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17

  ..續本文上一頁,福德永遠不會窮盡。佛說:“對佛陀生起再微小的信心,其善根也永遠不會耗盡,對佛生起最短暫的信心,其善根也決定會成爲成佛之因,猶如已經上鈎的魚,雖然身體暫時停留在水中,然而不久便會被釣離水面,對佛陀生信的衆生也是如此。”佛陀還說:“供養佛的功德永遠不會窮盡,觀想佛陀之後,在前方虛空中或在佛像前供養一朵花,這種功德若以如來的智慧衡量也無法測盡,無法言說。”《法華經》也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對此,道友們應當至心發起勝解。

  通過了知佛陀的功德之後,再由果推因,就能比量了知法的功德。果位的佛陀具有無量功德,這說明它的因——正法的功德不可思議,因爲如此無量無邊的功德沒有一分不是從正法出生的,絕不可能無因或非因産生佛果絲毫功德。比如:根據計算機所具巨大、神奇的功能,就能由果推因得知計算機理論的巨大作用。同理,佛陀具足最圓滿、最究竟的菩提功德與事業,下至佛陀一毛孔的功德,即便合聚全世界的電腦在無量劫中計算,也不能測出一分,而這樣的功德都是從正法出生,可見正法的功德是無量無限、不可思議的。

  正法雖然不像色法那樣有一種色相,但是緣起極爲奧妙,我們依止正法所獲的利益確實不可思議,如《辨中邊論》所說:于法行持十法行,將産生無量無邊的福德聚。下至對于一偈正法進行聽聞、演說、披讀、諷誦等所生的福德,就已超過一切世間的善根。對此應當發起勝解信。

  由正法的功德如何推知僧伽的功德呢?從持法這一點完全可以顯示僧伽的功德。因爲正法極其不可思議,而僧伽的心所緣的又是正法,叁門日日夜夜都是宣說正法、受持正法、思惟正法,以正法作爲行境,日夜趣向涅槃法,行持白淨善法,由此可知僧伽的功德不可思議。

  比如:有兩種人,一者是賢聖僧,一者是世間行持非法的凡夫。聖者毎天恒時持法、如理修行,但凡夫二十四小時都是心緣非法生起邪念,造作邪行,這樣合聚一百萬個凡夫的功德也不如一位聖僧的功德。所以,從正法的角度來看,一者是依止法,一者是遠離法,相比之下,就會明白持法僧伽的功德有多巨大。如果不從法上觀察,僅看外在形相,未必能明辨二者功德的差別。

  以上宣說了“由了知功德而皈依”的方法,而且首先思惟佛功德,然後再思惟法功德與僧功德,在次第上也有一種善巧,依此次第思惟極易生起定解。

  辰二、由了知差別而皈依

  這個“差別”是指在名言中佛法僧叁者相互間的差別,也就是佛、法、僧在相、業、信解、修行、隨念、生福等六個方面的差別。對這六者的認識也有先後的次第:首先,必須了知叁寶在相和業上的差別;然後了知叁寶在信解、修行、隨念上的差別;最後須知在果——生福上的差別。如果沒有明辨這個差別,在名言中就會錯亂對應叁寶的別別修行,所以了知這個差別也很重要。

  在“相”方面:佛寶具有自然覺悟相,現前了正等菩提;法寶具有覺悟果相,它是自覺成佛後的必然結果;僧寶是由他教授而如理修行的相。

  在“業”方面:覺悟的佛陀所作的是善轉教業,唯一行持轉正*輪的事業;正法唯一是作爲斷除煩惱與痛苦的所緣,所以法寶的作用是作爲斷除苦惑的所緣;僧寶的業是勇猛修習,令功德不斷增長。

  在“信解”與“修行”方面:對覺悟而轉*輪的佛陀,應在樹立親近承事的信解之後,修習親近承事的正行,這樣行持就能和導師相應;對佛陀所傳斷除苦惑所緣的正法,應在樹立希求證得的信解之後,修習瑜伽方便的正行,這樣行持就能和正法相應;對如理修行、勇猛增長的僧伽,應在樹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之後,修習共受財法的正行,這樣行持就能和僧伽相應。

  在“隨念”方面:當然也是相應叁寶各自的體相、作業而憶念叁寶的功德。

  在“生福”方面:如上信解、修行、隨念的結果,能産生最大的福德,也就是依靠佛陀一位有情而産生最大福,依靠正法産生最大福,依靠僧伽多位有情而産生最大福。由此可見,佛陀一位有情、僧伽多位有情以及正法,各自都具有能生最大福的力量,如果別別相應而行持,都可以産生最大的福德。

  辰叁、由自己誓願受持而皈依

  如上了知叁寶的功德與差別後,自相續對皈依處叁寶就會有很清晰的認識,然後由衷誓受皈依,這樣就能真正生起圓滿的皈依戒。因爲前面已經數數思惟皈依處的功德,生起了猛利恒常相續的信心,而且已能如理辨別叁寶相互間的各種差別,所以能在內心深處真實引起不錯亂的叁種誓願,即立誓皈依佛爲自己的導師,皈依法爲自己的所修,皈依僧爲自己的助伴。而且,從遮止違品的角度來說,決定唯一皈依內道的大師、教法和僧伽,不會認爲還有其他的大師、教法和僧伽。通過這樣層層如理地修習,最後必定能在相續中建立誓言,獲得皈依。

