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差別,以此如理取舍而修行,這就是修法。如果不長時間思惟善惡二業以及它們的果報而如理取舍,就不能遮止惡趣的因,那麼縱然怖畏惡趣也不能解脫惡趣怖畏。因此要救拔惡趣苦果,必須在因位時,對治隨順不善業而轉的心念,而這又須依賴對業果獲得深忍信。所以皈依之後,必須按照業果實修。
此段是依理推出後世安樂的根本,即對業果發起深忍信,教誡我們應當實修業果,由此轉入下士道業果的修法。此推理方式就是由果推因:
要救拔果位惡趣,必須在因位遮止惡趣之因,也就是須對治心隨不善業轉;
要對治心隨不善業轉,必須依賴內心對業果發生深忍信,以深忍信的力量才能遮止心隨惡業轉動;
要對業果發生深忍信,必須依賴思惟善惡業的差別以及二者果報的差別而獲得善巧。
在下士道中,通過思惟無常與惡趣痛苦,而發起希求後世安樂的意樂,又以皈依堪能救護的叁寶而從惡趣中得到救度。由皈依進入佛門後,以佛爲導師、以僧爲助伴,真正內在皈依的,就是法寶。通過修法,在因上斷除過失、修證功德,才能得到救度。在下士道中,所修之法是指業果。所謂修,就是長期思惟業果差別,發起對業果的深忍信,由此如理取舍叁門的作業。修的最低成就,即解脫惡趣,獲得增上生的人天安樂。
醜五、總結分四:一、皈依的因 二、皈依的境 叁、皈依方式 四、皈依學處
認識皈依的因和皈依的境之後,如理觀察修,我們才能真實産生皈依的動機。明白了皈依的方式,才能如理如法地受持皈依。皈依之後,按照皈依學處而行持,才能使皈依不退失並且輾轉增上。
寅一、皈依的因
皈依的因很多,這裏按照下士道來說,主要是怖畏心和信心,也就是:通過思惟無常和叁惡趣痛苦而生起怖畏心,以怖畏心推動,心中才會迫切尋求皈依處;再通過思惟叁寶的功德,對于叁寶具有救護的能力才能生起勝解信。具足這兩種心,就能發起真實的皈依心,否則相續沒有改變,皈依就容易流爲口頭虛言。
修這兩種心的方式,主要是觀察修,主要就是運用心的緣起來發起無顛倒心、息滅顛倒心。因爲人心本來就具有離苦得樂的願望,但是不知道痛苦,就無法激發想求離苦的出離心;相反,如果通過思惟無常而了知現法不能久住,又由思惟業果而了知自己黑業極重、白業微弱,將速疾隨黑業墮落惡趣,而且惡趣痛苦極爲漫長、難忍,這樣思惟便能發起怖畏心,由此怖畏心,內心自然急欲解脫惡趣而尋求皈依處。如此環環相扣,通過思惟來發起無顛倒心。其次,如何令信心生起?信心的因是思惟功德,依照佛語以及四種道理等方式遣除疑惑,在相續中引生勝解,信心自然就會生起。
寅二、皈依的境
此段的重點是首先以理成立佛陀是究竟的皈依處,如果對此能夠引生定解,自然會皈依佛陀所說的正法以及住持正法的僧伽。
“以理成立”,就是以四種因相來成立。如果我們內心按照這四種因相如理推斷,就能真正遣除疑惑,建立定解,所以如理思惟非常重要。我們要生起這種信心,或者是前世已修集了很深厚的善根,今生自然就有俱生的信心,或者必須通過思惟教理來遣除疑惑,在相續中建立穩固的信心。所以,對于信根不足的人來說,運用思惟以理抉擇而産生勝解信,非常重要。
以理成立佛是大師,就是以具足四相來成立大師之相,相反,不具四相就不能成立是大師。現在以佛陀具有四相,其余大自在天等不具,就能完全從道理上肯定佛是大師,沒有任何不成立或不決定的地方。
“四種因相”,即:一、證得無畏果位;二、具足救他方便;叁、具足慈悲;四、具足大平等性。前二者說明佛陀具足救度一切衆生的能力,後二者說明佛陀具足救度一切衆生的意樂,這樣就能成立佛陀是能平等救度一切衆生的怙主;相反,如果不具前二者,就不具足救度一切衆生的能力,如果不具後二者,就不具足救度一切衆生的意樂,這樣就能決定其余大自在天等不是具有救護能力的怙主。
其次,由佛是圓滿的大師,便能決定他的教法圓滿以及持法的僧伽圓滿;又由大師、教法以及助伴圓滿,可以決定外支已成,這樣就知道能否獲得救度的內因,唯一是自己的信心。如此一抉擇便能明確解脫的關鍵,就是自己必須發起信心,主動歸向叁寶。
此外,須知皈依境是全分,而不是一分。所謂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一切諸佛,而且是皈依諸佛的法報化叁身,並非僅僅皈依一尊佛而舍棄其他佛。所謂皈依法,是皈依九乘所攝一切正法,包括聲聞乘法、緣覺乘法、菩薩乘法,也包括波羅蜜多乘法和金剛乘法,而金剛乘法中,包括從事部、行部、瑜伽部乃至無上瑜伽部的一切法,都必須平等至心皈依,並非僅僅皈依無量法門中的一分,而舍棄余法。所以,不論是漢傳、藏傳、南傳佛法,或是內道任何教派所弘揚的教法,不論是禅宗、淨土宗、密宗,都必須平等皈依。所謂皈依僧,是皈依十方一切賢聖僧,下至凡夫小乘僧,上至十地大菩薩,無論是依小乘十八部何種儀軌受戒的僧伽,無論修行達到何種階位的僧伽,或者修持密宗、禅宗、淨土宗等任何法門的僧伽,我們都要平等皈依,而不只是皈依修學某一宗派的僧伽,也不是僅僅皈依某個地域的僧伽,也不只是皈依修行達到某種境地的僧伽。
所以應當了知,皈依境本來廣大無量,周遍十方叁世一切佛法僧,但是現今有許多人不明此理,他們以自己的邪分別,將無限深廣的皈依境執爲狹隘局限之境,也就是僅僅皈依叁寶中的一分而舍棄其余的部分,如此怎麼可能具足圓滿的皈依呢?怎麼能獲得由無限廣大的皈依境所引生的無量功德呢?怎麼能使自己的心量完全相應于無盡的叁寶呢?
