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P16

  ..续本文上一页的差别,以此如理取舍而修行,这就是修法。如果不长时间思惟善恶二业以及它们的果报而如理取舍,就不能遮止恶趣的因,那么纵然怖畏恶趣也不能解脱恶趣怖畏。因此要救拔恶趣苦果,必须在因位时,对治随顺不善业而转的心念,而这又须依赖对业果获得深忍信。所以皈依之后,必须按照业果实修。

  此段是依理推出后世安乐的根本,即对业果发起深忍信,教诫我们应当实修业果,由此转入下士道业果的修法。此推理方式就是由果推因:

  要救拔果位恶趣,必须在因位遮止恶趣之因,也就是须对治心随不善业转;

  要对治心随不善业转,必须依赖内心对业果发生深忍信,以深忍信的力量才能遮止心随恶业转动;

  要对业果发生深忍信,必须依赖思惟善恶业的差别以及二者果报的差别而获得善巧。

  在下士道中,通过思惟无常与恶趣痛苦,而发起希求后世安乐的意乐,又以皈依堪能救护的三宝而从恶趣中得到救度。由皈依进入佛门后,以佛为导师、以僧为助伴,真正内在皈依的,就是法宝。通过修法,在因上断除过失、修证功德,才能得到救度。在下士道中,所修之法是指业果。所谓修,就是长期思惟业果差别,发起对业果的深忍信,由此如理取舍三门的作业。修的最低成就,即解脱恶趣,获得增上生的人天安乐。

  丑五、总结分四:一、皈依的因 二、皈依的境 三、皈依方式 四、皈依学处

  认识皈依的因和皈依的境之后,如理观察修,我们才能真实产生皈依的动机。明白了皈依的方式,才能如理如法地受持皈依。皈依之后,按照皈依学处而行持,才能使皈依不退失并且辗转增上。

  寅一、皈依的因

  皈依的因很多,这里按照下士道来说,主要是怖畏心和信心,也就是:通过思惟无常和三恶趣痛苦而生起怖畏心,以怖畏心推动,心中才会迫切寻求皈依处;再通过思惟三宝的功德,对于三宝具有救护的能力才能生起胜解信。具足这两种心,就能发起真实的皈依心,否则相续没有改变,皈依就容易流为口头虚言。

  修这两种心的方式,主要是观察修,主要就是运用心的缘起来发起无颠倒心、息灭颠倒心。因为人心本来就具有离苦得乐的愿望,但是不知道痛苦,就无法激发想求离苦的出离心;相反,如果通过思惟无常而了知现法不能久住,又由思惟业果而了知自己黑业极重、白业微弱,将速疾随黑业堕落恶趣,而且恶趣痛苦极为漫长、难忍,这样思惟便能发起怖畏心,由此怖畏心,内心自然急欲解脱恶趣而寻求皈依处。如此环环相扣,通过思惟来发起无颠倒心。其次,如何令信心生起?信心的因是思惟功德,依照佛语以及四种道理等方式遣除疑惑,在相续中引生胜解,信心自然就会生起。

  寅二、皈依的境

  此段的重点是首先以理成立佛陀是究竟的皈依处,如果对此能够引生定解,自然会皈依佛陀所说的正法以及住持正法的僧伽。

  “以理成立”,就是以四种因相来成立。如果我们内心按照这四种因相如理推断,就能真正遣除疑惑,建立定解,所以如理思惟非常重要。我们要生起这种信心,或者是前世已修集了很深厚的善根,今生自然就有俱生的信心,或者必须通过思惟教理来遣除疑惑,在相续中建立稳固的信心。所以,对于信根不足的人来说,运用思惟以理抉择而产生胜解信,非常重要。

  以理成立佛是大师,就是以具足四相来成立大师之相,相反,不具四相就不能成立是大师。现在以佛陀具有四相,其余大自在天等不具,就能完全从道理上肯定佛是大师,没有任何不成立或不决定的地方。

  “四种因相”,即:一、证得无畏果位;二、具足救他方便;三、具足慈悲;四、具足大平等性。前二者说明佛陀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能力,后二者说明佛陀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意乐,这样就能成立佛陀是能平等救度一切众生的怙主;相反,如果不具前二者,就不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能力,如果不具后二者,就不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意乐,这样就能决定其余大自在天等不是具有救护能力的怙主。

  其次,由佛是圆满的大师,便能决定他的教法圆满以及持法的僧伽圆满;又由大师、教法以及助伴圆满,可以决定外支已成,这样就知道能否获得救度的内因,唯一是自己的信心。如此一抉择便能明确解脱的关键,就是自己必须发起信心,主动归向三宝。

