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行論》等不共教授,清淨增上意樂、修持自他相換世俗菩提心的不共教授。
【如《贊》中雲:“能舍自利以利他,爲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製限。】
如《八十贊》中所說:“能棄舍自身利益,而以利他爲重,是我師尊的妙德。”意即,尊者內心發起了愛他勝己的菩提心,而且以願菩提心所引的行菩提心,圓滿受學廣大的菩薩行,修學、受持、隨行所有六度四攝的學處。由于行持賢妙,能不違越佛子的所有製限。
尊者來到藏地之後,由于他心中真實生起了菩提心,因此無論誰看見都相信這是一位大菩薩。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如《贊》中雲:“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成就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叁摩地故。總贊爲其瑜伽中尊,特贊如理護叁昧耶,不越製限。】
成就金剛乘律儀方面的情形,如《八十贊》所說:尊者自從入于金剛乘門之後,觀見自身即本尊,成就金剛心,爲瑜伽自在的尊主,修成密法而不外露,嚴護叁昧耶戒。在如是成就金剛乘律儀的尊者足前,我恭敬地頂禮。
“自見天”,指尊者見自身即本尊,成就生起次第功德;“具金剛心”,指尊者成就圓滿次第,即成就金剛心圓滿次第叁摩地;“瑜伽自在獲中者”,是總贊尊者爲瑜伽中的尊主;“修密護禁”,是特贊尊者如理守護叁昧耶,不違越製限,“修密”,即相續中成就密法功德而不顯露,“護”,即如理守護叁昧耶,“禁”,即禁止與叁昧耶相違的行爲。
【亦如《贊》雲:“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谄诳,犯罪不染尊。”】
這也如《八十贊》中所說:由于尊者具足正知正念,從沒有作意與戒相違之事,慎護心念,心無谄诳,因此從未以犯戒罪垢染汙內心。
“非戒”,即與戒相違之事。“正念”,是對所修習的教授明記不忘。《成唯識論》雲:“雲何爲念?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正知”,即能覺知自己身口意叁門的狀況。“谄诳”,“谄”即內心谄曲,隱藏自過,不作如實發露,“诳”即欺騙他人。
以下總結尊者所成就的戒學功德。
【如是于諸叁種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製限,設少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如是,尊者于別解脫、菩薩、密乘叁種律儀的淨戒學處,不但勇悍納受,而且按照各種所受的學處,隨行防護,不違越製限。縱然稍有違犯,也一定以各自還出的儀軌立即忏悔還淨。要知道,尊者如是的清淨傳記,爲一切通達聖教扼要的智者們所愛傳唱。我們也應當跟隨諸正士而修學。
以上從叁方面顯示了尊者成就戒學的功德,即勇于納受淨戒,受戒之後嚴謹防護,稍有違犯立即還淨。如同尊者本人說:“我自從入了別解脫門後,微細過患也未染上;入了菩薩乘,對菩提心的學處,出現過一兩次過失;入了密宗金剛乘,雖然犯過很多過失,也都立即忏悔了,從沒有不作忏悔而讓罪業過夜。”據說,尊者走路出現了惡分別時,也立即取出一個木製的曼茶羅,如法忏悔。
辛二、定學之成就
【成就定學分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此複叁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讴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尊者的定學成就有共與不共兩方面。“共”指由寂止門,獲得堪能心。(堪能心,即于所緣能任運安住之心。)“不共”指具有極爲堅固的生起次第。又尊者在叁年或六年當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邬金空行刹土中諸空行母的讴歌之聲,心中也有所憶持。
“共”和“不共”有兩種解釋:一、從內外道的角度解釋,由奢摩他門獲得堪能心,是屬于內外道共同的定學成就,而具足極爲堅固的生起次第,則是內道不共的定學成就;二、從顯密教的角度解釋,以出離心和菩提心攝持的奢摩他,是顯密共同的成就,在此基礎上,具足生起次第,是密宗不共的成就。
“極穩”,即在生起次第方面,並非初步境界,而是修持已到極爲穩固的境界。“叁年或六年”,是由時間單位製定不同,而得出的兩種計算結果。按照達蘭那他所著的《印度佛教史》,古印度有計十二月爲一年,也有計六月爲一年,有這兩種算法,故說叁年或六年。“明禁行”,瑜伽士爲增上明覺能力,行持常人不能做的行爲。
辛叁、慧學之成就
