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60

  ..續本文上一頁

  如是,若自己已具足法器德相,則應當善爲觀察師長是否具足前述德相,應于具相師長之前受取法益。

  【是複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

  此又有二種不同傳記,即善知識仲敦巴和桑樸瓦依止上師的傳記。

  【桑樸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邬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衆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雲:“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桑樸瓦有許多位上師,凡有人說法,他就前去聽聞。有一次,他從康區返回時,途中遇到一位居士正在說法,他也前去聽聞。

  弟子們說:“從他聽法,有損自己威儀。”

  桑樸瓦答:“切莫這麼說,此次聞法我獲得二種利益。”

  “二種利益”可理解爲聽聞利益和隨喜利益。

  【善知識敦巴者,尊重鮮少,數未過五。

  相對而言,善知識仲敦巴依止的上師非常少,數量不超過五位。分別是:授居士戒的上師、教他念書的上師、舍准大師、班智達彌底、阿底峽尊者。除了在舍准大師前聽受了有關法相的經論外,在其中叁位上師前,僅聽受過一二次經教,主要是依止阿底峽尊者。

  【博朵瓦與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于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爲谛實,應如是學。

  有一次,博朵瓦和公巴仁勤在一起談論上述兩種依師軌理以何者爲好時,他們說:在尚未修心、容易見師長過失而退失信心期間,善知識仲敦巴的依師軌理爲善妙,應如是而做。現見這一說法相當真實,要按這樣學。

  歸納:

  在尚未修好自心時,容易見師長過失而退失信心,因此依止師長以少爲好。

  霞惹瓦大師曾說:“現在所有學法者都說,某處有人傳法,我們都到他那裏去吧!可是仲敦巴尊者師徒的宗風不是這樣的。仲敦巴一生只依止過五位上師……,以善知識博朵瓦來說,他也僅依止過(四位上師)……,說到我自己也是依止甘丹叁昆仲,而此中主要是依止博朵瓦。”

  壬二、真實宣說依止軌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 二、加行親近軌理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于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

  如是應當了知,對于曾經受過法恩、特別是以圓滿教授引導修心的善知識,如何依止的方法。對此,分爲意樂親近軌理和加行親近軌理兩方面闡述。

  癸一、意樂親近軌理分叁:一、總示親近意樂 二、特申修信以爲根本 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初中分叁: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爲根本;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二、叁兩科中所修的“信心”與“念恩心”,是此處親近意樂的根本。

  子一、總示親近意樂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今初

  醜一、略說

  《八十華嚴》記載:有一次,文殊菩薩與衆眷屬在福城東部演說“普照法界修多羅”。當時,有無數諸龍及福城人民前來聽法。

  在聽衆當中,有一位名爲善財的童子,往昔已曾供養諸佛,種下深厚善根,信心極爲廣大。此童子常常歡喜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業無有過失,清淨菩薩諸道,求證一切種智,堪爲法器。其心清淨,猶如虛空,回向菩提,無所障礙。

  文殊菩薩在觀察了善財童子[78]的來曆之後,爲他演說一切諸佛妙法。童子聽到諸佛種種功德,一心希求無上菩提。于是請問文殊菩薩:“大士!應如何學修菩薩行,乃至增廣菩薩行,應如何令普賢行速疾圓滿?”

  文殊菩薩開示說:“善男子,汝已發起大菩提心,而尋求菩薩行。善男子,你應了知衆生能發起菩提心,已是極爲困難,何況發心之後能尋求菩薩行。善男子,欲得成就一切種智,應當決定尋求真善知識。善男子,尋求善知識時,不應生起疲厭懈怠心,見善知識不應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都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不應見爲過失。”如是開示之後,又爲童子介紹南方勝樂國土中的德雲比丘,令他前往親近。

  童子遵從文殊教導,曆經百城煙水,遍參110位大善知識。其中在妙意華門城,參拜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時,童子和童女爲他開示以二十一種心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經中說:“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

  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

  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

  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

  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

  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

  應發如僮仆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

  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

  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

  應發如除糞人心,離驕慢故;

