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定准。(论中的“故”,表示通过南赡部洲总的寿量无定、特别现今时代寿量无定这两个方面,来思惟南洲寿量无定。)
下面再以教证详细解释上述第一种因相。
首先引用教证说明,南赡部洲“总的”寿量无定之理。
【如是亦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
《俱舍论》中的这一颂,玄奘大师翻译为:“北洲定千年,西东半半减,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在四洲中,北洲的寿量决定为一千年;西洲与东洲的寿量大多也有定限,即西洲的寿量是五百年,东洲为二百五十年,因此说“西东半半减”;南洲的寿量极不固定,劫末时只有十岁,劫初时寿数无量。
我们这个世界劫初的人类福报极大,当时的人寿为八万四千岁。现今如果有人活到一百岁,已经非常稀有,但在劫初时,五百岁也仅仅是幼童的年龄。那时天空没有日月,人类的身体自然会发光,而且人人都有神通,能够自在地飞行,吃的也是甘露而不是五谷杂粮。但是随着人类的烦恼、恶业日渐增盛,人的福报也逐渐地消减。以寿命来说,从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今后仍将一直衰减,一代不如一代。到劫末时,人寿只剩十岁,那时人类的嗔恨心极其粗猛,人们互相残杀,没有丝毫宽容之心。这是在一劫当中南洲人类演变的无常状况。
相比之下,北洲的人寿固定,古代是一千岁,如今也是一千岁,而且人类生活的状况也很稳定。这样一对比,便知我们所处的世界确实变化迅速。
有人疑问:为何南洲的人寿会从劫初的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呢?
我们这个世界人类的心识转变很快,由于人类内在的烦恼和业力变化极快,而导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迅速迁变,尤其当今这个时代,短短几十年便让人不识旧面。若能活到二百岁,纵观十代人的迁变,定会深刻理解佛说“南洲人类无常”之理。因为南洲人类的心识变化很快,以此感得异熟寿命也变化极速,从劫初到劫末一直不断在变化,而无定准。
纵观整个大劫的状况,便知南洲人类的寿量不断变化,至今人寿已减至七十岁。然而,这个时代的人类能否都活到这个岁数寿尽而死呢?以下就引经说明,南洲特定某一时代的寿量无定之理。
【《集法句》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
《集法句经》说:今天上半日见到的许多人当中,到了当天下半日便有死亡而不见的;今天下半日见到的许多人,到了隔天上半日就有死亡而不见的。
的确,我们南赡部洲的人类,有的上午还好好活着,到下午就死了,有的下午还活着,但隔天早上就死了。这些情况都是现量可见的。
【又云:“若众多男女,强壮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渐次当趣没,犹如堕熟果。”】
该经又说:如果许多男女老少和壮年人也都毫无次第地死亡,又怎能保证某人还年轻,所以肯定能存活呢?有一类人死在母胎中,如是有刚一出生便死了,又有刚开始能爬行时就死亡的,也有能走路时就死去的,有些是在老年死去,有些是在幼年夭折,也有正当中年时丧命的,人们活到各自的寿限时,都将一一死亡,就像果实成熟之后,纷纷堕地。
关于“犹如堕熟果”,还有这么一段公案:
一次,世尊和比丘们一起来到树林当中,世尊看见树上有果子掉下来,就应势教导弟子:“比丘们!人的生命都是脆弱无常的,就像这个成熟的果实从树上掉落一样。”
以上这两段教证主要是说明,在目前人寿七十岁的时代,人类是在老年、中年、少年、幼年何时死亡,皆无定准。
以下宗大师将上述的圣言现为教授。
【应当作意所见所闻,若诸尊重或友伴等,寿未究竟,忽由内外死缘,未满心愿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应数思惟,应令发生必死之心。】
我们应当作意自己平时所见闻到的事件,例如师长、朋友、眷属等,在寿命还没有到尽头时,忽然因为内外死缘的损害,而在心愿尚未完成时便匆匆离世。这样作意之后,自己心想:我也必定会是这种情形。应当反复思惟,让自相续中生起必死的心。
此处的关键是要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来思惟,即通过自己耳闻目睹的现实事例,引发强烈的感受,这样才能触动内心。当我们亲眼目睹身边的人死去,便会想到自己也难免一死,所以应从自己身边的人事去思惟。譬如:思惟亲人、朋友、邻居、上师和道友等是怎样突然死去的,这样比思惟一个陌生、没有实际体会的事更具有力量。因此,宗大师教导我们,应当作意自己所见闻的死亡事件,并且要再三思惟,使自己真正发起必死之心。
小结
所立:与其它三洲相比,南洲的人寿极不固定。
能立有二:一、人类的总体寿量不定,从劫初的无量岁,减至现在的七十岁,到劫末时只剩十岁;二、人类现在各自的寿量不定,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等,不论有无怨敌、疾病等,不论是否已经圆满成办事业或修行等,死期均不固定。