【成就慧學中,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毗缽舍那叁摩地。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叁摩地。如《贊》中雲:“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
尊者成就慧學的情形也有共和不共兩方面:“共”,指顯教獲得止觀雙運毗缽舍那叁摩地;“不共”,指密宗獲得圓滿次第殊勝叁摩地。如《八十贊》所說:按照密乘教法衡量,尊者顯然已是加行道位的菩薩。
以上生圓二種次第的成就,分別歸攝在不共定學和不共慧學中。這也是從主要方面宣說的,也就是,主要從一緣安住所觀的角度,把具有生起次第歸攝在定學成就中;主要從修持不壞智慧光明分獲得叁摩地的角度,把獲得圓滿次第叁摩地歸攝在慧學成就中。
己叁、得已于教所作事業分二:一、從階段而言 二、從功德而言
庚一、從階段而言分二: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二、藏中所作事理
【于聖教所作事中分二: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辛一、于印度所作事理
阿底峽尊者一生所作的佛教事業,分爲前期在印度所作的事業,及後期來西藏之後所作的事業。先講述尊者在印度時所作的事業。
【于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叁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
在尊者的傳記中記載:有一段時間,尊者住在印度大菩提寺,修持慈悲和菩提心。那時候,每年在印度金剛座都有內外道聚集一處,舉行大型辯論。凡是辯論敗方的寺院和人,都要改歸勝方所有。
有一次,從印度南方來了一位持有十叁把傘蓋(傘是得勝的標志,十叁把傘表示獲得十叁次勝利)的外道師,找到尊者挑戰說:“你現在是佛教的教主,我是外教的教主,我們公平辯論,失敗者要改入勝者的教派。”尊者一口答應,並請國王等作證明。結果尊者輕而易舉就折服了外道師。外道師把十叁把傘蓋全部供養尊者,並頂禮尊者出家,入于佛門。他的徒衆也都改信了內教。
第二年,又來了一位持有七把傘蓋的外道師,也敗在尊者腳下。
又有一年,有一位手持五把傘蓋、極爲擅長因明和聲明的外道師來邀請尊者辯論。尊者答應了。
午飯過後,布置辯場,內道在左,外道在右,國王坐在中間作證。當時,無數人集會圍觀。
在辯論的最初階段,智者們都能聽懂。辯到中間時,只有叁十個人能明白。此後,能聽懂的人逐漸減到只剩下十五人、十人、五人,最後辯到極深細處,只有辯論雙方能理解。
外道師恐怕難以取勝,就提出聲明中一頌的意義向尊者問難。尊者當時不能立即回答,就對外道師說:“請稍等片刻。”說完,起身進入寺院,在度母像前虔誠供養、祈禱,得到度母加持,忽然了解。尊者走出來應答,外道墮負,供養傘蓋,頂禮出家。
以上講述了尊者在大菩提寺叁次以法勝伏外道住持佛教的事迹。
下面講述尊者在印度住持聖教的情形。
【即于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故一切部,不分黨類奉爲頂嚴。】
“自部上下聖教”,指佛教自部上層中觀、唯識的聖教,下層有部、經部的聖教。
就連佛教內部上下聖教未能了達、顛倒理解、具有疑惑的諸多垢穢,尊者也以智慧力善爲清除,使得聖教得以興盛弘揚。因此,佛教一切諸部不分宗派,都一致崇奉尊者爲頂嚴。
【如《贊》中雲:“于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及他部,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
如《八十贊》所說:在大菩提寺的一切集會中,于自部或他部具有過失的惡宗,尊者均以獅子吼聲無余摧破。
【又雲:“能飛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24]中,出家不滿百。四本部[25]全住,尊部無傲舉,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余,成大師四衆[26],一切頂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
在能飛城中,有二百五十位出家衆,在戒香寺中,有不到一百的出家衆,根本四部全都具足。尊者從不傲慢高舉。當尊者已經成爲摩羯陀地方所有寺院佛陀四衆弟子的頂上寶珠,而貴爲十八部頂嚴時,一切四衆弟子都在尊者座前受教。
那時候,在戒香寺殿堂前面的牆上,右面畫有龍樹菩薩的聖像,左面則畫尊者的畫像,表明尊者的功德等同龍樹。又在殿堂的左右壁上,分別畫了通達五明的智者和成就者,而尊者的畫像畫在二壁中,表明兼具智者和成就者的功德。按照印度當時的規矩,寺院的鑰匙歸屬大智者掌管,尊者持有18把鑰匙。後來,臨去藏地時,鑰匙已擁有108…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