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行论》等不共教授,清净增上意乐、修持自他相换世俗菩提心的不共教授。
【如《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所有制限。】
如《八十赞》中所说:“能弃舍自身利益,而以利他为重,是我师尊的妙德。”意即,尊者内心发起了爱他胜己的菩提心,而且以愿菩提心所引的行菩提心,圆满受学广大的菩萨行,修学、受持、随行所有六度四摄的学处。由于行持贤妙,能不违越佛子的所有制限。
尊者来到藏地之后,由于他心中真实生起了菩提心,因此无论谁看见都相信这是一位大菩萨。
【成就金刚乘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金刚乘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瑜伽自在获中者,修密护禁我敬礼。”成就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总赞为其瑜伽中尊,特赞如理护三昧耶,不越制限。】
成就金刚乘律仪方面的情形,如《八十赞》所说:尊者自从入于金刚乘门之后,观见自身即本尊,成就金刚心,为瑜伽自在的尊主,修成密法而不外露,严护三昧耶戒。在如是成就金刚乘律仪的尊者足前,我恭敬地顶礼。
“自见天”,指尊者见自身即本尊,成就生起次第功德;“具金刚心”,指尊者成就圆满次第,即成就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瑜伽自在获中者”,是总赞尊者为瑜伽中的尊主;“修密护禁”,是特赞尊者如理守护三昧耶,不违越制限,“修密”,即相续中成就密法功德而不显露,“护”,即如理守护三昧耶,“禁”,即禁止与三昧耶相违的行为。
【亦如《赞》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
这也如《八十赞》中所说:由于尊者具足正知正念,从没有作意与戒相违之事,慎护心念,心无谄诳,因此从未以犯戒罪垢染污内心。
“非戒”,即与戒相违之事。“正念”,是对所修习的教授明记不忘。《成唯识论》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正知”,即能觉知自己身口意三门的状况。“谄诳”,“谄”即内心谄曲,隐藏自过,不作如实发露,“诳”即欺骗他人。
以下总结尊者所成就的戒学功德。
【如是于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设少违犯,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如是净传,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随诸正士应当修学。】
如是,尊者于别解脱、菩萨、密乘三种律仪的净戒学处,不但勇悍纳受,而且按照各种所受的学处,随行防护,不违越制限。纵然稍有违犯,也一定以各自还出的仪轨立即忏悔还净。要知道,尊者如是的清净传记,为一切通达圣教扼要的智者们所爱传唱。我们也应当跟随诸正士而修学。
以上从三方面显示了尊者成就戒学的功德,即勇于纳受净戒,受戒之后严谨防护,稍有违犯立即还净。如同尊者本人说:“我自从入了别解脱门后,微细过患也未染上;入了菩萨乘,对菩提心的学处,出现过一两次过失;入了密宗金刚乘,虽然犯过很多过失,也都立即忏悔了,从没有不作忏悔而让罪业过夜。”据说,尊者走路出现了恶分别时,也立即取出一个木制的曼茶罗,如法忏悔。
辛二、定学之成就
【成就定学分二。共者谓由奢摩他门,得堪能心。不共定学者,谓具极稳生起次第。此复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尔时遥闻飞行国中诸空行母讴歌之声,心中亦有所忆持者。】
尊者的定学成就有共与不共两方面。“共”指由寂止门,获得堪能心。(堪能心,即于所缘能任运安住之心。)“不共”指具有极为坚固的生起次第。又尊者在三年或六年当中修明禁行,尔时遥闻邬金空行刹土中诸空行母的讴歌之声,心中也有所忆持。
“共”和“不共”有两种解释:一、从内外道的角度解释,由奢摩他门获得堪能心,是属于内外道共同的定学成就,而具足极为坚固的生起次第,则是内道不共的定学成就;二、从显密教的角度解释,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的奢摩他,是显密共同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具足生起次第,是密宗不共的成就。
“极稳”,即在生起次第方面,并非初步境界,而是修持已到极为稳固的境界。“三年或六年”,是由时间单位制定不同,而得出的两种计算结果。按照达兰那他所著的《印度佛教史》,古印度有计十二月为一年,也有计六月为一年,有这两种算法,故说三年或六年。“明禁行”,瑜伽士为增上明觉能力,行持常人不能做的行为。
辛三、慧学之成就
