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30

  ..續本文上一頁,河東氣候異常寒冷。大家都畏懼寒苦,只有慈明志在道業,晝夜不懈。

  當夜深昏昏欲睡時,他就用錐子刺大腿,難過地說:“古人爲生死廢寢忘食,我是何等人!竟如此放逸。生無益于當時,死無聞于後世,我是自暴自棄呀!”

  後來,慈明禅師辭別師尊歸去時,汾陽禅師感歎地說:“慈明今日走了,我的道法也隨之東去。”

  卯二、如仆使心

  【如世間仆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穢業,意無慚疑而正行辦。

  “如世間仆使心”,是指接受吩咐,做一切汙穢之事時,心中沒有猶豫和羞恥,很認真地去做。

  比如,仆人以平常心打掃廁所,不起分別。如果讓大人物去做,會有兩種心態:一、在做之前猶豫,以自己的身份該不該做?二、做時會感到羞恥,覺得在衆人前打掃廁所有失顔面。這兩種心態,就是“疑”和“慚”。謙下的仆人沒有這些執著,打掃廁所就和走路一樣平常。

  “如仆使心”是說,無論爲師長做哪種低賤的事,都無羞恥、猶豫,真心實意地去做。也就是在承事師長期間,不論事情是否體面,都不分別而認真成辦的善心。

  【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幹潔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

  昔日,後藏中一切譯師和智者集會的地方,有一塊泥灘。仲敦巴當時脫下衣服,掃除地上的汙泥。不知他從哪裏取來潔淨的白土蓋在上面,在阿底峽尊者前做了一個供養上師的壇城。尊者笑道:“奇哉!印度也有類似你的人。”

  仲敦巴心地純樸,從十七歲開始,十九年中依止康地大德菩提童子。最初依止上師時,他如常啼菩薩一樣依止師長。白天在山上放牧牛羊,夜晚騎馬,手持弓箭,四處巡邏,看護牲畜。他用像奴仆一樣的善心依止上師。

  又,漢地蔣山元禅師是慈明楚圓禅師的侍者。《景德傳燈錄》中說他二十年中,運水搬柴,不畏寒暑,事事親作,如是求道。也是在依止尊長時具有仆使心。

  卯叁、如除穢人心

  【如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于尊重,應自低劣。

  “如除穢人心”,是指如下層清潔工一樣,斷除一切慢和過慢,在師長前自處卑劣的善心。

  “慢”,是指對下劣者認爲超勝他,對平等者認爲與他平等,雖然符合事實,但心有高舉。“過慢”,是指對平等者認爲超勝他,對超勝者認爲與之平等。

  比如,貴爲國君的未生怨王,在迦葉尊者前聽法,畢恭畢敬;高貴的釋迦族人在優婆離尊者前謙虛受教。

  【如善知識敦巴雲:“我慢高丘,不出德水。”慬哦亦雲:“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爲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遍生,抑于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

  如同善知識敦巴所說:“我慢高山,不出德水。”慬哦瓦也說:“應當觀察開春時,是在峰頂高起之處青色遍生,還是在溝坑等低下之處首先發起青色?”如同低窪之處能長滿青草,在謙下的心中能生長功德。

  《莊嚴經論》雲:“下心爲緣起。”無論拜見師長或爲師長做事,都應當安住在謙下心中,無有傲慢。

  卯四、如乘心

  【如乘心者,謂于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

  “如乘心”,是指對師長之事,即使是極難擔荷而行的重擔,也勇悍地受持。

  比喻:“乘”,如同卡車裝載沈重貨物,雖然路途難行,也毫無怯弱。

  意義:“如乘心”,是指師長交付的重任,無論多麼艱難,都能歡喜受持。

  教證:《功德藏》雲:“極具忍耐如柱子。”《普賢上師言教》解釋說:“或施加難以承受的壓力,也應當盡力忍耐,就像柱子一樣。”

  比如智光王囑咐菩提光迎請阿底峽尊者,此任十分艱巨,菩提光不負智光所願,勇悍地承擔起來了。

  卯五、如犬心

  【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于師無忿。

  “如犬心”,是指當師長示現毀罵自己時,心無忿恨。

  比喻:“犬”,即忠心的家犬在受到主人打罵時,不會懷恨在心,見到主人,依然溫順,搖尾乞憐。

  【如朵垅巴對于善知識畫師,每來谒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娘摩瓦雲:“此阿阇黎于我師徒特爲嗔恚。”畫師告雲:“汝尚聽爲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80]一次加持。”

  善知識畫師每次拜見朵垅巴時,都會遭受一頓呵斥。弟子娘摩瓦不滿地說:“此阿阇黎對我們師徒特別嗔恚。”

  畫師告訴他:“你認爲這是呵責嗎?我每次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就如同獲得一次黑茹迦大加持。”

  【《八千頌》雲:“若說法師于求法者現似毀而不思念,然汝于師不應退舍,複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般若八千頌》中說:即使法師對求法者示現毀罵、毫不關心,也不應對法師退失信心而舍棄,應當比以往更加希求正法,敬重法師而不生厭心,一切都隨法師的意願而行。

  以下是古德依師事迹:

  宋代,有浮山遠和天衣懷二禅人,在聽說葉縣歸省禅師的高風之後,特意前往參拜。

  時值大雪,氣候嚴寒,省禅師一見他們,就呵罵驅逐,並往衣服和墊子上潑冷水。其他人都氣憤地離開了,只有浮山遠和天衣懷整衣敷具,如前安坐。

  省禅師罵道:“你們還不走,是等我打嗎?”

