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P10

  ..續本文上一頁把。可見尊者在印度弘法利生的事業極爲廣大。

  辛二、藏中所作事理

  【藏中所作事理者。

  尊者來藏地之後所作的事業情形。

  【天尊師長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洛紮瓦賈精進獅子,及拏錯戒勝,往印迎請。

  西藏人稱隔代關系爲叔侄。“天尊師長叔侄”,是指阿裏王智光和菩提光祖孫二人。“洛紮瓦”,義爲譯師。“賈精進獅子”、“拏錯戒勝”是譯師之名。“如其次第”等,即先是智光派精進獅子去印迎請,後又有菩提光派拏錯再次迎請,由這兩次迎請,才最終請到阿底峽尊者。

  西藏前弘期的佛教,經過朗達瑪摧殘之後,雖然在逐步地複興,但還存在很大問題。一般的佛教徒,多數重視密法、輕視顯教,尊重師長教授、輕視經論教義,另一方面也有人尊重戒律、毀謗密法,使得顯密之間勢同水火。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修行沒有次第,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本功德時,就徑直趣向高深密法,沒有通達諸法真理、僅僅依密法的文義行持誅殺等的惡法。

  當時的阿裏王智光心懷重整佛教的願望,召集阿裏地方十歲以上的童子,進行考試,選取其中上等智慧的七人,令他們學經出家,並配給每人兩位侍者,一同派往印度求法,迎請能饒益藏地有情的大德。

  到了印度,21人中有19人死于熱病,只剩下寶賢和善慧兩位譯師。他們學好了顯密佛法之後,就花錢請人代爲詢訪大德,但沒有找到可以迎請的人。

  後來,他們來到戒香寺,向人打聽是否有能利益藏地的大德。

  有人說:本寺有一位以王子身出家的勝燃燈智,是一切佛教徒的頂嚴,末法五百年的第二遍知,可是你們不能迎請,此外沒有人能饒益西藏。

  兩位譯師雖然知道尊者的功德極大,但都不敢迎請,只好返回藏地,向智光國王彙報了當時印度對佛教的看法及迎請大德的經過。

  他們說:“由于衆生有根性利鈍、福慧深淺等的差別,佛陀便應機施設大小、顯密等諸宗教法的種種次第,實際上,一切佛法的義理互不相違。在印度聖境能夠饒益藏地有情的大德,唯有戒香寺的勝燃燈智。這位尊者是一切佛教徒的頂嚴,如果能迎請到西藏,就可以饒益藏地無量有情。戒香寺的智者們都如是授記。”

  智光國王聽了這番話後,打消了全部疑惑。當聽到阿底峽尊者的功德時,他內心生起了極大敬信,下定決心迎請尊者。因此,他重新請來了譯師精進師子,交給他十六兩黃金和很多零散黃金,又配備一百多位眷屬,一同去印度迎請尊者。

  譯師和他的眷屬們風塵仆仆,終于來到印度戒香寺。譯師向阿底峽尊者供獻黃金,並表達了迎請之意。尊者說:“我去西藏,只有兩種原因:一是爲黃金而去,但黃金對我毫無用處;二是我已具有了舍自愛他的菩提心,而我也沒有。因此,我不去西藏。”說完把黃金還給了譯師。

  譯師拉著尊者的衣角悲哀哭泣,再叁祈求尊者應允。尊者終究沒有答應。

  印度天氣炎熱,藏人多不適應。一同前往印度的譯師眷屬大多數因熱病而喪身,所帶的錢財也快花光了。尊者說:“你們藏人委實令人悲憫。”

  後來譯師回到藏地向智光國王禀告:自己沒有能力迎請阿底峽尊者。

  智光國王安慰他說:“譯師不辭勞苦,不惜身命,迎請不到也沒有辦法。現在可以迎請一位尊者以下的大德。”于是譯師又帶著五六位眷屬,重新前往印度。

  智光國王爲了准備迎請阿底峽尊者的順緣,來到邊境。不幸被外道王俘虜,關押入獄。他的孫子菩提光得知消息之後,立即帶人前往營救,外道人多勢衆,營救未果。菩提光又另想辦法以黃金贖人。他親自與外道王晤面,外道王說:“如果你願意放棄迎請尊者,建立我的教法,我不但不要黃金,還要重賞你。否則你要付給我等同智光身量的黃金,才可以贖取他。”

  菩提光等人四處收集藏人的資財,最後籌集到的黃金還缺一個頭的量,外道王仍不肯放人。

  菩提光見到智光國王,說:“我現在就想辦法去籌集不足的黃金。”

  智光國王笑著說:“有你這片心足矣。我年事已高,無始劫來不曾爲佛法獻身,今天能爲佛法而死,很好!你把黃金都帶到印度去迎請尊者。代我向尊者轉告,我一心想的只有尊者和佛教,因此今天我在惡王手中獻出生命。唯願尊者一切生中慈悲攝受我,我只期望尊者能來藏地弘法,但願尊者慈悲加持我這個老人,能在來世和尊者相遇。這是我的心裏話。你不必要再牽挂我,要一心爲聖教著想。”

