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39

  ..續本文上一頁友之過患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假使親近了惡知識和惡友,也將使自己原有的功德逐漸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産生一切不可愛樂的果報。因此,任何情況下,都應當遠離惡知識與惡友。

  【《念住經》雲:“爲貪嗔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念住經》說:成爲貪嗔癡一切罪惡的根本,即是罪惡之友。他就像毒樹一樣,誰接近,就會染上劇毒,而引發無量苦患。

  【《涅槃經》雲:“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涅槃經》說:諸菩薩怖畏惡友超過怖畏醉象等。因爲醉象只毀壞人的肉身,而惡友不但毀壞人的肉身,還毀壞他內在的善根和清淨心。

  【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經中進一步說到二者的差別:一、醉象只毀壞人的肉身,惡友則不但毀壞人的肉身,還毀壞人的法身;二、醉象只能將人踩死,卻不能把人抛下惡趣,而惡友則一定能把人抛下惡趣。所以,惡友比醉象更加可怕。

  【《谛者品》亦雲:“若爲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谛者品》也說:如果自己的心被惡友毒蛇攫住了,就會抛棄善知識療治叁毒的妙藥,此等人雖然聽聞了正法如意寶,嗚呼!卻仍然放逸,墮入惡趣險處。

  【《親友集》雲:“無信而悭吝,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

  《親友集》說:無信心、悭吝、愛說妄語及說離間語的人,智者不應親近,切莫與惡鄙之人結交共住。

  【“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爲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如果自己不作惡而親近了作惡者,也會被懷疑是作惡者,由此惡名也將增長。人要親近了不該親近的人,就會被他的過失沾染,而成爲有過失,這就像把毒箭放入箭囊,其它無毒的箭也被沾上毒一樣。

  又像一袋土豆裏只要有一顆腐爛,其它土豆就會很快跟著腐爛;一瓶水中滴入了一滴毒液,所有的水都會變成毒液。同樣道理,由親近惡友,不久就會沾染叁毒而失壞自心。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所謂惡知識,是指親近了他,就會使性罪和遮罪的惡行,先前已有的不能損減,先前無有的新生增長。

  問:如何遠離惡知識呢?答:不接觸便能遠離。

  【善知識敦巴雲:“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善知識敦巴說:下等者與上等者共住,只能成爲中等;上等者與下等者共住,不必費力就淪爲下流。

  辛六、攝彼等義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贊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恒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依止善知識攝義:世間普遍贊說的上師瑜伽教授,應知即是上面所說的內容。應當勵力修習上述的親近意樂與加行,以求真正與上師相應。如果只是一二次修所緣境,根本無有所成。如果是至心欲修行正法的人,則必須恒常親近能無錯亂引導學人的最勝善知識。

  以緣上師的信心及恭敬心爲核心而能與上師相應的法,即是上師瑜伽的體相。上師瑜伽修習圓滿之量,是以上品的信心和恭敬心完全將上師觀爲真佛,對上師的任何言教都受持爲無誤的正量。

  “如前所說”,是指需要具備如上所述的親近意樂及加行的關要。如果只是一兩次修所緣境,念幾次上師瑜伽儀軌的文句,或者僅僅心中觀想一兩次上師降下甘露,那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如法地修習上師瑜伽,就必須具足以上所講的親近意樂和加行。

  【爾時亦如伽喀巴雲:“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余一切,極爲重要。

  在依止師長的期間,也正如伽喀巴所說:“依止上師時,唯恐有所虧失。”意思是說,如果不了知依止師長的軌理而依止,不僅不産生利益,還會導致虧損。因此,與其它一切法類相比,依止善知識的法類極爲重要。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爲莊嚴,將粗次第略爲建設。廣如余處應當了知。

  由于見到依止善知識是學人圓滿心中所欲的根本,因此特意引用無垢的經、續、論典,並以容易理解、能打動內心、符合經義的諸善知識語錄作爲莊嚴,將依止善知識的粗分次第略爲建立。至于詳細內容,應按其它教典所說尋求了知。

  本論所引用的教典和語錄:

  密教:《金剛手灌頂續》等續部、《事師五十頌》等論典。

  經典:《華嚴經》、《現在諸佛現證叁摩地經》、《寶炬陀羅尼經》、《十法經》、《猛利問經》、《秘密不可思議經》、《念住經》、《谛者品》、《涅槃經》、《般若八千頌》、《親友集經》等。

  論典:《攝決定心藏》、《四百論》及其廣釋、《本生論》等。

  語錄:阿底峽父子、博朵瓦父子的語錄。

  “廣如余處”:如《大樂秘密續》等密續,廣中略叁種般若經,《華嚴經》中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的教誡,《戒律根本論》頌文及注釋,《竅訣精華論》頌文及注釋,瑪爾巴及米拉日巴的傳記,《大乘莊嚴經論》、《菩薩戒》、《入行論》、《集學論》等。

  總之,本論所闡述的依止師長的軌理,含攝了一切依止善知識的要義。總的在一切經續論中所說到的依止善知識之義,都統攝其中。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于此罪亦難發起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對于依止師長方面的許多道理都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去實行。諸多聞法者反而生起無量依師的罪業,而對這些罪業也難以生起追悔、防護等心。因此,應當了知上文所說如法依止的勝利及不如法依止的過患,而數數思惟。

  【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爲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對于往昔多生中沒有能如法依止善知識的罪業,應當用至誠的心發露忏悔,多發防護之心。自己應當勵力具備法器所應具有的諸種德相,反複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德相,之後積集資糧、廣發大願,作爲從今乃至證得菩提之間爲如是善知識攝受的正因。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如果能遵照這樣去做,不必要太久,就能像志力稀有的常啼菩薩及尋求善知識不知厭足的善財童子一樣。

  

  

  

  思考題

  

釋 名

  1、說出菩提的體性、分類及比喻。

  2、解釋道次第的涵義。

  3、以理成立本論所诠的深廣智慧是道,並說出道的比喻。

  4、以理成立本論所诠的道次第決定,並說出次第決定的比喻。

  5、從多方面解釋“廣”的涵義。

  

  

造論支分

  1、敬禮尊重妙音!

  (1)解釋“尊重”和“妙音”的涵義。

  (2)何故宗喀巴大師在造論一開始敬禮文殊本尊?

  2、從因、作用及體性叁方面解釋如下頌義。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衆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余所知意,于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3、按照以下頌文回答問題: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于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複乏理辨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1)在宗喀巴大師時代,修行人存在的四種過失是哪些?

  (2)“圓滿教要勝教授的智者歡喜之道”是指什麼?何故說它是圓滿、教要、殊勝教授?

  (3)爲何宗喀巴大師在立誓造本論時心意遍勇喜?

  4、按照以下頌文回答問題: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1)具足何種德相才是頌中所說的“具善者”?

  (2)何故具足如是德相才成爲聞受道次第教授的法器?

  5、說說那蘭陀寺和戒香寺的講論方式,並回答:爲何戒香寺的講論承許前叁種爲最初關要?

  

真實論義

  1、在講論一開始,開示造論者殊勝及其法殊勝有何必要?

  2、本論所說的教授爲何種教授?

  3、…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