  浮山遠上前說:“我等從數千裏外特來參和尚的禅,怎麼會被一勺水潑走?”

  省禅師笑道:“二位果是來參禅的,速去挂單。”兩人便在省禅師會下參禅。浮山遠後來擔任典座,管理大衆飲食。

  有一次,省禅師出門時,浮山遠私自取油面,爲大衆做五味粥。剛煮熟時,省禅師忽然回來了,喚來浮山遠說:“你竊取油面,是盜用常住。”

  浮山遠答:“我取了油面,願和尚責罰。”

  省禅師讓他估算衣缽,償還常住,命人責打叁十杖,逐出院門。道友們來爲他說情,和尚不允。道友說:“若不許他回來,只求答應他隨衆聞法。”和尚仍不答應。

  一天,省禅師上街時,見到浮山遠立在旅舍前,斥責說:“這是院門的走廊,爲什麼站在這裏?”又叫人追算店錢。即使如此,浮山遠也面無難色,反而持缽入城化緣,付清店錢。

  省禅師回來對大衆說:“法遠真乃參禅之器!”此後令浮山遠回到禅院,上堂在大衆前付法給他。

  學人應從這則故事中獲取教益。力求在依止師長時,如良犬般,無論師長如何打罵,都歡喜承受,視爲加持。

  卯六、如船心

  【如船心者,謂于尊重事任載幾許,, 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如船心”,是指對師長的事業無論承擔多少、如何奔走往來,都毫無厭患。

  比喻:“船”,即擺渡船來來去去,無論裝多少貨物,往來多少次,都無疲厭。

  比如索達吉堪布對法王如意寶吩咐的大小事務,都以如船心辦理,往來奔走,心無厭患。一般人見師長吩咐之事接連不斷,而心生疲厭,即是不具如船心的表現。

  總之,以上講述了荷負師長事業重擔後,應當行持的六點:

  一、任受何苦都不動搖;二、受行穢業心無慚疑;

  叁、斷除傲慢恒守謙卑;四、極難行事亦喜承擔;

  五、師長毀罵不起忿恨;六、數數勞作心無疲厭。

  寅五、攝義並引傳記說明

  一切道之根本爲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的結果又取決于親近的意樂,因此,修習親近意樂極爲關鍵。

  《華嚴經》中把親近善知識意樂的關要歸攝在二十一種心當中,《集學論》又將二十一種心歸攝爲九心。本論按照《集學論》以九心總攝親近善知識意樂的關要,而且把九心歸納在四個方面中。

  一、舍棄自己自在,隨善知識意願而行

  依師的第一步是修習“如孝子心”。這又需要殷重地在自己的心理和行爲上修起。如果以前沒有舍棄自己的自在,唯隨善知識的心意而轉,那現在就把不孝之心轉爲如孝子心,在實際行爲上要有所體現,這才是修“如孝子心”。

  二、對善知識的親愛之情如金剛般堅固

  應當對照自己的心態而改正。比如以前心情好時,會說生生世世依止師長;而心情不好時,就認爲師長不關心我、不重視我,還是早早離開爲好。這就是不具有如金剛般的親師之心。學習了這一段依師意樂之後,應當改正情義無常的心。

  叁、如大地般荷負上師的一切事業擔

  在經過反省之後,會發現自己的心態和行爲與大地心相去甚遠。比如,當師長要你擔負某項責任時,內心會設法逃避、擺脫;或者做了某些事務之後,就心生懈怠。這是“如草尖心”,稍有負荷便不能承受。如果有這樣的缺點,就要努力改正,使自己變成賢善的弟子。

  四、荷負師長事業重擔之後如何修心

  這也要求一一反省自身。做到的方面,應當修歡喜,策勵自己進步。沒做到的方面,應當積資淨障,發願早日能做到。

  總體上說,對上述依師意樂的九種心,應當內心觀想,之後遵照實行。

  以下講述米拉日巴尊者依止上師的傳記,從中可以體會到身爲弟子應當如何以華嚴九心依止善知識。

  米拉日巴尊者出生在西藏阿裏貢塘地區。最初他的家境非常富裕。自從童年時父親過早地去世後,家境劇變,所有的財産都被伯父奪走。母親、妹妹和他叁人生活艱苦,衣食等一無所有。後來,米拉日巴爲了報仇,去學咒術和降雹術,壓死了伯父的兒子、兒媳等叁十五人,又降了叁牆板高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