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若自己已具足法器德相,则应当善为观察师长是否具足前述德相,应于具相师长之前受取法益。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
此又有二种不同传记,即善知识仲敦巴和桑朴瓦依止上师的传记。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邬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桑朴瓦有许多位上师,凡有人说法,他就前去听闻。有一次,他从康区返回时,途中遇到一位居士正在说法,他也前去听闻。
弟子们说:“从他听法,有损自己威仪。”
桑朴瓦答:“切莫这么说,此次闻法我获得二种利益。”
“二种利益”可理解为听闻利益和随喜利益。
【善知识敦巴者,尊重鲜少,数未过五。】
相对而言,善知识仲敦巴依止的上师非常少,数量不超过五位。分别是:授居士戒的上师、教他念书的上师、舍准大师、班智达弥底、阿底峡尊者。除了在舍准大师前听受了有关法相的经论外,在其中三位上师前,仅听受过一二次经教,主要是依止阿底峡尊者。
【博朵瓦与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有一次,博朵瓦和公巴仁勤在一起谈论上述两种依师轨理以何者为好时,他们说:在尚未修心、容易见师长过失而退失信心期间,善知识仲敦巴的依师轨理为善妙,应如是而做。现见这一说法相当真实,要按这样学。
归纳:
在尚未修好自心时,容易见师长过失而退失信心,因此依止师长以少为好。
霞惹瓦大师曾说:“现在所有学法者都说,某处有人传法,我们都到他那里去吧!可是仲敦巴尊者师徒的宗风不是这样的。仲敦巴一生只依止过五位上师……,以善知识博朵瓦来说,他也仅依止过(四位上师)……,说到我自己也是依止甘丹三昆仲,而此中主要是依止博朵瓦。”
壬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 二、加行亲近轨理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
如是应当了知,对于曾经受过法恩、特别是以圆满教授引导修心的善知识,如何依止的方法。对此,分为意乐亲近轨理和加行亲近轨理两方面阐述。
癸一、意乐亲近轨理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 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初中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二、三两科中所修的“信心”与“念恩心”,是此处亲近意乐的根本。
子一、总示亲近意乐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今初】
丑一、略说
《八十华严》记载:有一次,文殊菩萨与众眷属在福城东部演说“普照法界修多罗”。当时,有无数诸龙及福城人民前来听法。
在听众当中,有一位名为善财的童子,往昔已曾供养诸佛,种下深厚善根,信心极为广大。此童子常常欢喜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无有过失,清净菩萨诸道,求证一切种智,堪为法器。其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
文殊菩萨在观察了善财童子[78]的来历之后,为他演说一切诸佛妙法。童子听到诸佛种种功德,一心希求无上菩提。于是请问文殊菩萨:“大士!应如何学修菩萨行,乃至增广菩萨行,应如何令普贤行速疾圆满?”
文殊菩萨开示说:“善男子,汝已发起大菩提心,而寻求菩萨行。善男子,你应了知众生能发起菩提心,已是极为困难,何况发心之后能寻求菩萨行。善男子,欲得成就一切种智,应当决定寻求真善知识。善男子,寻求善知识时,不应生起疲厌懈怠心,见善知识不应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都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不应见为过失。”如是开示之后,又为童子介绍南方胜乐国土中的德云比丘,令他前往亲近。
童子遵从文殊教导,历经百城烟水,遍参110位大善知识。其中在妙意华门城,参拜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时,童子和童女为他开示以二十一种心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经中说:“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
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
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
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
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
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
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
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
应发如傭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
应发如除粪人心,离骄慢故;
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
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
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
应发如调顺象心,恒服从故;
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
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
应发如旃荼罗心,离骄慢故;
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
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
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
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
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以上二十一心,在寂天菩萨的《集学论》中略摄为九种。本论即是依照《集学论》以九心开示亲近善知识的意乐。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
此《华严经》所说以九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无余含摄一切亲近意乐的关要。
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能以九心亲近真善知识,必能得成就。
丑二、广说分五:一、如孝子心 二、如金刚心 三、如大地心 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即彼九心摄之为四。】
此九心可归摄为四方面,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及荷担之后应如何行。
寅一、如孝子心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
舍弃自己的自在、把自己舍给上师、一切随上师自在的心,是如孝子心。意思是说,如同孝子对于所作之事,不是随自己自在而转,而是观父容颜,随父意愿,遵从父亲的吩咐去做,作为弟子,也应当观善知识的容颜而行事。
《德育古鉴》中记有一事:
古时有位杨孝子,家境贫苦,父母身体不好,终年卧病不起。当时除了穿衣吃饭,还要支付很多看病的钱,生活十分窘困。
杨孝子不顾羞耻,以乞讨维生,将讨来的食物供养父母。父母没吃饱时,自己再饿也不敢先吃,一定要等到父母吃饱之后才吃。在乞讨时,如果得到了美食,就跪着敬奉父母。不但衣食上照顾父母,还想方设法让父母心情愉快。自己编山歌,在父母前又唱又跳,逗父母开心。这样经过有十多年,当地人都被他的孝心感动。
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用讨来的钱买了两口棺材,而且不顾寒冷,脱下自己的衣服做殓衣。
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到,所谓的孝子心,就是舍弃自己,顺从父母的心。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也说:在一切情况下,都应当舍弃自己的想法,唯一随顺善知识的意乐而转。
【此亦是说,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这也是说,只有在具德善知识前才可以按这样做,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随便把鼻肉交给他。
“授其鼻肉”,是说牦牛将自己的鼻肉交给牧民,任其穿孔。比喻受人控制,任其摆布。
寅二、如金刚心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即前经云:“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谁也不能破离自己对师长的亲爱之情而能坚固的心,是如金刚心,意思是说,诸魔和恶友等不能破离。也即是前经所说: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比喻:金刚宝极为坚固,任何法都不能摧破。
意义:以天魔、恶友等任何违缘,不能破离自己对师长的亲爱之情。
教证:《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说:“应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亲睦无常、情面无常”,是指情意不坚固。比如初见上师时激动万分,事隔三月便视为常人,即是情面无常。经中说:对师长的情意,应当远离变化无常,要如金刚般始终坚固。
寅三、如大地心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荷负师长一切事业重担之心,是如大地心。意思是说,荷负一切事业担,都无懈怠。
比喻:大地担负着地上一切有情、无情,毫无懈怠。
意义:荷负师长一切事业重担,终无懈怠。
比如,仲敦巴荷负阿底峡尊者的一切事业担,毫无懈怠,即是如大地心。
禅门中,杨歧禅师是具大地心荷负师尊事业的典范。杨歧的师父慈明禅师,性情率真,做事忽略,无甚忌讳。杨歧忘我地投身于师尊的事业,唯恐有一事不周、有一法不圆,即使冒严寒、顶酷暑,也全然不顾惜自己。整整三十年,尽力辅…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