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15

  ..續本文上一頁劫受苦;相反,如果甯死也不舍叁寶,生生世世都將獲得安樂。這樣思惟利害之後,要從心裏發誓,而且是數數發誓:即使戲笑也不說舍棄皈依的話。如此立誓表示極爲殷重護持皈依的決心,唯恐因戲言舍棄叁寶,而在相續中熏入不良的習氣。如果能立下這樣堅固的誓願,決定能得到叁寶的護念、攝受;相反,如果不發誓願,就很可能因遭遇違緣而舍棄叁寶。

  樸穹瓦尊者曾說:“我現在修習皈依純熟的時候,在病中疼痛時,不禁呼喚叁寶來代替呻吟,不料佛尊等也隨呼喚聲而來臨。”樸穹瓦尊者因爲修學皈依極爲純熟,皈依心已經深入相續,所以在病痛時自然祈禱叁寶,由于至心皈依,佛尊等也是當即顯現。

  寅叁、遣除不清淨分五:一、補充一條學處 二、諸學處的出處 叁、有關虧損與棄舍皈依的迷亂觀點 四、真實宣說棄舍之相 五、教誡以殷重愛惜

  卯一、補充一條學處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于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古德們還宣說過一條學處,就是不論前往哪裏,對那裏的如來,都應修學皈依,也就是說,不論去往任何城市、任何國家,我們都要皈依那個方向的佛陀。雖然沒有見過這條學處的根據(在經論中沒有明顯見到這條學處),但對此也應持爲皈依的學處。

  卯二、諸學處的出處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等叁種者,契經中說,後叁種者,出于《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雲:“應于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爲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爲善士。”

  這六種共同學處是按照《道炬論自釋》而宣說的。各別學處的前叁種(應遮學處),是按《涅槃經》而說;各別學處的後叁種(應行學處),是出自大阿阇黎布瑪莫劄的《皈依六支論》。如同《皈依六支論》所說:應將佛像信解爲大師,將經書中的偈頌信解爲佛陀親口宣說之法,不應毀謗而應頂戴;而且對于持沙門相的人,不論是清淨的聖者或尚未清淨的凡夫,下至僧衣破碎的黃布,都應觀爲僧寶。

  【《攝抉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雲:“此諸學處,內邬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此語出于此師所傳壟跋嚩道次第中。

  對于《攝抉擇分》中所說的八種學處,迦摩跋說:“這些學處,我想內邬蘇跋也宣說了。我們兩人是一起從阿蘭若師那裏聽受的。”此話出自迦摩跋所傳壟跋嚩的道次第當中。

  卯叁、有關虧損與棄舍皈依的迷亂觀點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舍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舍,謂初叁種各別學處,及恒修歸依、爲命不舍、供養叁寶;有說由其九種成舍,謂加違後叁種各別學處,其余僅是虧損之因。

  關于違犯諸學處將成爲虧損和棄舍叁寶的道理:有人說,違犯六種學處成爲棄舍皈依,就是最初叁種應遮的各別學處,再加上恒修皈依、爲命不舍、供養叁寶等叁種學處;又有人說,違犯九種學處成爲棄舍皈依,即前面六種,再加上違犯後面叁種應學的各別學處。此外,其它情況僅僅是虧損皈依的因。

  以下宣說宗大師的觀點:

  卯四、真實宣說棄舍之相

  【然作是思:若與“爲命亦不棄舍”有違犯者,實舍歸依。如是雖未棄舍叁寶,然俱愛執叁寶異品大師等叁,亦違“不言有余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舍。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舍因。

  然而我(宗喀巴大師)認爲:如果違犯“爲命亦不棄舍”這條學處,就是真實棄舍皈依。雖然沒有這樣棄舍叁寶,但同時又愛執與叁寶不同品的大師、教法、徒衆叁者,這也和“不言有余大師”這條學處相違,由于內心沒有真誠地皈依,所以也構成棄舍。如果沒有違犯這兩條,而僅僅是違犯某些學處,那就不是棄舍叁寶之因。

  所以,按照宗大師的觀點,違犯“爲命亦不棄舍”,或者愛執與叁寶不同品的大師、教法與徒衆,都是舍棄皈依。此外,其余的違犯只是虧損皈依。

  舍棄皈依的過患很大,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引用衆多比喻來描述:如果失壞皈依戒,就像敗落的王族一樣,不能趣入內道;又像受到護送者欺騙的商人一樣,所作所爲都有畏懼;又像是倒塌牆壁上的圖像一樣,容易失壞一切戒律;又像遠離親友的百姓一樣,容易遭受損害;又像是違犯法律的人一樣,因爲破戒而墮落惡趣等。所以,失壞皈依具有無量的過患。我們知道以後,應當勵力防護,如果有失壞或虧損的情況,應當及時忏悔,而且發誓以後不再違犯,如此便可恢複。