  辰四、由遣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

  達到“不言有余而皈依”的方法,就是以觀察智慧如理辨別內外道的勝劣差別。內心若能對這個差別生起決定信解,就可以由此生起“不言有余而皈依”的誓願。

  簡單來說,大師的差別:在斷證上,內道大師斷證圓滿,其余的大師不具斷證功德。教法的差別:從體性而言,內教真實,外教欺罔,內教是安樂之道,外教不是安樂之道;從作用而言,依止內教能獲得清淨,依止外教則徒增染汙。僧伽的差別:在修行上,內道僧伽如理修行,外道徒衆非理邪行。如此明辨差別之後,就會遮止皈依下劣的大師、教法與徒衆。

  以上四者已完整說明如何皈依的內容。

  寅四、皈依學處分叁:一、略說 二、《攝分》所出學處 叁、教授所出學處

  卯一、略說

  皈依之後,進一步修學皈依學處有兩個目的:一、使皈依心不退失;二、使皈依心輾轉增上。學處包括《攝抉擇分》中所出的八種學處,教授所出的六種共學與六種別學,共二十種。

  皈依的種類有世俗得與法性得兩種。通過自己的語言承諾以及堪布阿阇黎念誦儀軌的聲音等表示所獲得的皈依,是世俗得的粗皈依。一地時,因爲現量證悟法性的緣故,所獲得的皈依即法性得的細皈依,永遠不會退失。但這裏下士道的皈依是世俗得的粗皈依,隨著不同的順逆因緣而有增上、虧損、失壞等變化。此處修學二十種學處的道理,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淨除使皈依心虧損、退失的違緣,修集令皈依心穩固、增上的順緣。自己的叁門如果能按二十種學處如理地遮止與行持,決定能令皈依心不退失而輾轉增上,以至究竟圓滿,因爲緣起不空耗的緣故。

  卯二、《攝分》所出學處

  在《攝分》中包括兩個四聚:

  第一個四聚,即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此四者是皈依叁寶的隨順行,和前文“了知差別中的修行差別”對應來看:親近善士,是對佛寶親近承事正行的隨順行;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是對法寶瑜伽方便正行的隨順行;法隨法行,是對僧寶共受財法正行的隨順行。

  無佛在世時,善知識就是佛陀的化身,是一切功德之依處,所以皈依佛之後,隨順親近承事佛寶的修行就是親近善知識。瑜伽方便正行,可以含攝在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二者當中,實際就是聞思修所攝的種種正行,展開來就是無量法行。爲何以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爲代表?因爲我們皈依法之後,必須現證教、證二法,而它的方便就是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也就是通過聽聞正法來通達教法,通過如理作意令相續中現前證法,所以此二者就是皈依法的隨順行。共受財法正行中,主要是共受法,也就是法隨法行——與僧伽一同隨順涅槃法而如理修行。

  第二個四聚,即諸根不掉、受學學處、悲愍有情與勤修供養,其中前叁者都是皈依法的學處。皈依之目的,是爲了解脫惡趣、生死乃至自他一切怖畏,此目的並非無因無緣能夠成辦,而是必須在皈依法後,通過如理修行逐漸除過引德才能成辦,也就是必須通過諸根不掉、受學學處、悲愍有情,才能逐漸調伏自心而獲得解脫。

  卯叁、教授所出學處

  六種別學中,《涅槃經》所出應遮的學處有叁條,即不皈依余天、舍離損害有情、不與外道共住。因爲皈依余天與皈依大師佛陀相違,損害有情與皈依寂靜的聖教法相違,與外道共住和皈依如理修行的僧伽相違,所以都必須遮止,否則會損壞皈依。

  大阿阇黎布瑪莫紮的《皈依六支論》中,叁條應學的學處,實際就是要我們恭敬叁寶的所依,如同恭敬真實的叁寶,即恭敬佛像如敬真實的佛寶,恭敬經書如敬真實的法寶,恭敬沙門相如敬真實的僧伽。

  阿底峽尊者《道炬論自釋》所出的六條共同學處分別是:

  第一條學處——隨念叁寶功德、差別而數數皈依。

  “數數皈依”說明皈依並非一次就足夠,而是在皈依之後仍須不斷地受皈依。“數數皈依”的前方便是隨念叁寶的功德與差別,也就是:由隨念叁寶的功德,增上皈依的信心而數數皈依;由隨念叁寶相互之間的差別,不錯亂而數數皈依;由隨念內外道的勝劣差別,增上不言有余皈依的決心而數數皈依。

  第二條學處——隨念大恩而恒勤供養。

  此處“恒勤供養”的前方便是隨念大恩,由念恩心推動,自然會以報恩的意樂而恒勤供養。因爲叁寶對自己有無上的大恩德,不可不報答叁寶大恩,所以應當盡未來際恒時精勤供養。爲了闡述“恒勤供養”的內涵,本論引用經論和古德教言,從供養事、供養意樂、供養時間、供養物、供養次第、供養作用等方面,作了廣大抉擇。

  第叁條學處——《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