  菩提光返回藏地後,想再繼續尋找黃金。這時,他聽到智光國王去世的消息,就停止了籌集黃金之事,一心考慮如何迎請尊者。後來,他請來持律比丘拏錯戒勝,在恭敬供養之後,希望拏錯能赴印度迎請尊者。拏錯譯師見菩提光叔侄如此尊重聖教,深受感動,就答應迎請尊者。

  此後的傳記恐繁不述。總之,譯師經過千辛萬苦,殷勤迎請,終于請到了阿底峽尊者來藏地弘揚佛法。

  以下敘述尊者來藏地之後成辦佛教事業的情形。

  【菩提光時,請至哦日铎,啓請治理佛陀聖教。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爲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論》等,而興教法。

  到了菩提光時代,終于把尊者迎請到了阿裏。當時,菩提光獻上叁百兩黃金,祈求尊者說:“現在藏地有情,因爲沒有得到善知識攝受,對甚深廣大的義理只是隨自己的分別彼此诤論,祈願尊者遣除他們的疑惑。”菩提光又依顯教兩個問題、密教叁個問題祈請說:“願尊者把從彌勒、龍樹二大士傳來的教授、一切大乘的甚深之義,按照尊者自己所修,以文少義豐的方式,撰造一部論典。”以此因緣,阿底峽尊者總集一切顯密要義,歸納爲修行次第,撰造了《道炬論》等,而重興教法。

  【此複住于哦日叁載,聶塘九歲,衛藏余處,五年之中,爲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余。聖教規模,諸已沒者,從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以後,尊者在阿裏住了3年,在聶塘住了9年,在衛藏住了5年,前後共17年的時間裏,爲有緣善士開示了一切顯密教典的教授,將已隱沒的佛法重新建樹;稍有留存的儀軌,令其增廣、具體;爲諸邪見垢穢染汙的部分,全部善爲清理。由此令聖教遠離垢染,恢複清淨。

  【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謂聖靜命及蓮華生,建聖教軌。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爲蓮花戒大阿阇黎善破滅已,抉擇勝者所有密意,爲恩極重。

  西藏佛法始自第二十七代王朝拉托托日年贊時期,那時有《百拜忏悔經》與神塔小像印模,落于王宮之頂,這是正法的開端。到了第叁十叁代藏王松贊幹布時期,派遣譯師囤彌桑布紮前往印度學習聲明、文字等,創立了文字,並將二十一種觀自在經續和玄秘神物等譯爲藏語。後來,藏王松贊幹布娶了漢地和尼泊爾的兩位公主爲王妃。當時把兩尊釋迦佛像等許多叁寶所依請至西藏,並修建了以拉薩大昭寺爲主的許多寺廟,從此開創了西藏佛教。

  到第叁十八代王朝赤松德贊時期,藏王迎請蓮花生大士和靜命菩薩等108位班智達入藏,建造了桑耶寺。而且由大譯師貝若紮那等108位譯師學習翻譯,譯出印度經續論典。不到幾年,叁藏已粲然大備。藏王赤松德贊又請靜命菩薩,度有福德和智慧的七人出家,受具足戒。從此西藏出現了自己的僧團。當此之時,西藏佛教十分興盛,建立了聖教的正軌。

  後來,有位漢地和尚摩诃衍,對空性的了解並未到達扼要,由此因緣,毀謗布施等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了教法。直到印度大阿阇黎蓮花戒論師來到藏地之後,對這一邪見善爲破除,抉擇了勝者佛陀的所有密意,才使佛法重新興盛起來。因此,蓮花戒論師對藏人的恩德極爲深重。

  【于後弘聖教,則有一類妄自矜爲善巧智者及瑜伽師,由其倒執相續部義,于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爲此善士,善爲破除,複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衆生。

  在西藏佛教的後弘期,有一類自诩爲智者和瑜伽師的人,因爲顛倒執取密續的法義,而對佛教根本的清淨梵行做了嚴重損害。爲此,阿底峽尊者善爲破除,且能滅除種種邪執,令正確無倒的聖教得以弘揚興盛、增長廣大。因此,尊者的深恩重德普遍蔭覆西藏的一切衆生。

  以上講述了阿底峽尊者在印藏兩地所作的佛法事業。下面講述尊者撰造論典、攝受弟子的情形。

  庚二、從功德而言分二:一、造論之功德 二、攝受弟子之功德

  辛一、造論之功德分二:一、尊者圓具造論叁因 二、攝義

  壬一、尊者圓具造論叁因

  【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複有叁種圓滿勝因,謂善所知五種明處,及具教授,謂從正遍知輾轉傳來,于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並得谒見本尊天顔,獲言開許。此等隨一雖能造論,然叁全具極爲圓滿,此大阿阇黎叁皆備具。

  如是,佛教論師造論光顯佛陀密意,又有叁種圓滿之因:(一)通達五明;(二)具足教授;(叁)獲得本尊開許。這叁種因只要具備一種就能造論,而叁因全具是極圓滿的。阿底峽尊者圓滿具足了造論叁因。

  “具足教授”,論中解釋爲:從佛陀開始的代代相傳中,善士都沒有中斷過修持彼義的關要教授,按這樣傳到造論者本人,就是具足清淨的教授。如果中間傳承斷絕,或者有善士沒有修持彼義關要的教授,則不能說是“具足教授”。“正遍知”,表示傳承之源是無誤遍知一切所知的佛陀,因此, 其所傳授的法門一定清淨無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