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P26

  ..續本文上一頁後,後繼的學習就能順利進行。

  只要能對業果的道理獲得定解,就一定會出現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所以,學好了業果就會有一番大的改變。原先對業果完全無知或者只是粗略地了知,在心中沒有定解,而世間邪見卻很深很強,大多數行爲隨世間邪見而轉。現在,由數數觀察思惟生起了業果正見,邪見就會從根本上被摧毀,從此就開始由正見攝持去觀察一切現象,攝持一切行爲。

  這四條道理非常簡明,但又極爲重要,以後處理問題時,就以這四條來抉擇:這是白業,必定感樂果;這是黑業,必定感苦果;雖然這是微小的業,也會感大果報;希求這樣的果,必須集聚這樣的因;造下了這樣的惡業,不可能僥幸逃脫,必須忏悔對治。像這樣如理觀察,決定好自己的行爲方向。這就是建立在業果道理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學好因果道理不是沒有用處,而是能在一切時處攝持和引導自己的行爲,趣入真實的離苦得樂之道。

  我們在閱讀《賢愚經》等的因果教典時,不要只是純粹地看故事。要把案例中的善人作爲自己修行的榜樣。榜樣就體現在他的用心和行爲上。他們在遇到順緣或逆緣時,如何遵照因果的正理思惟、行動,就是我們學習之處。

  比如《賢愚經》上有一則因緣講,有一對窮夫妻特別貧窮,家裏只有一匹布,丈夫披布出去乞討時,妻子只能裸體坐在草墊上,妻子出去時,丈夫也是如此。後來來了一位比丘,勸化他們供養、聞法。這時夫妻倆面臨著取舍的問題:一是舍棄布,這意味著可能死亡;一是不舍棄,但不能完成供養叁寶的善業。在這個關頭,就看什麼見起主導作用。一種見是:如果供養了這匹布,只有裸體坐在家中,不能出去乞討,最後餓死。一般人想到這裏,就會選擇保全自己而不作供養。另一種見是:供養布是善業,由此後世決定得安樂,因此即使舍命也應當供養。在面臨何取何舍的時刻,窮夫妻由見到大義而決定供養。

  所以,依止因果正見就可以使人做到舍身成仁、攝取大義,這是正見的力量。我們在生活中處處面臨善惡業的取舍,沒有因果正見,往往會轉向黑業,而具備因果正見則會趣向善業。所以,龍樹菩薩說:沒有業果正見,就會墮入惡趣;有業果正見,就能將自心轉向善業。

  《賢愚經》中還有一則金毛獸的因緣。金毛獸當時也是思惟到舍身救衆生能完成大義,因此發起了利他之心。這也是因爲在心中具足穩固的因果正見,以正見之力趣入白法的。

  很多具有因果正見的人,雖然自己生活非常清貧,但在行持利他的善行時,能毫不猶豫,心甘情願地布施身命、財物等,這也是來自因果正見的力量。

  又有一則案例講到:一位沙彌遇到淫女誘惑,他思惟舍戒和護戒的業果差別,從而發起甯可舍命也要護戒的誓願。

  又比如《毗奈耶經》上說,釋迦族人受佛教化,都證得真谛,他們在琉璃王入侵、面臨殺身之禍時,由于有了業果正見,甯可被殺也不殺害對方。

  所以,業果的修習極爲重要,這不是可有可無的法,也不是只是初學者修習而境界高深的人不需要的修法,而是任何入正道者必不可少的修法。沒有生起業果正見,不必說上上的修行,即使人天正道也不能真正趣入。

  接下來,對業增長廣大之理,在心中生起定解之後,就不再認爲微小惡業無關緊要而肆意妄爲,而是心懷恐懼,戰兢惕厲,謹慎防護。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大成就者,平時都隨身攜帶曼茶盤,一發現身心有不符戒律的地方,就立即勵力忏悔,于叁門毫不松懈,這麼嚴謹的行持完全來自因果正見。

  又,爲什麼有人行善有那麼強的意樂?其實,也是來自對業果的定解,堅信以小善能感生大果,對此有決定的信解,因此行善的熱忱就超過對財富、女色、地位等的追求。每一個學佛的人能否轉變爲很好的修行人,關鍵就在于是否生起了因果正見。

  如西藏的奔公甲格西,原先是個大強盜,但他在皈依叁寶之後,變成了非常好的大修行人。從他的修行事迹看出,實際是業果正見改變了他。比如有一次,奔公甲到一位施主家裏去,施主正好外出,他當時想:我沒有茶葉,應當偷一點以後住山時好用。當他正要把手伸入茶葉袋的時候,當下生起了正念,大聲喊:“我正在偷茶葉,把這只手砍斷!”這裏就是業果正見在起作用。業果正見就是內在的阿阇黎,在面臨取舍之際,他會及時地幫助我們遮止惡行。

