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P39

  ..续本文上一页友之过患

  【设若亲近不善知识及罪恶友,亦令诸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生一切非所爱乐,故一切种悉当远离。

  假使亲近了恶知识和恶友,也将使自己原有的功德逐渐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产生一切不可爱乐的果报。因此,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远离恶知识与恶友。

  【《念住经》云:“为贪嗔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

  《念住经》说:成为贪嗔痴一切罪恶的根本,即是罪恶之友。他就像毒树一样,谁接近,就会染上剧毒,而引发无量苦患。

  【《涅槃经》云:“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

  《涅槃经》说:诸菩萨怖畏恶友超过怖畏醉象等。因为醉象只毁坏人的肉身,而恶友不但毁坏人的肉身,还毁坏他内在的善根和清净心。

  【又说彼二:一唯坏肉身,一兼坏法身;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

  经中进一步说到二者的差别:一、醉象只毁坏人的肉身,恶友则不但毁坏人的肉身,还毁坏人的法身;二、醉象只能将人踩死,却不能把人抛下恶趣,而恶友则一定能把人抛下恶趣。所以,恶友比醉象更加可怕。

  【《谛者品》亦云:“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堕险处。”

  《谛者品》也说:如果自己的心被恶友毒蛇攫住了,就会抛弃善知识疗治三毒的妙药,此等人虽然听闻了正法如意宝,呜呼!却仍然放逸,堕入恶趣险处。

  【《亲友集》云:“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

  《亲友集》说:无信心、悭吝、爱说妄语及说离间语的人,智者不应亲近,切莫与恶鄙之人结交共住。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

  如果自己不作恶而亲近了作恶者,也会被怀疑是作恶者,由此恶名也将增长。人要亲近了不该亲近的人,就会被他的过失沾染,而成为有过失,这就像把毒箭放入箭囊,其它无毒的箭也被沾上毒一样。

  又像一袋土豆里只要有一颗腐烂,其它土豆就会很快跟着腐烂;一瓶水中滴入了一滴毒液,所有的水都会变成毒液。同样道理,由亲近恶友,不久就会沾染三毒而失坏自心。

  【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所谓恶知识,是指亲近了他,就会使性罪和遮罪的恶行,先前已有的不能损减,先前无有的新生增长。

  问:如何远离恶知识呢?答:不接触便能远离。

  【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善知识敦巴说:下等者与上等者共住,只能成为中等;上等者与下等者共住,不必费力就沦为下流。

  辛六、摄彼等义

  【第六,摄彼等义者。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

  依止善知识摄义:世间普遍赞说的上师瑜伽教授,应知即是上面所说的内容。应当励力修习上述的亲近意乐与加行,以求真正与上师相应。如果只是一二次修所缘境,根本无有所成。如果是至心欲修行正法的人,则必须恒常亲近能无错乱引导学人的最胜善知识。

  以缘上师的信心及恭敬心为核心而能与上师相应的法,即是上师瑜伽的体相。上师瑜伽修习圆满之量,是以上品的信心和恭敬心完全将上师观为真佛,对上师的任何言教都受持为无误的正量。

  “如前所说”,是指需要具备如上所述的亲近意乐及加行的关要。如果只是一两次修所缘境,念几次上师瑜伽仪轨的文句,或者仅仅心中观想一两次上师降下甘露,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如法地修习上师瑜伽,就必须具足以上所讲的亲近意乐和加行。

  【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

  在依止师长的期间,也正如伽喀巴所说:“依止上师时,唯恐有所亏失。”意思是说,如果不了知依止师长的轨理而依止,不仅不产生利益,还会导致亏损。因此,与其它一切法类相比,依止善知识的法类极为重要。

  【见是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诸善士语而为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

  由于见到依止善知识是学人圆满心中所欲的根本,因此特意引用无垢的经、续、论典,并以容易理解、能打动内心、符合经义的诸善知识语录作为庄严,将依止善知识的粗分次第略为建立。至于详细内容,应按其它教典所说寻求了知。

  本论所引用的教典和语录:

  密教:《金刚手灌顶续》等续部、《事师五十颂》等论典。

  经典:《华严经》、《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宝炬陀罗尼经》、《十法经》、《猛利问经》、《秘密不可思议经》、《念住经》、《谛者品》、《涅槃经》、《般若八千颂》、《亲友集经》等。

  论典:《摄决定心藏》、《四百论》及其广释、《本生论》等。

  语录:阿底峡父子、博朵瓦父子的语录。

  “广如余处”:如《大乐秘密续》等密续,广中略三种般若经,《华严经》中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的教诫,《戒律根本论》颂文及注释,《窍诀精华论》颂文及注释,玛尔巴及米拉日巴的传记,《大乘庄严经论》、《菩萨戒》、《入行论》、《集学论》等。

  总之,本论所阐述的依止师长的轨理,含摄了一切依止善知识的要义。总的在一切经续论中所说到的依止善知识之义,都统摄其中。

  【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起悔防等心,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

  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对于依止师长方面的许多道理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去实行。诸多闻法者反而生起无量依师的罪业,而对这些罪业也难以生起追悔、防护等心。因此,应当了知上文所说如法依止的胜利及不如法依止的过患,而数数思惟。

  【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

  对于往昔多生中没有能如法依止善知识的罪业,应当用至诚的心发露忏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己应当励力具备法器所应具有的诸种德相,反复思惟善知识的圆满德相,之后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作为从今乃至证得菩提之间为如是善知识摄受的正因。

  【若如是者,不久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如果能遵照这样去做,不必要太久,就能像志力稀有的常啼菩萨及寻求善知识不知厌足的善财童子一样。

  

  

  

  思考题

  

释 名

  1、说出菩提的体性、分类及比喻。

  2、解释道次第的涵义。

  3、以理成立本论所诠的深广智慧是道,并说出道的比喻。

  4、以理成立本论所诠的道次第决定,并说出次第决定的比喻。

  5、从多方面解释“广”的涵义。

  

  

造论支分

  1、敬礼尊重妙音!

  (1)解释“尊重”和“妙音”的涵义。

  (2)何故宗喀巴大师在造论一开始敬礼文殊本尊?

  2、从因、作用及体性三方面解释如下颂义。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3、按照以下颂文回答问题: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辨教义力,

  

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1)在宗喀巴大师时代,修行人存在的四种过失是哪些?

  (2)“圆满教要胜教授的智者欢喜之道”是指什么?何故说它是圆满、教要、殊胜教授?

  (3)为何宗喀巴大师在立誓造本论时心意遍勇喜?

  4、按照以下颂文回答问题: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1)具足何种德相才是颂中所说的“具善者”?

  (2)何故具足如是德相才成为闻受道次第教授的法器?

  5、说说那兰陀寺和戒香寺的讲论方式,并回答:为何戒香寺的讲论承许前三种为最初关要?

  

真实论义

  1、在讲论一开始,开示造论者殊胜及其法殊胜有何必要?

  2、本论所说的教授为何种教授?

  3、…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