【成就慧学中,共者,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如《赞》中云:“如密咒乘教,显是加行道。”】
尊者成就慧学的情形也有共和不共两方面:“共”,指显教获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指密宗获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如《八十赞》所说:按照密乘教法衡量,尊者显然已是加行道位的菩萨。
以上生圆二种次第的成就,分别归摄在不共定学和不共慧学中。这也是从主要方面宣说的,也就是,主要从一缘安住所观的角度,把具有生起次第归摄在定学成就中;主要从修持不坏智慧光明分获得三摩地的角度,把获得圆满次第三摩地归摄在慧学成就中。
己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分二:一、从阶段而言 二、从功德而言
庚一、从阶段而言分二: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二、藏中所作事理
【于圣教所作事中分二: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辛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阿底峡尊者一生所作的佛教事业,分为前期在印度所作的事业,及后期来西藏之后所作的事业。先讲述尊者在印度时所作的事业。
【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
在尊者的传记中记载:有一段时间,尊者住在印度大菩提寺,修持慈悲和菩提心。那时候,每年在印度金刚座都有内外道聚集一处,举行大型辩论。凡是辩论败方的寺院和人,都要改归胜方所有。
有一次,从印度南方来了一位持有十三把伞盖(伞是得胜的标志,十三把伞表示获得十三次胜利)的外道师,找到尊者挑战说:“你现在是佛教的教主,我是外教的教主,我们公平辩论,失败者要改入胜者的教派。”尊者一口答应,并请国王等作证明。结果尊者轻而易举就折服了外道师。外道师把十三把伞盖全部供养尊者,并顶礼尊者出家,入于佛门。他的徒众也都改信了内教。
第二年,又来了一位持有七把伞盖的外道师,也败在尊者脚下。
又有一年,有一位手持五把伞盖、极为擅长因明和声明的外道师来邀请尊者辩论。尊者答应了。
午饭过后,布置辩场,内道在左,外道在右,国王坐在中间作证。当时,无数人集会围观。
在辩论的最初阶段,智者们都能听懂。辩到中间时,只有三十个人能明白。此后,能听懂的人逐渐减到只剩下十五人、十人、五人,最后辩到极深细处,只有辩论双方能理解。
外道师恐怕难以取胜,就提出声明中一颂的意义向尊者问难。尊者当时不能立即回答,就对外道师说:“请稍等片刻。”说完,起身进入寺院,在度母像前虔诚供养、祈祷,得到度母加持,忽然了解。尊者走出来应答,外道堕负,供养伞盖,顶礼出家。
以上讲述了尊者在大菩提寺三次以法胜伏外道住持佛教的事迹。
下面讲述尊者在印度住持圣教的情形。
【即于自部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故一切部,不分党类奉为顶严。】
“自部上下圣教”,指佛教自部上层中观、唯识的圣教,下层有部、经部的圣教。
就连佛教内部上下圣教未能了达、颠倒理解、具有疑惑的诸多垢秽,尊者也以智慧力善为清除,使得圣教得以兴盛弘扬。因此,佛教一切诸部不分宗派,都一致崇奉尊者为顶严。
【如《赞》中云:“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自部及他部,诸恶宗敌者,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
如《八十赞》所说:在大菩提寺的一切集会中,于自部或他部具有过失的恶宗,尊者均以狮子吼声无余摧破。
【又云:“能飞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24]中,出家不满百。四本部[25]全住,尊部无傲举,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26],一切顶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顶中时,一切皆受教。”】
在能飞城中,有二百五十位出家众,在戒香寺中,有不到一百的出家众,根本四部全都具足。尊者从不傲慢高举。当尊者已经成为摩羯陀地方所有寺院佛陀四众弟子的顶上宝珠,而贵为十八部顶严时,一切四众弟子都在尊者座前受教。
那时候,在戒香寺殿堂前面的墙上,右面画有龙树菩萨的圣像,左面则画尊者的画像,表明尊者的功德等同龙树。又在殿堂的左右壁上,分别画了通达五明的智者和成就者,而尊者的画像画在二壁中,表明兼具智者和成就者的功德。按照印度当时的规矩,寺院的钥匙归属大智者掌管,尊者持有18把钥匙。后来,临去藏地时,钥匙已拥有108…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