  總之,人天、聲緣、菩薩,不論哪一階層,都不能超越業決定等四條規律。我們應當遵照傳承上師的教言,對黑白業在微細處乃至極微細處,都精勤地如理取舍。

  寅二、分別思惟分二:一、顯十業道而爲上首 二、抉擇業果

  【第二,分別思惟分二:一、顯十業道而爲上首;二、抉擇業果。

  卯一、顯十業道而爲上首分叁:一、經論中宣說十業道 二、強調十業道取舍之重要 叁、應當斷除詭詐

  【今初

  辰一、經論中宣說十業道

  【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于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

  問:由上文思惟總的業果,已經了解了苦樂因果各各決定、業增長廣大、未作不遇、已作不失這四條道理,但業果的種類無量無邊,首先應當對哪方面的業果道理發起定解而做取舍呢?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叁門決定。叁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爲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答:總的能夠轉趣善行和惡行的門徑,決定只有身口意叁門。(除身口意之外,沒有其它轉趣善惡行的門徑。)而叁門一切善不善業行,雖然不能完全含攝在十業道中,但在粗分明顯的善法和不善法方面,世尊在《正法念住經》等中,針對成爲罪惡根本的諸大惡行,攝其扼要,宣說了十黑業道;而斷除十黑業道的善行,也就成爲攝集諸大義利扼要的歸結之處,見到由此能統攝極大義利扼要的緣故,世尊又宣說了十白業道。

  由此可見首先應當對十業道的道理發起定解而慎重取舍。

  【《俱舍論》雲:“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爲十業道。”

  《俱舍論》說:歸攝善不善行中粗分明顯的方面,如其所應,在經中宣說爲十業道。

  以五無間罪爲例,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歸攝在殺生中,惡心出佛身血歸攝在嗔恚中,破和合僧歸攝在妄語中。此外,汙比丘尼歸攝在邪淫中,殺見道菩薩、殺有學僧伽歸攝在殺生中,奪僧伽資具歸攝在不與取中。

  沒有歸攝在十黑業中的有:吸煙、飲酒、吸毒等,根本煩惱中的慢、疑等,隨煩惱中的嫉妒、谄诳等,及佛製罪等。沒有歸攝在十白業中的有斷除上述諸黑業的諸白業。

  【《分辨阿笈摩》亦雲:“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叁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

  《分辨阿笈摩》中也說:應善護語言,善護心念,身體不應造作諸不善業,如是依靠善能清淨身語意叁業的正道,將獲得大仙佛陀所說的菩提道。

  善護身語意,不爲罪染而清淨,便能成就菩提道。因此,佛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辰二、強調十業道取舍之重要

  【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于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叁門全無彼雜。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叁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衆多門中數數稱贊。

  在了解了十黑業道及其各自引生的諸果之後,細到對其等起也應防護,要使身口意叁門全無彼業夾雜。依止十種善業道,即是成辦一切叁乘以及士夫自他二種義利(或增上生與決定勝二種義利)的所有根本,不容缺少。因此,佛由衆多門中數數稱贊。

  這裏需辨明何爲十善業道。僅僅沒有轉趣十不善業,並不能稱爲十善業。了知十惡業及其過患之後,發起了遠離十不善業的願欲,才是十善業的體性。

  【《海龍王請問經》雲:“諸善法者,是諸人天衆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爲根本依處?謂十善業。”

  《海龍王請問經》說:諸善法者,是人天受用圓滿的根本依處,是聲聞獨覺得成菩提的根本依處,是佛陀無上正等菩提的根本依處。若問:何等善法是根本依處?答:十善業。

  以上宣說了十善業是世間圓滿及出世間叁乘菩提的根本依處,也就是,無論人天善趣圓滿,或聲聞、獨覺、佛陀叁種菩提,都必須依止它而成就。經中連用叁個“根本依處”,強調了十善業的重要。

  《十善業道經》中,世尊告海龍王:“你看佛的色身,是由百千億福德所生,種種相好莊嚴,光明顯耀,映蔽大衆……你再看諸大菩薩,妙色莊嚴清淨,這一切也是由修集善業的福德所生。再看天龍八部等具大威勢的有情,同樣是由善業福德所生。”可見,世出世間的成就都要建立在善行的基礎上,沒有善行,就沒有成賢成聖的所依。

  又雲:“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30]、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又說: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