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看不到。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86],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又比如,阿底峡尊者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实相唯识宗见。虽然尊者的见解高于上师,但由于大乘道的总体次第及菩提心等,都是依靠金洲大师而开始生起的,因此将金洲大师执为诸上师中的无与伦比者。
据传记所载,当年尊者提及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于胸,而说到金洲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于顶上,流泪敬称上师的尊名。
弟子问:“您说到上师名称时,为何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诸上师的功德有差别,还是对您的恩德有差别?”
尊者答:“我的诸上师都是大成就者,因此功德方面没有大小之别,而恩德方面却有大小。我相续中的少分菩提心,是依于金洲大师的大恩才生起的,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极大。”
此处引用阿底峡尊者的事迹,是为了说明当心执取功德达到猛利时,就能任运遮止见过失的心。以阿底峡尊者来说,既可以观察上师的见解比自己低,也可以观察由上师的加持,才得以生起大乘道的总体次第及菩提心。如果按前者那么观察,则只会毁坏自己的成就;而按后者作观察,就能引发恭敬和信心。实际上,阿底峡尊者始终忆念上师的功德和恩德,因此一提起上师的尊名,恭敬之情就油然而生。
比如,古代读书人做了大官,荣归故里时,见到少年时老师的房舍,就立即下马敬礼。虽然学问已经超过了老师,但并没有生傲慢心,反而因为常念师恩,一见到老师的房舍,就自然做出恭敬的行为。
归纳:
必须一心思惟上师的功德,因为:如果始终用心执取上师的功德,就能遮止执取过失,而不产生信心的障难。比喻:一棵树平时向东倒,终究不会向西倒。
因此,如果一向思惟上师的功德,则只见功德而不取过失。如此持续观修,则信心未生者能生,未稳固者能稳固,未圆满者能圆满。信心一旦圆满,就自然发起圆满的亲近意乐。而有了圆满的亲近意乐,便能获得上师圆满的加持,生起一切地道功德。
了知此理之后,应当一心投入思惟上师的功德,这是甚深的方便。宗大师在《事师五十颂》中教诫:“心里反复忆念上师显而易见的功德,是对上师生起信心最行之有效的甚深方便。……如此能增上功德智慧,制止审视过患的心理。经常观察上师功德,便可成为圆满成就之因。”
寅四、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而行持观德不观过之理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这一句教诫应当无差别而行持的道理。对何者无差别呢?对一切传法师无差别,下至在其前只听过一偈正法,即使有犯戒等的过失,也应当唯一思惟功德,不观过失。在哪一方面无差别呢?在“观德不观过”上无差别。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87]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
《宝云经》说:如果已经认识到由依止师长而能使善根增长、不善损减,那么对于一切亲教师都应当无差别而发起大师想,不论他闻法广博或不广博,有智慧解了法义或不解了法义,具足净戒或不具足净戒。
这就如同我们由父母的恩德生养成人,因此,不论父母有无文化、行为圆不圆满,都只应当忆念父母恩德而生孝敬心。
问:为何要对亲教师发起大师想呢?
答:因为由依止佛陀能使诸善增长、不善损减,而如今在特定的因缘下,自己是由依止师长获得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因此,亲教师就是指导自己学习佛法的导师,应当对其作大师想。
【“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
所谓发起大师之想,是指对待亲教师如同对待大师佛陀。也就是,对大师是如何信敬爱乐的,对亲教师也应当如是信敬爱乐,对诸轨范师悉应发起恭敬、承事。
“信敬爱乐”,是指无疑虑而净信,无傲慢而恭敬,无疏远、厌背而爱念,无懈怠而乐欲。四字中包含了一切亲近师长的善心。
【“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
由这一恭敬师长的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的都能圆满,烦恼未断除的都能断除。
总之,此处要特别注意集聚好敬师的因缘。依止师长的意乐和行为是成就佛道的根本,只有在这上面做好了,才能速疾成就,不然就失坏了成就的根本,甚至沦为善星比丘的同类。试想,学佛没有根本,能生长吗?能坚固吗?能逐渐圆满、广大吗?不敬师长,便是无根之人。没有根而妄想成就,就像蒸沙煮饭,永无可能。
【“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按照这样认识了之后,就能触动善根而欢喜踊跃(善法欲),于诸善法应当随顺而行,于诸恶法应当不随顺行。
关键在自己能否生起觉悟。一旦触动了善心,就会踊跃地行善。对种种贤善的行为都随顺而修学。
佛教强调尊师重道,佛亲自教导我们,要像敬重佛一样敬重师长。我们把握好了这个根本,内有信心和恭敬,外有善知识加持护念,就能随顺善法而行,不随顺恶法而行。
第二个教证:
【《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猛利问经》中也说:长者,如果菩萨们求受圣教传承及经文读诵,而从某人处听闻受持过一颂法义,其中说到了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或者与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关的法义,那么就应当如法地恭敬、尊重这位阿阇黎。
“求受圣教”,指求受圣教的传承。“求读诵”,指求学经文的读诵。“相应”是具有的意思。“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具有布施等六度的法义,或者具有集积菩萨正道资粮这方面法义的一个偈颂。
以下设一比喻显示“法恩难报”:
【“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在这一段当中,首先假设了一种极广大的供养。供养时间是“尔所劫中”,也就是阿阇黎曾经给自己开示过多少颂的法义,就在这么多的劫中长时供养。供养心是无谄心。“无谄”,是真心诚意;“有谄”,是心不敬重,外似敬重。供养物是一切种类的利养恭敬及种种供养具。比如一位御厨烹制天下的一切美味供奉皇帝,叫做“以一切种美味供养”,此处则是以一切种类的利养、恭敬和供养具作为供养物。即使这样广大地承事供养,也还不能圆满自己应做的敬重阿阇黎之事,何况不属于如法的恭敬承事。
也许有人会觉得自己不必要承事供养阿阇黎,或者略作一点承事供养,就感觉非常满足。对照这段经文,反观自身,会认识到法恩难报。
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自问:
一、我在这位阿阇黎前听受过多少偈的正法?
比如,按一天听十颂计算,一年就有三千多颂。
二、这位阿阇黎对我有多大的法恩?
他为我开示解脱道等的恩德,实在难以衡量。
三、我对这位阿阇黎做过多长时间的承事供养?
也许一百天也不到。与经文比喻中所说的时间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四、我是用怎样的心承事供养这位阿阇黎?
是以无谄心承事供养?还是仅仅表面敷衍?或者无可奈何地做一些?或者根本就没想过要承事供养。
五、我做过哪方面的承事供养呢?是以一切种类的利养、恭敬及供养具承事供养吗?
而按照《猛利问经》所说,即使以经中假设的极大供养,承事供养传法阿阇黎,也还不能圆满学人所应做的敬事阿阇黎之事,何况并没有这样供养。这就显示出阿阇黎的法恩深重。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应当立誓断除任何对阿阇黎观过失的事,唯一让此心安住在忆念师恩中。
或疑:师长方面还是有差别的,有些是主要的师长,有些是只听过几次法的次要的师长,他们对我的利益有大小之别。
这就要辨明在哪方面无差别,又在哪方面有差别。对一切有过法恩的善知识,在“观德不观过”这一点上无差别。而善知识对学人的恩德则有大小、深浅等的差别,比如那洛巴主要依止帝洛巴,阿底峡尊者以金洲大师为恩德最大的上师等。
子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三,随念深恩者。】
这里应当明确两点:一、随念深恩的目的,是为了发起对善知识的敬重心;二、随念深恩的方式,是依照《十法经》及《华严经》的偈文,结合自身实际,忆念师长恩德。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88]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