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看不到。
【複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86],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爲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又比如,阿底峽尊者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實相唯識宗見。雖然尊者的見解高于上師,但由于大乘道的總體次第及菩提心等,都是依靠金洲大師而開始生起的,因此將金洲大師執爲諸上師中的無與倫比者。
據傳記所載,當年尊者提及其他上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于胸,而說到金洲上師的尊名時,雙手合于頂上,流淚敬稱上師的尊名。
弟子問:“您說到上師名稱時,爲何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爲諸上師的功德有差別,還是對您的恩德有差別?”
尊者答:“我的諸上師都是大成就者,因此功德方面沒有大小之別,而恩德方面卻有大小。我相續中的少分菩提心,是依于金洲大師的大恩才生起的,因此他對我的恩德極大。”
此處引用阿底峽尊者的事迹,是爲了說明當心執取功德達到猛利時,就能任運遮止見過失的心。以阿底峽尊者來說,既可以觀察上師的見解比自己低,也可以觀察由上師的加持,才得以生起大乘道的總體次第及菩提心。如果按前者那麼觀察,則只會毀壞自己的成就;而按後者作觀察,就能引發恭敬和信心。實際上,阿底峽尊者始終憶念上師的功德和恩德,因此一提起上師的尊名,恭敬之情就油然而生。
比如,古代讀書人做了大官,榮歸故裏時,見到少年時老師的房舍,就立即下馬敬禮。雖然學問已經超過了老師,但並沒有生傲慢心,反而因爲常念師恩,一見到老師的房舍,就自然做出恭敬的行爲。
歸納:
必須一心思惟上師的功德,因爲:如果始終用心執取上師的功德,就能遮止執取過失,而不産生信心的障難。比喻:一棵樹平時向東倒,終究不會向西倒。
因此,如果一向思惟上師的功德,則只見功德而不取過失。如此持續觀修,則信心未生者能生,未穩固者能穩固,未圓滿者能圓滿。信心一旦圓滿,就自然發起圓滿的親近意樂。而有了圓滿的親近意樂,便能獲得上師圓滿的加持,生起一切地道功德。
了知此理之後,應當一心投入思惟上師的功德,這是甚深的方便。宗大師在《事師五十頌》中教誡:“心裏反複憶念上師顯而易見的功德,是對上師生起信心最行之有效的甚深方便。……如此能增上功德智慧,製止審視過患的心理。經常觀察上師功德,便可成爲圓滿成就之因。”
寅四、對所有上師皆須無差別而行持觀德不觀過之理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這一句教誡應當無差別而行持的道理。對何者無差別呢?對一切傳法師無差別,下至在其前只聽過一偈正法,即使有犯戒等的過失,也應當唯一思惟功德,不觀過失。在哪一方面無差別呢?在“觀德不觀過”上無差別。
【《寶雲經》雲:“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87]或聞廣博,或複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屍羅,或犯屍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寶雲經》說:如果已經認識到由依止師長而能使善根增長、不善損減,那麼對于一切親教師都應當無差別而發起大師想,不論他聞法廣博或不廣博,有智慧解了法義或不解了法義,具足淨戒或不具足淨戒。
這就如同我們由父母的恩德生養成人,因此,不論父母有無文化、行爲圓不圓滿,都只應當憶念父母恩德而生孝敬心。
問:爲何要對親教師發起大師想呢?