  此外,须知皈依境是全分,而不是一分。所谓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一切诸佛,而且是皈依诸佛的法报化三身,并非仅仅皈依一尊佛而舍弃其他佛。所谓皈依法,是皈依九乘所摄一切正法,包括声闻乘法、缘觉乘法、菩萨乘法,也包括波罗蜜多乘法和金刚乘法,而金刚乘法中,包括从事部、行部、瑜伽部乃至无上瑜伽部的一切法,都必须平等至心皈依,并非仅仅皈依无量法门中的一分,而舍弃余法。所以,不论是汉传、藏传、南传佛法,或是内道任何教派所弘扬的教法,不论是禅宗、净土宗、密宗,都必须平等皈依。所谓皈依僧,是皈依十方一切贤圣僧,下至凡夫小乘僧,上至十地大菩萨,无论是依小乘十八部何种仪轨受戒的僧伽,无论修行达到何种阶位的僧伽,或者修持密宗、禅宗、净土宗等任何法门的僧伽,我们都要平等皈依,而不只是皈依修学某一宗派的僧伽,也不是仅仅皈依某个地域的僧伽,也不只是皈依修行达到某种境地的僧伽。

  所以应当了知,皈依境本来广大无量,周遍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但是现今有许多人不明此理,他们以自己的邪分别,将无限深广的皈依境执为狭隘局限之境,也就是仅仅皈依三宝中的一分而舍弃其余的部分,如此怎么可能具足圆满的皈依呢?怎么能获得由无限广大的皈依境所引生的无量功德呢?怎么能使自己的心量完全相应于无尽的三宝呢?

  寅三、皈依方式分二:一、略述 二、详说

  卯一、略述

  了解皈依的因与境之后,接着必须通达第三个重点——皈依的方式或方法。我们成办任何事情,都必须依靠方式、方法,否则实行时,或者不知如何行持,或者盲目错乱而行,无法把握要点;相反,如果懂得方法,行持时就会很有针对性、很有善巧,结果也一定有效。一切法都是缘起法,现在我们应注意如理皈依的缘起,如果内心能善巧如何运用这个缘起,则决定能如理如量地生起皈依心。由此可见皈依方式的重要性,是否了知皈依的方式,直接影响皈依的效果。

  皈依的方式有四种:一、通过了知功德而皈依;二、通过了知差别而皈依;三、通过自己誓愿受持而皈依;四、通过排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名言中的修行,要求取舍不能颠倒错乱,否则无法入道,所以生起无误了知差别而取舍的世间智慧,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

  比如:如果不知三宝的功德,信心就无法强大;或者不了知三宝在相、业、信解等方面的差别,就会昧于皈依的行持,不知道对佛、法、僧应如何别别相应而修行;或者不了知得皈依主要是在心中生起一种决定的誓愿,也就不会在自心上引发皈依。像这样不懂得方法,就像没有技术却想建造楼房,怎么可能造就呢?

  相反,如果精通方法,只要善巧运用,自心立即可以随之而转,也就是:首先,应多方面具体、深入地思惟三宝的功德,发起信心和皈依的动力;其次,应如理分析三宝相互间的差别,这样就能了知如何对三宝别别地随顺相应。此二者一旦具全,就能从内心如理地发起誓愿,因为对三宝具足信心,自然会有皈依的欲乐,而且了解三宝相互间的差别,就能随顺三宝的差别而发起相应的三个誓愿。再从遮止异品的角度来决定这个誓愿,就是不言有余而皈依。如果能通达这四个方面,自然会善巧世俗中通过仪轨如何行持皈依。

  卯二、详说分四: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 三、由自己誓愿受持而皈依 四、由遣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

  辰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由了知功德而皈依,其修的内涵就是观察修,即应从许多方面观察三宝的功德,而且必须经常性地数数忆念,这样信心就会日渐增强并且持续。如果第六意识经常观察三宝功德,久而久之,内心决定会有所改变。自心串习的力量一旦强大,不需勉强自然时时转入念佛、念法、念僧,最终达到心心念念不离信念三宝。生生世世一直随此而转,即使在病中、梦中或死亡等时,也不会被其他因缘所夺。这样依靠强大的势力,内心完全归向三宝,决定恒时转向清净的涅槃。

  从思惟三宝功德的次第来说,首先应思惟佛功德,其次思惟法和僧的功德。决定这个次第也有一定的道理,即:了知佛陀功德之后,很容易体会到佛的因——正法的功德;了知正法功德后,也会认定持法者——僧伽的功德。

  就本论来说,在佛身的功德方面,主要说到佛陀色身相好的功德,也就是三十二相的功德,其中每一相都是以无量福德所成就,均有利他的作用,所以能亲见佛身、观想佛身,都有很大的利益。佛语的功德,具足六十种妙音支分,由于佛的法身平等周遍,所以佛的圆音普摄一切音,能在一刹那间回答一切所问。从作用来说,每一句佛语都具有对治众生烦恼的功德。佛意的功德以智悲来说,“智”就是对一切所知无碍而转的遍智,“悲”是恒时不舍一切有情。佛业的功德有两方面:一、以任运和相续不断的方式饶益有情;二、佛的事业决定会令所化会遇圆满。

  此处应当了知,佛陀具有二利究竟的功德,佛的身语意业圆满具足利他的功德,所以我们皈依佛、见佛色身、闻佛法音、观想佛身,或对佛陀祈祷、礼拜、合掌、赞颂、供养,念佛名号、心咒,思惟佛陀功德等等,都具有广大无量的功德,都是成佛的因。以佛陀作为所依境来修习皈依,确实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