  卯五、教誡以殷重愛惜分叁:一、憶念趣入佛門等叁種差別[23]而修學 二、教誡真實皈依法寶,解脫依賴自己如法勤修 叁、教誡須按業果實修,若不學修則不得救護之故

  辰一、憶念趣入佛門等叁種差別而修學

  【是故歸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惟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由于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因此,皈依是能趣入佛教的大門,如果相續中有皈依而不只是口頭虛言,那就是依止了最殊勝之力,一切內外障緣都不能違害,種種不同的功德極易生起、很難退失,而且會加倍輾轉增長。所以應按前文所說,通過怖畏惡趣痛苦以及憶念叁寶功德等方面而受持皈依,並且努力不違犯皈依學處,這是極爲關要的。

  “由于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是說皈依之因:以下士道來說,就是由思惟叁惡趣痛苦而生起怖畏心,由憶念叁寶功德而産生信心,以這兩個皈依的重要因而受持皈依。“等”包括其它大悲心等因素。

  總之,這一段是要我們認識皈依的利益,然後由皈依的正因而受持皈依,而且皈依之後必須努力防護,不違犯皈依學處。也就是,爲了發起真實的皈依,必須勵力修集皈依的因——怖畏心和信心,即由思惟惡趣痛苦而生起怖畏心,由憶念叁寶功德而産生信心;而且皈依之後,爲了護持並且增上皈依,需要勵力防護,不違犯應遮的學處而不退失,不違犯應行的學處而增上皈依。這是總的教誡。

  辰二、教誡真實皈依法寶,解脫依賴自己如法勤修

  論中先設一問,然後回答。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是爲叁寶。若歸叁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

  假如有人想:這樣憶念速疾死亡以及思惟死後將轉生惡趣而發起怖畏心,現在能從惡趣中救拔自己的皈依處,唯一是叁寶。如果我皈依叁寶而不違犯皈依學處,那麼皈依處究竟是以何種方式救拔呢?

  以下兩段是回答:

  【如《集法句》雲:“能斷有苦道[24],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爲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

  如同《集法經》所說:“我爲你們開示能斷叁有諸苦的道谛,及依止道所證的滅谛,如來是具足圓滿智悲力的大師,所以你們應當遵照我的教法修行。”佛陀是所皈依的大師,僧伽是所皈依的修行助伴,因此正皈依的就是法寶,因爲如果能獲得法寶便能解脫怖畏的緣故。

  真實的法寶,就是能斷除叁有的道谛以及由道所現證的滅谛。“正皈依”的“正”字,不是相對于虛假的真實,而是直接的意思。爲何正皈依處是法寶?因爲直接由法寶就能解脫怖畏的緣故。從叁士道的角度具體來說:通過思惟皈依與業果,就能從叁惡趣中直接得到救護;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思惟四谛,便能從輪回中直接得到救護;再進而通過修持大悲空性,便能從有寂二邊中直接得到救護。所以,我們直接的皈依處就是法寶。

  【究竟[25]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爲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究竟的法寶,也是通過最初修習時,遠離一分過失、修集一分功德,這樣逐漸斷過證德、輾轉增進而安立的,並不是離開修法之外,忽然從他處無因無緣而降臨。

  究竟的法寶,即煩惱障與所知障斷盡的滅谛和法身智慧,也就是法寶是道谛和滅谛。道谛的究竟是法身智慧,滅谛的究竟是二障斷盡的寂滅,此二者就是究竟的法寶。

  以上兩段解答了“皈依處如何救拔”的問題。概括來說,我們以佛爲大師,以僧爲助伴之後,真實要皈依的,就是佛陀所開示的法寶。通過如法修行,逐分斷除過失、現證功德,這樣就能解脫粗粗細細的怖畏。這就是皈依處救拔我們的方式。佛陀曾說:“我爲你們宣說解脫道,當知解脫依賴于自己。”因此,不是離開自己修學正法之外,從外在忽然得到解脫,而是以叁寶的他力作爲助緣之後,仍須依靠內在如法的修行來救拔自己。這就是皈依處救拔的方式。

  辰叁、教誡須按業果實修,若不學修則不得救護之故

  【故于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爲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舍,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于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複依賴于諸業果得深忍信。

  這一段也是皈依和業果之間的連接文。

  先設一問:由前文已知,救拔依賴于自己修法,那麼在下士道中,能夠救拔惡趣的修法是什麼呢?

  論中說:因此,在此處修習下士道時,必須善巧善業、不善業以及它們果報…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