处卑劣的善心。
“慢”,是指对下劣者认为超胜他,对平等者认为与他平等,虽然符合事实,但心有高举。“过慢”,是指对平等者认为超胜他,对超胜者认为与之平等。
比如,贵为国君的未生怨王,在迦叶尊者前听法,毕恭毕敬;高贵的释迦族人在优婆离尊者前谦虚受教。
【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如同善知识敦巴所说:“我慢高山,不出德水。”慬哦瓦也说:“应当观察开春时,是在峰顶高起之处青色遍生,还是在沟坑等低下之处首先发起青色?”如同低洼之处能长满青草,在谦下的心中能生长功德。
《庄严经论》云:“下心为缘起。”无论拜见师长或为师长做事,都应当安住在谦下心中,无有傲慢。
卯四、如乘心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
“如乘心”,是指对师长之事,即使是极难担荷而行的重担,也勇悍地受持。
比喻:“乘”,如同卡车装载沉重货物,虽然路途难行,也毫无怯弱。
意义:“如乘心”,是指师长交付的重任,无论多么艰难,都能欢喜受持。
教证:《功德藏》云:“极具忍耐如柱子。”《普贤上师言教》解释说:“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也应当尽力忍耐,就像柱子一样。”
比如智光王嘱咐菩提光迎请阿底峡尊者,此任十分艰巨,菩提光不负智光所愿,勇悍地承担起来了。
卯五、如犬心
【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
“如犬心”,是指当师长示现毁骂自己时,心无忿恨。
比喻:“犬”,即忠心的家犬在受到主人打骂时,不会怀恨在心,见到主人,依然温顺,摇尾乞怜。
【如朵垅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娘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80]一次加持。”】
善知识画师每次拜见朵垅巴时,都会遭受一顿呵斥。弟子娘摩瓦不满地说:“此阿阇黎对我们师徒特别嗔恚。”
画师告诉他:“你认为这是呵责吗?我每次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就如同获得一次黑茹迦大加持。”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呰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般若八千颂》中说:即使法师对求法者示现毁骂、毫不关心,也不应对法师退失信心而舍弃,应当比以往更加希求正法,敬重法师而不生厌心,一切都随法师的意愿而行。
以下是古德依师事迹:
宋代,有浮山远和天衣怀二禅人,在听说叶县归省禅师的高风之后,特意前往参拜。
时值大雪,气候严寒,省禅师一见他们,就呵骂驱逐,并往衣服和垫子上泼冷水。其他人都气愤地离开了,只有浮山远和天衣怀整衣敷具,如前安坐。
省禅师骂道:“你们还不走,是等我打吗?”
浮山远上前说:“我等从数千里外特来参和尚的禅,怎么会被一勺水泼走?”
省禅师笑道:“二位果是来参禅的,速去挂单。”两人便在省禅师会下参禅。浮山远后来担任典座,管理大众饮食。
有一次,省禅师出门时,浮山远私自取油面,为大众做五味粥。刚煮熟时,省禅师忽然回来了,唤来浮山远说:“你窃取油面,是盗用常住。”
浮山远答:“我取了油面,愿和尚责罚。”
省禅师让他估算衣钵,偿还常住,命人责打三十杖,逐出院门。道友们来为他说情,和尚不允。道友说:“若不许他回来,只求答应他随众闻法。”和尚仍不答应。
一天,省禅师上街时,见到浮山远立在旅舍前,斥责说:“这是院门的走廊,为什么站在这里?”又叫人追算店钱。即使如此,浮山远也面无难色,反而持钵入城化缘,付清店钱。
省禅师回来对大众说:“法远真乃参禅之器!”此后令浮山远回到禅院,上堂在大众前付法给他。
学人应从这则故事中获取教益。力求在依止师长时,如良犬般,无论师长如何打骂,都欢喜承受,视为加持。
卯六、如船心
【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 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如船心”,是指对师长的事业无论承担多少、如何奔走往来,都毫无厌患。
比喻:“船”,即摆渡船来来去去,无论装多少货物,往来多少次,都无疲厌。
比如索达吉堪布对法王如意宝吩咐的大小事务,都以如船心办理,往来奔走,心无厌患。一般人见师长吩咐之事接连不断,而心生疲厌,即是不具如船心的表现。
总之,以上讲述了荷负师长事业重担后,应当行持的六点:
一、任受何苦都不动摇;二、受行秽业心无惭疑;
三、断除傲慢恒守谦卑;四、极难行事亦喜承担;
五、师长毁骂不起忿恨;六、数数劳作心无疲厌。
寅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一切道之根本为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的结果又取决于亲近的意乐,因此,修习亲近意乐极为关键。
《华严经》中把亲近善知识意乐的关要归摄在二十一种心当中,《集学论》又将二十一种心归摄为九心。本论按照《集学论》以九心总摄亲近善知识意乐的关要,而且把九心归纳在四个方面中。
一、舍弃自己自在,随善知识意愿而行
依师的第一步是修习“如孝子心”。这又需要殷重地在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上修起。如果以前没有舍弃自己的自在,唯随善知识的心意而转,那现在就把不孝之心转为如孝子心,在实际行为上要有所体现,这才是修“如孝子心”。
二、对善知识的亲爱之情如金刚般坚固
应当对照自己的心态而改正。比如以前心情好时,会说生生世世依止师长;而心情不好时,就认为师长不关心我、不重视我,还是早早离开为好。这就是不具有如金刚般的亲师之心。学习了这一段依师意乐之后,应当改正情义无常的心。
三、如大地般荷负上师的一切事业担
在经过反省之后,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与大地心相去甚远。比如,当师长要你担负某项责任时,内心会设法逃避、摆脱;或者做了某些事务之后,就心生懈怠。这是“如草尖心”,稍有负荷便不能承受。如果有这样的缺点,就要努力改正,使自己变成贤善的弟子。
四、荷负师长事业重担之后如何修心
这也要求一一反省自身。做到的方面,应当修欢喜,策励自己进步。没做到的方面,应当积资净障,发愿早日能做到。
总体上说,对上述依师意乐的九种心,应当内心观想,之后遵照实行。
以下讲述米拉日巴尊者依止上师的传记,从中可以体会到身为弟子应当如何以华严九心依止善知识。
米拉日巴尊者出生在西藏阿里贡塘地区。最初他的家境非常富裕。自从童年时父亲过早地去世后,家境剧变,所有的财产都被伯父夺走。母亲、妹妹和他三人生活艰苦,衣食等一无所有。后来,米拉日巴为了报仇,去学咒术和降雹术,压死了伯父的儿子、儿媳等三十五人,又降了三墙板高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