寅叁、皈依方式分二:一、略述 二、詳說
卯一、略述
了解皈依的因與境之後,接著必須通達第叁個重點——皈依的方式或方法。我們成辦任何事情,都必須依靠方式、方法,否則實行時,或者不知如何行持,或者盲目錯亂而行,無法把握要點;相反,如果懂得方法,行持時就會很有針對性、很有善巧,結果也一定有效。一切法都是緣起法,現在我們應注意如理皈依的緣起,如果內心能善巧如何運用這個緣起,則決定能如理如量地生起皈依心。由此可見皈依方式的重要性,是否了知皈依的方式,直接影響皈依的效果。
皈依的方式有四種:一、通過了知功德而皈依;二、通過了知差別而皈依;叁、通過自己誓願受持而皈依;四、通過排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名言中的修行,要求取舍不能顛倒錯亂,否則無法入道,所以生起無誤了知差別而取舍的世間智慧,對我們來說相當重要。
比如:如果不知叁寶的功德,信心就無法強大;或者不了知叁寶在相、業、信解等方面的差別,就會昧于皈依的行持,不知道對佛、法、僧應如何別別相應而修行;或者不了知得皈依主要是在心中生起一種決定的誓願,也就不會在自心上引發皈依。像這樣不懂得方法,就像沒有技術卻想建造樓房,怎麼可能造就呢?
相反,如果精通方法,只要善巧運用,自心立即可以隨之而轉,也就是:首先,應多方面具體、深入地思惟叁寶的功德,發起信心和皈依的動力;其次,應如理分析叁寶相互間的差別,這樣就能了知如何對叁寶別別地隨順相應。此二者一旦具全,就能從內心如理地發起誓願,因爲對叁寶具足信心,自然會有皈依的欲樂,而且了解叁寶相互間的差別,就能隨順叁寶的差別而發起相應的叁個誓願。再從遮止異品的角度來決定這個誓願,就是不言有余而皈依。如果能通達這四個方面,自然會善巧世俗中通過儀軌如何行持皈依。
卯二、詳說分四: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二、由了知差別而皈依 叁、由自己誓願受持而皈依 四、由遣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
辰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由了知功德而皈依,其修的內涵就是觀察修,即應從許多方面觀察叁寶的功德,而且必須經常性地數數憶念,這樣信心就會日漸增強並且持續。如果第六意識經常觀察叁寶功德,久而久之,內心決定會有所改變。自心串習的力量一旦強大,不需勉強自然時時轉入念佛、念法、念僧,最終達到心心念念不離信念叁寶。生生世世一直隨此而轉,即使在病中、夢中或死亡等時,也不會被其他因緣所奪。這樣依靠強大的勢力,內心完全歸向叁寶,決定恒時轉向清淨的涅槃。
從思惟叁寶功德的次第來說,首先應思惟佛功德,其次思惟法和僧的功德。決定這個次第也有一定的道理,即:了知佛陀功德之後,很容易體會到佛的因——正法的功德;了知正法功德後,也會認定持法者——僧伽的功德。
就本論來說,在佛身的功德方面,主要說到佛陀色身相好的功德,也就是叁十二相的功德,其中每一相都是以無量福德所成就,均有利他的作用,所以能親見佛身、觀想佛身,都有很大的利益。佛語的功德,具足六十種妙音支分,由于佛的法身平等周遍,所以佛的圓音普攝一切音,能在一刹那間回答一切所問。從作用來說,每一句佛語都具有對治衆生煩惱的功德。佛意的功德以智悲來說,“智”就是對一切所知無礙而轉的遍智,“悲”是恒時不舍一切有情。佛業的功德有兩方面:一、以任運和相續不斷的方式饒益有情;二、佛的事業決定會令所化會遇圓滿。
此處應當了知,佛陀具有二利究竟的功德,佛的身語意業圓滿具足利他的功德,所以我們皈依佛、見佛色身、聞佛法音、觀想佛身,或對佛陀祈禱、禮拜、合掌、贊頌、供養,念佛名號、心咒,思惟佛陀功德等等,都具有廣大無量的功德,都是成佛的因。以佛陀作爲所依境來修習皈依,確實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樣…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