  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

  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

  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

  應發如調順象心,恒服從故;

  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

  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

  應發如旃荼羅心,離驕慢故;

  應發如犗牛心,無威怒故;

  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

  應發如橋梁心,濟渡忘疲故;

  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顔色故;

  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以上二十一心,在寂天菩薩的《集學論》中略攝爲九種。本論即是依照《集學論》以九心開示親近善知識的意樂。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此《華嚴經》所說以九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無余含攝一切親近意樂的關要。

  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鐵圍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能以九心親近真善知識,必能得成就。

  醜二、廣說分五:一、如孝子心 二、如金剛心 叁、如大地心 四、荷負擔已應如何行 五、攝義並引傳記說明

  【即彼九心攝之爲四。

  此九心可歸攝爲四方面,即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及荷擔之後應如何行。

  寅一、如孝子心

  【棄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顔、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顔而行。

  舍棄自己的自在、把自己舍給上師、一切隨上師自在的心,是如孝子心。意思是說,如同孝子對于所作之事,不是隨自己自在而轉,而是觀父容顔,隨父意願,遵從父親的吩咐去做,作爲弟子,也應當觀善知識的容顔而行事。

  《德育古鑒》中記有一事:

  古時有位楊孝子,家境貧苦,父母身體不好,終年臥病不起。當時除了穿衣吃飯,還要支付很多看病的錢,生活十分窘困。

  楊孝子不顧羞恥,以乞討維生,將討來的食物供養父母。父母沒吃飽時,自己再餓也不敢先吃,一定要等到父母吃飽之後才吃。在乞討時,如果得到了美食,就跪著敬奉父母。不但衣食上照顧父母,還想方設法讓父母心情愉快。自己編山歌,在父母前又唱又跳,逗父母開心。這樣經過有十多年,當地人都被他的孝心感動。

  後來,父母相繼去世,他用討來的錢買了兩口棺材,而且不顧寒冷,脫下自己的衣服做殓衣。

  從以上故事可以看到,所謂的孝子心,就是舍棄自己,順從父母的心。

  【《現在佛陀現證叁摩地經》中亦雲:“彼于一切應舍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現在佛陀現證叁摩地經》中也說:在一切情況下,都應當舍棄自己的想法,唯一隨順善知識的意樂而轉。

  【此亦是說,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這也是說,只有在具德善知識前才可以按這樣做,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隨便把鼻肉交給他。

  “授其鼻肉”,是說牦牛將自己的鼻肉交給牧民,任其穿孔。比喻受人控製,任其擺布。

  寅二、如金剛心

  【誰亦不能離其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惡友等,不能破離,即前經雲:“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誰也不能破離自己對師長的親愛之情而能堅固的心,是如金剛心,意思是說,諸魔和惡友等不能破離。也即是前經所說:應當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比喻:金剛寶極爲堅固,任何法都不能摧破。

  意義:以天魔、惡友等任何違緣,不能破離自己對師長的親愛之情。

  教證:《現在佛陀現證叁摩地經》中說:“應遠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親睦無常、情面無常”,是指情意不堅固。比如初見上師時激動萬分,事隔叁月便視爲常人,即是情面無常。經中說:對師長的情意,應當遠離變化無常,要如金剛般始終堅固。

  寅叁、如大地心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

  荷負師長一切事業重擔之心,是如大地心。意思是說,荷負一切事業擔,都無懈怠。

  比喻:大地擔負著地上一切有情、無情,毫無懈怠。

  意義:荷負師長一切事業重擔,終無懈怠。

  比如,仲敦巴荷負阿底峽尊者的一切事業擔,毫無懈怠,即是如大地心。

  禅門中,楊歧禅師是具大地心荷負師尊事業的典範。楊歧的師父慈明禅師,性情率真,做事忽略,無甚忌諱。楊歧忘我地投身于師尊的事業,唯恐有一事不周、有一法不圓,即使冒嚴寒、頂酷暑,也全然不顧惜自己。整整叁十年,盡力輔…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