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P15

  ..续本文上一页劫受苦;相反,如果宁死也不舍三宝,生生世世都将获得安乐。这样思惟利害之后,要从心里发誓,而且是数数发誓:即使戏笑也不说舍弃皈依的话。如此立誓表示极为殷重护持皈依的决心,唯恐因戏言舍弃三宝,而在相续中熏入不良的习气。如果能立下这样坚固的誓愿,决定能得到三宝的护念、摄受;相反,如果不发誓愿,就很可能因遭遇违缘而舍弃三宝。

  朴穹瓦尊者曾说:“我现在修习皈依纯熟的时候,在病中疼痛时,不禁呼唤三宝来代替呻吟,不料佛尊等也随呼唤声而来临。”朴穹瓦尊者因为修学皈依极为纯熟,皈依心已经深入相续,所以在病痛时自然祈祷三宝,由于至心皈依,佛尊等也是当即显现。

  寅三、遣除不清净分五:一、补充一条学处 二、诸学处的出处 三、有关亏损与弃舍皈依的迷乱观点 四、真实宣说弃舍之相 五、教诫以殷重爱惜

  卯一、补充一条学处

  【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

  古德们还宣说过一条学处,就是不论前往哪里,对那里的如来,都应修学皈依,也就是说,不论去往任何城市、任何国家,我们都要皈依那个方向的佛陀。虽然没有见过这条学处的根据(在经论中没有明显见到这条学处),但对此也应持为皈依的学处。

  卯二、诸学处的出处

  【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各别学处等三种者,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如彼说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

  这六种共同学处是按照《道炬论自释》而宣说的。各别学处的前三种(应遮学处),是按《涅槃经》而说;各别学处的后三种(应行学处),是出自大阿阇黎布玛莫札的《皈依六支论》。如同《皈依六支论》所说:应将佛像信解为大师,将经书中的偈颂信解为佛陀亲口宣说之法,不应毁谤而应顶戴;而且对于持沙门相的人,不论是清净的圣者或尚未清净的凡夫,下至僧衣破碎的黄布,都应观为僧宝。

  【《摄抉择》中所说此等,迦摩跋云:“此诸学处,内邬苏跋想亦宣说,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此语出于此师所传垄跋嚩道次第中。

  对于《摄抉择分》中所说的八种学处,迦摩跋说:“这些学处,我想内邬苏跋也宣说了。我们两人是一起从阿兰若师那里听受的。”此话出自迦摩跋所传垄跋嚩的道次第当中。

  卯三、有关亏损与弃舍皈依的迷乱观点

  【若有违犯此诸学处,当成亏损及弃舍之理者:有说违犯六种成舍,谓初三种各别学处,及恒修归依、为命不舍、供养三宝;有说由其九种成舍,谓加违后三种各别学处,其余仅是亏损之因。

  关于违犯诸学处将成为亏损和弃舍三宝的道理:有人说,违犯六种学处成为弃舍皈依,就是最初三种应遮的各别学处,再加上恒修皈依、为命不舍、供养三宝等三种学处;又有人说,违犯九种学处成为弃舍皈依,即前面六种,再加上违犯后面三种应学的各别学处。此外,其它情况仅仅是亏损皈依的因。

  以下宣说宗大师的观点:

  卯四、真实宣说弃舍之相

  【然作是思: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归依。如是虽未弃舍三宝,然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心未诚归,故亦成舍。若未犯此,仅违学处,非是舍因。

  然而我(宗喀巴大师)认为:如果违犯“为命亦不弃舍”这条学处,就是真实弃舍皈依。虽然没有这样弃舍三宝,但同时又爱执与三宝不同品的大师、教法、徒众三者,这也和“不言有余大师”这条学处相违,由于内心没有真诚地皈依,所以也构成弃舍。如果没有违犯这两条,而仅仅是违犯某些学处,那就不是弃舍三宝之因。

  所以,按照宗大师的观点,违犯“为命亦不弃舍”,或者爱执与三宝不同品的大师、教法与徒众,都是舍弃皈依。此外,其余的违犯只是亏损皈依。

  舍弃皈依的过患很大,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众多比喻来描述:如果失坏皈依戒,就像败落的王族一样,不能趣入内道;又像受到护送者欺骗的商人一样,所作所为都有畏惧;又像是倒塌墙壁上的图像一样,容易失坏一切戒律;又像远离亲友的百姓一样,容易遭受损害;又像是违犯法律的人一样,因为破戒而堕落恶趣等。所以,失坏皈依具有无量的过患。我们知道以后,应当励力防护,如果有失坏或亏损的情况,应当及时忏悔,而且发誓以后不再违犯,如此便可恢复。