答:因爲由依止佛陀能使諸善增長、不善損減,而如今在特定的因緣下,自己是由依止師長獲得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因此,親教師就是指導自己學習佛法的導師,應當對其作大師想。
【“如于大師信敬愛樂,于親教師亦應信樂,于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所謂發起大師之想,是指對待親教師如同對待大師佛陀。也就是,對大師是如何信敬愛樂的,對親教師也應當如是信敬愛樂,對諸軌範師悉應發起恭敬、承事。
“信敬愛樂”,是指無疑慮而淨信,無傲慢而恭敬,無疏遠、厭背而愛念,無懈怠而樂欲。四字中包含了一切親近師長的善心。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由這一恭敬師長的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的都能圓滿,煩惱未斷除的都能斷除。
總之,此處要特別注意集聚好敬師的因緣。依止師長的意樂和行爲是成就佛道的根本,只有在這上面做好了,才能速疾成就,不然就失壞了成就的根本,甚至淪爲善星比丘的同類。試想,學佛沒有根本,能生長嗎?能堅固嗎?能逐漸圓滿、廣大嗎?不敬師長,便是無根之人。沒有根而妄想成就,就像蒸沙煮飯,永無可能。
【“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于諸善法應隨順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
按照這樣認識了之後,就能觸動善根而歡喜踴躍(善法欲),于諸善法應當隨順而行,于諸惡法應當不隨順行。
關鍵在自己能否生起覺悟。一旦觸動了善心,就會踴躍地行善。對種種賢善的行爲都隨順而修學。
佛教強調尊師重道,佛親自教導我們,要像敬重佛一樣敬重師長。我們把握好了這個根本,內有信心和恭敬,外有善知識加持護念,就能隨順善法而行,不隨順惡法而行。
第二個教證:
【《猛利問經》亦雲:“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猛利問經》中也說:長者,如果菩薩們求受聖教傳承及經文讀誦,而從某人處聽聞受持過一頌法義,其中說到了與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這六度或者與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關的法義,那麼就應當如法地恭敬、尊重這位阿阇黎。
“求受聖教”,指求受聖教的傳承。“求讀誦”,指求學經文的讀誦。“相應”是具有的意思。“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具有布施等六度的法義,或者具有集積菩薩正道資糧這方面法義的一個偈頌。
以下設一比喻顯示“法恩難報”: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于爾所劫中,以無谄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阇黎。長者,于阿阇黎作應敬重阿阇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爲敬事。”】
在這一段當中,首先假設了一種極廣大的供養。供養時間是“爾所劫中”,也就是阿阇黎曾經給自己開示過多少頌的法義,就在這麼多的劫中長時供養。供養心是無谄心。“無谄”,是真心誠意;“有谄”,是心不敬重,外似敬重。供養物是一切種類的利養恭敬及種種供養具。比如一位禦廚烹製天下的一切美味供奉皇帝,叫做“以一切種美味供養”,此處則是以一切種類的利養、恭敬和供養具作爲供養物。即使這樣廣大地承事供養,也還不能圓滿自己應做的敬重阿阇黎之事,何況不屬于如法的恭敬承事。
也許有人會覺得自己不必要承事供養阿阇黎,或者略作一點承事供養,就感覺非常滿足。對照這段經文,反觀自身,會認識到法恩難報。
每個人都可以這樣自問:
一、我在這位阿阇黎前聽受過多少偈的正法?
比如,按一天聽十頌計算,一年就有叁千多頌。
二、這位阿阇黎對我有多大的法恩?
他爲我開示解脫道等的恩德,實在難以衡量。
叁、我對這位阿阇黎做過多長時間的承事供養?
也許一百天也不到。與經文比喻中所說的時間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四、我是用怎樣的心承事供養這位阿阇黎?
是以無谄心承事供養?還是僅僅表面敷衍?或者無可奈何地做一些?或者根本就沒想過要承事供養。
五、我做過哪方面的承事供養呢?是以一切種類的利養、恭敬及供養具承事供養嗎?
而按照《猛利問經》所說,即使以經中假設的極大供養,承事供養傳法阿阇黎,也還不能圓滿學人所應做的敬事阿阇黎之事,何況並沒有這樣供養。這就顯示出阿阇黎的法恩深重。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應當立誓斷除任何對阿阇黎觀過失的事,唯一讓此心安住在憶念師恩中。
或疑:師長方面還是有差別的,有些是主要的師長,有些是只聽過幾次法的次要的師長,他們對我的利益有大小之別。
這就要辨明在哪方面無差別,又在哪方面有差別。對一切有過法恩的善知識,在“觀德不觀過”這一點上無差別。而善知識對學人的恩德則有大小、深淺等的差別,比如那洛巴主要依止帝洛巴,阿底峽尊者以金洲大師爲恩德最大的上師等。
子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第叁,隨念深恩者。】
這裏應當明確兩點:一、隨念深恩的目的,是爲了發起對善知識的敬重心;二、隨念深恩的方式,是依照《十法經》及《華嚴經》的偈文,結合自身實際,憶念師長恩德。
【《十法經》雲:“于長夜中馳騁[88]生死,尋覓我者;于長夜中爲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系縛有獄,解釋我者;我于長夜病所逼惱,爲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爲作雲雨而爲息滅。”應如是想。…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