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P26

  ..续本文上一页后,后继的学习就能顺利进行。

  只要能对业果的道理获得定解,就一定会出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所以,学好了业果就会有一番大的改变。原先对业果完全无知或者只是粗略地了知,在心中没有定解,而世间邪见却很深很强,大多数行为随世间邪见而转。现在,由数数观察思惟生起了业果正见,邪见就会从根本上被摧毁,从此就开始由正见摄持去观察一切现象,摄持一切行为。

  这四条道理非常简明,但又极为重要,以后处理问题时,就以这四条来抉择:这是白业,必定感乐果;这是黑业,必定感苦果;虽然这是微小的业,也会感大果报;希求这样的果,必须集聚这样的因;造下了这样的恶业,不可能侥幸逃脱,必须忏悔对治。像这样如理观察,决定好自己的行为方向。这就是建立在业果道理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学好因果道理不是没有用处,而是能在一切时处摄持和引导自己的行为,趣入真实的离苦得乐之道。

  我们在阅读《贤愚经》等的因果教典时,不要只是纯粹地看故事。要把案例中的善人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榜样就体现在他的用心和行为上。他们在遇到顺缘或逆缘时,如何遵照因果的正理思惟、行动,就是我们学习之处。

  比如《贤愚经》上有一则因缘讲,有一对穷夫妻特别贫穷,家里只有一匹布,丈夫披布出去乞讨时,妻子只能裸体坐在草垫上,妻子出去时,丈夫也是如此。后来来了一位比丘,劝化他们供养、闻法。这时夫妻俩面临着取舍的问题:一是舍弃布,这意味着可能死亡;一是不舍弃,但不能完成供养三宝的善业。在这个关头,就看什么见起主导作用。一种见是:如果供养了这匹布,只有裸体坐在家中,不能出去乞讨,最后饿死。一般人想到这里,就会选择保全自己而不作供养。另一种见是:供养布是善业,由此后世决定得安乐,因此即使舍命也应当供养。在面临何取何舍的时刻,穷夫妻由见到大义而决定供养。

  所以,依止因果正见就可以使人做到舍身成仁、摄取大义,这是正见的力量。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面临善恶业的取舍,没有因果正见,往往会转向黑业,而具备因果正见则会趣向善业。所以,龙树菩萨说:没有业果正见,就会堕入恶趣;有业果正见,就能将自心转向善业。

  《贤愚经》中还有一则金毛兽的因缘。金毛兽当时也是思惟到舍身救众生能完成大义,因此发起了利他之心。这也是因为在心中具足稳固的因果正见,以正见之力趣入白法的。

  很多具有因果正见的人,虽然自己生活非常清贫,但在行持利他的善行时,能毫不犹豫,心甘情愿地布施身命、财物等,这也是来自因果正见的力量。

  又有一则案例讲到:一位沙弥遇到淫女诱惑,他思惟舍戒和护戒的业果差别,从而发起宁可舍命也要护戒的誓愿。

  又比如《毗奈耶经》上说,释迦族人受佛教化,都证得真谛,他们在琉璃王入侵、面临杀身之祸时,由于有了业果正见,宁可被杀也不杀害对方。

  所以,业果的修习极为重要,这不是可有可无的法,也不是只是初学者修习而境界高深的人不需要的修法,而是任何入正道者必不可少的修法。没有生起业果正见,不必说上上的修行,即使人天正道也不能真正趣入。

  接下来,对业增长广大之理,在心中生起定解之后,就不再认为微小恶业无关紧要而肆意妄为,而是心怀恐惧,战兢惕厉,谨慎防护。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平时都随身携带曼茶盘,一发现身心有不符戒律的地方,就立即励力忏悔,于三门毫不松懈,这么严谨的行持完全来自因果正见。

  又,为什么有人行善有那么强的意乐?其实,也是来自对业果的定解,坚信以小善能感生大果,对此有决定的信解,因此行善的热忱就超过对财富、女色、地位等的追求。每一个学佛的人能否转变为很好的修行人,关键就在于是否生起了因果正见。

