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40

  ..續本文上一頁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1)何爲聖教的體性?

  (2)怎樣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

  (3)解釋頌義:

  

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

  

諸智者恒應,善趣無謬誤。

  

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4)以理成立:菩薩爲求圓滿利他,必須學習一切聖教,並以比喻說明。

  (5)以理成立:從自利的角度,一切佛語都統攝在成佛大乘道的支分中。

  (6)以教理破斥以下立論:

  雖然入波羅蜜多大乘需要劣乘法藏所說諸道,但對于入金剛乘者,波羅蜜多諸道則非共同,以道不順故。

  (7)“不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將産生何種過患?

  (8)對于初學者而言,佛語聖教廣大無邊,一時無法圓滿修習,對此應如何處理?

  (9)解釋仲敦巴仁波切所說“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這句話的涵義,並回答:如何才能逐漸做到以四方道攝持一切佛語?

  (10)爲何說本論所述道次第教授具足通達聖教無違的殊勝性?

  4、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

  (1)爲何說一切聖言都是殊勝教授?

  (2)諸大車造論與教授有何必要?

  (3)清淨教授必定具有何種作用?不清淨教授又如何?

  (4)執著經論並非開示修心內義的教授將産生何種過患?

  (5)學人應以何種心態尋求諸佛菩薩經論中的殊勝教授?應當避免何種邪思惟?

  (6)解釋修寶喇嘛所說:“阿底峽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語意叁碎爲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一語的涵義。由思維此語,你獲得了何種啓發?

  (7)學人不了知經論爲指示修行的教授,將産生何種過患?

  (8)從教證二法的角度以正理成立經論是指示修行的教授。

  (9)爲何說在此道次第的教授中一切聖言皆現爲教授?

  (10)聽聞後若不作舍修和舉修將産生何種過患?

  5、極大惡行自行消滅:

  (1)爲何說“一切佛語或實或權,都是開示成佛的方便”?

  (2)在論文“雖起謗法總有多門,前說此門極爲重大”中所說的“此門”是指哪一門?

  (3)爲何說謗法罪業超過五無間罪?

  (4)《大乘莊嚴經論》中說:“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而本論卻說小乘法爲成佛的方便,二者是否相違?爲什麼?

  (5)若分別大乘爲殊勝乘、小乘是低劣乘,是否成爲謗法惡業?爲什麼?

  (6)爲何說本論教授具有極大惡行自行消滅的殊勝性?

  

如何講聞

  1、從聞法能成就戒定慧叁學的角度,解釋如下頌義: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2、說出以下頌中比喻所表達的意義。

  

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

  

縱然有衆色,具眼亦莫見。

  

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

  3、如何作五種想(珍寶想、眼目想、光明想、大勝利想、無罪想)而正聽聞?

  4、如何按照《菩薩地》所說而正聽聞?

  5、解釋頌義:

  

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

  

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

  

起敬專至誠,善淨無垢意,

  

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聞法。

  6、何爲法器叁過?具體說明。

  7、爲何說“善谛聽聞,意思念之”是叁過的對治?

  8、解釋《菩薩地》所說:“希于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聽聞。”的涵義,並說明其爲何是叁過的對治?

  9、從哪一角度說聞法者是病人?如何是于自身安住如病想?

  10、如何是于法師安住如醫想?如何是于教誡作藥品想?

  11、從正反面闡述聞法時于自己做病人想極爲切要。

  12、如何是殷重修?如何是于殷重修起療病想?

  13、依據《聽聞集》所說,闡述學人聞法達到圓滿的標准。

  14、解釋頌義:

  (1)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

  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2)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余勇士德,

  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過。

  15、什麼是于如來所住善士想?什麼是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16、如何從自身做起而令正法久住?

  17、如何是“正爲抉擇自身而聞法”?爲什麼應當“正爲抉擇自身而聞法”?

  18、具足何種條件的說法才有大利益?

  19、解釋《勸發增上意樂經》所說的二十種法施利益。

  20、解答有關說法意樂和加行的問題:

  (1)法師說法時應安住哪五種想?應斷除哪六種過?

  (2)法師說法時應做哪些加行?

  21、于何等境應說法,于何等境不應說法?

  22、說明講聞完結時法師與學人共作的軌理。

  23、依于道次第的講軌講聞,將獲得何種利益?反之將産生何種過患?

  

親近善知識

  

  1、以教理成立“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解釋“住性”和“善知識”的涵義。

  2、在道次第傳授中所要求的善知識是指哪種善知識?

  3、爲什麼善知識需具足“調伏”、“靜”、“近靜”叁種德相?

  4、解釋“調伏”、“寂靜”、“近靜”所表達的涵義。

  5、解釋頌義:

  

心馬常馳奔,恒勵終難製,

  

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

  6、“通達實性”和“近寂靜”有何差別?

  7、爲何學人所依止的善知識應具有“德增上”這一德相?

  8、(1)爲什麼善知識應具的攝他功德都只圍繞說法方面安立?

  (2)按照四谛解釋頌義: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

  

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

  (3)解釋《大乘莊嚴經論》頌中“善巧說”、“悲愍”、“具精勤”及“遠離厭患”的涵義。

  9、如何劃分上中下叁種種類的善知識?

  10、(1)什麼是正直、具慧和希求?

  (2)爲何能依止的學者需具足正住、具慧、希求叁種德相?

  11、善知識仲敦巴和桑樸瓦的依師方式,以何種爲好?

  12、論述華嚴九心各自的體相。此九心可歸納爲哪四類?

  13、何故說修持信心極爲重要?

  14、爲什麼應對阿阇黎做佛想?

  15、特意執取師長的功德而思惟能起到何種利益?

  16、“隨念善知識的恩德”有何必要?

  17、說出以加行親近善知識的總原則。

  18、以理成立需以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叁種方式親近善知識。

  19、如果師長將學人引入非理或吩咐作違背叁種律儀之事,學人應如何處理?

  20、按本論所說,論述親近善知識的利益。

  21、按本論所說,論述不如法依止善知識的過患。

  


  [1] 衛藏:今拉薩一帶。

  

  [2] 古本:十萬尊佛像。

  

  [3], 《中論》、《回诤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精研論》。

  

  [4] 尊重:今譯爲上師。

  

  [5] 俱胝:千萬,此處泛指無量。

  

  [6] 圓滿:具足不缺。

  

  [7] 叁地:天上、地上和地下。

  

  [8] 然燈智:阿底峽尊者出家法名。

  

  [9] 唐捐:落空、白白抛棄之義。

  

  [10] 前之“此中”:指《道炬論》中。

  

  [11] 後之“此中”:指《廣論》中。

  

  [12] 軌範語言清淨:論師的語言清淨,無句、義垢染。

  

  [13]《現觀莊嚴論》:爲彌勒五論之一,全名《般若波羅蜜多教言·現觀莊嚴論》,全論以八事七十義闡述了般若波羅蜜多的實修次第,對此,印度與西藏的諸智者、成就者們均異口同聲地一致承許。

  

  [14] 諱:在稱呼已離世的尊長名稱時,在其名字前加一“諱”字,表示尊敬。

  

  [15] 東薩賀:印度東方。

  

  [16]《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