比喻:一棵树上纵然同时结了许多果实,最终每颗果实成熟落地的时间却不一定;百花纵然同时盛开,最终每一朵花何时凋零却不一定;水泡纵然同时形成,最终每一个水泡何时破灭却不一定。
辰二、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分四:一、思惟死缘极多 二、思惟活缘极少 三、思惟活缘亦成死缘 四、总结
巳一、思惟死缘极多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者。谓于此命,有多违害,谓诸有心及诸无心。若诸魔属、人、非人等众多违害,及旁生类损此身命,亦有多种。彼等如何违害之理,如是内中所有诸病及外大种违损之理,皆应详思。】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即:对此寿命有多种违害,包括各种有心与无心的违害。有心的违害,包括诸魔、魔眷、人与非人等所作的许多违害,以及旁生损害身命的多种情况。这些有心者如何违害的道理,以及所有内在疾病、外器大种等无心者违损的道理,都应详细思惟,这样才能通达死缘极多之理。
违害寿命的因缘就是死缘,包括有心死缘与无心死缘。“有心死缘”是指来自有情损害的死缘,包括王难、战争、怨敌杀害、念咒诛杀等,来自人类的死缘;天龙鬼神损害、山精水怪侵扰等,来自非人的死缘;毒蛇、猛兽伤害和牛马踩踏等,来自旁生的死缘。“无心死缘”包括内外二种,即内在四大种不调所引起的疾病,以及外在四大种不调所引起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飓风等。
应思惟这些死缘对寿命如何造成违害的道理。
以下特别宣说内四大种损害寿命的道理。
【复次自身由四大种成,彼等亦复互相违害,诸大种界若不平等,有所增减能发诸病而夺命根。此诸违害是与自体俱生而有,故于身命无可安保。】
而且,自己的身体是由四大种假合而成,四大又互相违害,如果四大失去平衡、有所增减,便会引发各种疾病而夺去命根。这些违害是与自身俱生而有的,所以身命没有任何保障。
“四大种”,即地、水、火、风,因彼等周遍一切色法,故名“大”,能生一切色法,故名“种”。
四大种互相违害之理:
地大以坚固为性,支持万物为用;水大以湿润为性,收摄万物为用;火大以暖热为性,调熟万物为用;风大以运动为性,生长万物为用。以风大吹散其余大种;以火大令水大干枯,令地大烧坏;以水大令火大息灭,令地大疏散;以地大令风大、水大凝聚等。因此说四大的自性是相互违害。
人身是由互相违害的四大种和合而成,只有四大种界平衡时,才能维持健康,若其中某一大种有所增减,就会导致四大不调,而引发四百零四种病,甚至夺走命根。
以下引教证说明。
【如是亦如《大涅槃经》云:“言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刹那刹那渐令衰退,全无一事能使增长。”】
如是也像《大涅槃经》所说:所谓死想,就是这个命根恒时都有众多的怨敌围绕,刹那刹那逐渐让命根衰退,完全没有一种事能让命根增长。
“众多怨敌”,是指一切有心与无心的死缘。
【《宝鬘论》亦云:“安住死缘中,如灯处风内。”】
《宝鬘论》也说:命根安住死缘之中,就像油灯处在风中。
此处,以油灯比喻命根,以大风比喻死缘。灯在风中,随时会被吹灭。同样,人命处在死缘当中,随时有可能断灭。
【《亲友书》亦云:“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出息入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希奇。”】
《亲友书》也说:如果人的寿命有许多损害的违缘,比风吹动水泡还要无常,在出息和入息之间,能从睡眠中有暇醒觉,最为稀奇。
《四十二章经》中有一段对话: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
有答:“在数日间。”
佛言:“子未能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彼答:“在饭食间。”
佛言:“子未能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彼答:“呼吸之间。”
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因此,我们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便到后世,可见人命极其脆弱。
【《四百论》亦云:“无能诸大种,生起说名身,于诸违云乐,一切非应理。”】
《四百论》也说:单独的大种没有能力,必须将地水火风诸大种和合生起,才称为身,而将性质相违大种的聚合体说为安乐,毕竟不合理。
《最胜王经》、《大智度论》中,将身体内的四大比喻成同时处在一个箱子里的四条毒蛇,彼此互相违害,随时发生冲突,决无安宁之时。如《最胜王经》说:“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