  如西藏的奔公甲格西,原先是个大强盗,但他在皈依三宝之后,变成了非常好的大修行人。从他的修行事迹看出,实际是业果正见改变了他。比如有一次,奔公甲到一位施主家里去,施主正好外出,他当时想:我没有茶叶,应当偷一点以后住山时好用。当他正要把手伸入茶叶袋的时候,当下生起了正念,大声喊:“我正在偷茶叶,把这只手砍断!”这里就是业果正见在起作用。业果正见就是内在的阿阇黎,在面临取舍之际,他会及时地帮助我们遮止恶行。

  总之,人天、声缘、菩萨,不论哪一阶层,都不能超越业决定等四条规律。我们应当遵照传承上师的教言,对黑白业在微细处乃至极微细处,都精勤地如理取舍。

  寅二、分别思惟分二: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二、抉择业果

  【第二,分别思惟分二: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二、抉择业果。

  卯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分三:一、经论中宣说十业道 二、强调十业道取舍之重要 三、应当断除诡诈

  【今初

  辰一、经论中宣说十业道

  【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会,作已无失,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

  问:由上文思惟总的业果,已经了解了苦乐因果各各决定、业增长广大、未作不遇、已作不失这四条道理,但业果的种类无量无边,首先应当对哪方面的业果道理发起定解而做取舍呢?

  【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

  答:总的能够转趣善行和恶行的门径,决定只有身口意三门。(除身口意之外,没有其它转趣善恶行的门径。)而三门一切善不善业行,虽然不能完全含摄在十业道中,但在粗分明显的善法和不善法方面,世尊在《正法念住经》等中,针对成为罪恶根本的诸大恶行,摄其扼要,宣说了十黑业道;而断除十黑业道的善行,也就成为摄集诸大义利扼要的归结之处,见到由此能统摄极大义利扼要的缘故,世尊又宣说了十白业道。

  由此可见首先应当对十业道的道理发起定解而慎重取舍。

  【《俱舍论》云:“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

  《俱舍论》说:归摄善不善行中粗分明显的方面,如其所应,在经中宣说为十业道。

  以五无间罪为例,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归摄在杀生中,恶心出佛身血归摄在嗔恚中,破和合僧归摄在妄语中。此外,污比丘尼归摄在邪淫中,杀见道菩萨、杀有学僧伽归摄在杀生中,夺僧伽资具归摄在不与取中。

  没有归摄在十黑业中的有:吸烟、饮酒、吸毒等,根本烦恼中的慢、疑等,随烦恼中的嫉妒、谄诳等,及佛制罪等。没有归摄在十白业中的有断除上述诸黑业的诸白业。

  【《分辨阿笈摩》亦云:“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

  《分辨阿笈摩》中也说:应善护语言,善护心念,身体不应造作诸不善业,如是依靠善能清净身语意三业的正道,将获得大仙佛陀所说的菩提道。

  善护身语意,不为罪染而清净,便能成就菩提道。因此,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辰二、强调十业道取舍之重要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

  在了解了十黑业道及其各自引生的诸果之后,细到对其等起也应防护,要使身口意三门全无彼业夹杂。依止十种善业道,即是成办一切三乘以及士夫自他二种义利(或增上生与决定胜二种义利)的所有根本,不容缺少。因此,佛由众多门中数数称赞。

  这里需辨明何为十善业道。仅仅没有转趣十不善业,并不能称为十善业。了知十恶业及其过患之后,发起了远离十不善业的愿欲,才是十善业的体性。

  【《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海龙王请问经》说:诸善法者,是人天受用圆满的根本依处,是声闻独觉得成菩提的根本依处,是佛陀无上正等菩提的根本依处。若问:何等善法是根本依处?答:十善业。

  以上宣说了十善业是世间圆满及出世间三乘菩提的根本依处,也就是,无论人天善趣圆满,或声闻、独觉、佛陀三种菩提,都必须依止它而成就。经中连用三个“根本依处”,强调了十善业的重要。

  《十善业道经》中,世尊告海龙王:“你看佛的色身,是由百千亿福德所生,种种相好庄严,光明显耀,映蔽大众……你再看诸大菩萨,妙色庄严清净,这一切也是由修集善业的福德所生。再看天龙八部等具大威势的有情,同样是由善业福德所生。”可见,世出世间的成就都要建立在善行的基础上,没有善行,就没有成贤成圣的所依。

  又云:“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30]、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龙王!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又说: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