  卯五、教诫以殷重爱惜分三:一、忆念趣入佛门等三种差别[23]而修学 二、教诫真实皈依法宝,解脱依赖自己如法勤修 三、教诫须按业果实修,若不学修则不得救护之故

  辰一、忆念趣入佛门等三种差别而修学

  【是故归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若有归依,非惟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故如前说,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因此,皈依是能趣入佛教的大门,如果相续中有皈依而不只是口头虚言,那就是依止了最殊胜之力,一切内外障缘都不能违害,种种不同的功德极易生起、很难退失,而且会加倍辗转增长。所以应按前文所说,通过怖畏恶趣痛苦以及忆念三宝功德等方面而受持皈依,并且努力不违犯皈依学处,这是极为关要的。

  “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是说皈依之因:以下士道来说,就是由思惟三恶趣痛苦而生起怖畏心,由忆念三宝功德而产生信心,以这两个皈依的重要因而受持皈依。“等”包括其它大悲心等因素。

  总之,这一段是要我们认识皈依的利益,然后由皈依的正因而受持皈依,而且皈依之后必须努力防护,不违犯皈依学处。也就是,为了发起真实的皈依,必须励力修集皈依的因——怖畏心和信心,即由思惟恶趣痛苦而生起怖畏心,由忆念三宝功德而产生信心;而且皈依之后,为了护持并且增上皈依,需要励力防护,不违犯应遮的学处而不退失,不违犯应行的学处而增上皈依。这是总的教诫。

  辰二、教诫真实皈依法宝,解脱依赖自己如法勤修

  论中先设一问,然后回答。

  【设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而起怖畏,能从其中救拔归处,是为三宝。若归三宝不违学处,然其归处,如何救拔?

  假如有人想:这样忆念速疾死亡以及思惟死后将转生恶趣而发起怖畏心,现在能从恶趣中救拔自己的皈依处,唯一是三宝。如果我皈依三宝而不违犯皈依学处,那么皈依处究竟是以何种方式救拔呢?

  以下两段是回答:

  【如《集法句》云:“能断有苦道[24],我教示尔等,如来是大师,尔等应须行。”佛是归依大师,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故正归依是为法宝。若能得此,解脱畏故。

  如同《集法经》所说:“我为你们开示能断三有诸苦的道谛,及依止道所证的灭谛,如来是具足圆满智悲力的大师,所以你们应当遵照我的教法修行。”佛陀是所皈依的大师,僧伽是所皈依的修行助伴,因此正皈依的就是法宝,因为如果能获得法宝便能解脱怖畏的缘故。

  真实的法宝,就是能断除三有的道谛以及由道所现证的灭谛。“正皈依”的“正”字,不是相对于虚假的真实,而是直接的意思。为何正皈依处是法宝?因为直接由法宝就能解脱怖畏的缘故。从三士道的角度具体来说:通过思惟皈依与业果,就能从三恶趣中直接得到救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惟四谛,便能从轮回中直接得到救护;再进而通过修持大悲空性,便能从有寂二边中直接得到救护。所以,我们直接的皈依处就是法宝。

  【究竟[25]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

  究竟的法宝,也是通过最初修习时,远离一分过失、修集一分功德,这样逐渐断过证德、辗转增进而安立的,并不是离开修法之外,忽然从他处无因无缘而降临。

  究竟的法宝,即烦恼障与所知障断尽的灭谛和法身智慧,也就是法宝是道谛和灭谛。道谛的究竟是法身智慧,灭谛的究竟是二障断尽的寂灭,此二者就是究竟的法宝。

  以上两段解答了“皈依处如何救拔”的问题。概括来说,我们以佛为大师,以僧为助伴之后,真实要皈依的,就是佛陀所开示的法宝。通过如法修行,逐分断除过失、现证功德,这样就能解脱粗粗细细的怖畏。这就是皈依处救拔我们的方式。佛陀曾说:“我为你们宣说解脱道,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因此,不是离开自己修学正法之外,从外在忽然得到解脱,而是以三宝的他力作为助缘之后,仍须依靠内在如法的修行来救拔自己。这就是皈依处救拔的方式。

  辰三、教诫须按业果实修,若不学修则不得救护之故

  【故于此时,是须善巧善、不善业及果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为修法。若不久思二业及果,如理取舍,则不能遮诸恶趣因,纵畏恶趣,然亦不能脱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恶趣,须于因时,纠治其意随不善转,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

  这一段也是皈依和业果之间的连接文。

  先设一问:由前文已知,救拔依赖于自己修法,那么在下士道中,能够救拔恶趣的修法是什么呢?

  论中说:因此,在此处修习下士道时,必须善巧善业、不善业以及它们果报…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