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定准。(論中的“故”,表示通過南贍部洲總的壽量無定、特別現今時代壽量無定這兩個方面,來思惟南洲壽量無定。)
下面再以教證詳細解釋上述第一種因相。
首先引用教證說明,南贍部洲“總的”壽量無定之理。
【如是亦如《俱舍論》雲:“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
《俱舍論》中的這一頌,玄奘大師翻譯爲:“北洲定千年,西東半半減,此洲壽不定,後十初叵量。”在四洲中,北洲的壽量決定爲一千年;西洲與東洲的壽量大多也有定限,即西洲的壽量是五百年,東洲爲二百五十年,因此說“西東半半減”;南洲的壽量極不固定,劫末時只有十歲,劫初時壽數無量。
我們這個世界劫初的人類福報極大,當時的人壽爲八萬四千歲。現今如果有人活到一百歲,已經非常稀有,但在劫初時,五百歲也僅僅是幼童的年齡。那時天空沒有日月,人類的身體自然會發光,而且人人都有神通,能夠自在地飛行,吃的也是甘露而不是五谷雜糧。但是隨著人類的煩惱、惡業日漸增盛,人的福報也逐漸地消減。以壽命來說,從八萬四千歲減至百歲,今後仍將一直衰減,一代不如一代。到劫末時,人壽只剩十歲,那時人類的嗔恨心極其粗猛,人們互相殘殺,沒有絲毫寬容之心。這是在一劫當中南洲人類演變的無常狀況。
相比之下,北洲的人壽固定,古代是一千歲,如今也是一千歲,而且人類生活的狀況也很穩定。這樣一對比,便知我們所處的世界確實變化迅速。
有人疑問:爲何南洲的人壽會從劫初的八萬四千歲減至十歲呢?
我們這個世界人類的心識轉變很快,由于人類內在的煩惱和業力變化極快,而導致自然界與人類社會迅速遷變,尤其當今這個時代,短短幾十年便讓人不識舊面。若能活到二百歲,縱觀十代人的遷變,定會深刻理解佛說“南洲人類無常”之理。因爲南洲人類的心識變化很快,以此感得異熟壽命也變化極速,從劫初到劫末一直不斷在變化,而無定准。
縱觀整個大劫的狀況,便知南洲人類的壽量不斷變化,至今人壽已減至七十歲。然而,這個時代的人類能否都活到這個歲數壽盡而死呢?以下就引經說明,南洲特定某一時代的壽量無定之理。
【《集法句》雲:“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集法句經》說:今天上半日見到的許多人當中,到了當天下半日便有死亡而不見的;今天下半日見到的許多人,到了隔天上半日就有死亡而不見的。
的確,我們南贍部洲的人類,有的上午還好好活著,到下午就死了,有的下午還活著,但隔天早上就死了。這些情況都是現量可見的。
【又雲:“若衆多男女,強壯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産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
該經又說:如果許多男女老少和壯年人也都毫無次第地死亡,又怎能保證某人還年輕,所以肯定能存活呢?有一類人死在母胎中,如是有剛一出生便死了,又有剛開始能爬行時就死亡的,也有能走路時就死去的,有些是在老年死去,有些是在幼年夭折,也有正當中年時喪命的,人們活到各自的壽限時,都將一一死亡,就像果實成熟之後,紛紛墮地。
關于“猶如墮熟果”,還有這麼一段公案:
一次,世尊和比丘們一起來到樹林當中,世尊看見樹上有果子掉下來,就應勢教導弟子:“比丘們!人的生命都是脆弱無常的,就像這個成熟的果實從樹上掉落一樣。”
以上這兩段教證主要是說明,在目前人壽七十歲的時代,人類是在老年、中年、少年、幼年何時死亡,皆無定准。
以下宗大師將上述的聖言現爲教授。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應令發生必死之心。】
我們應當作意自己平時所見聞到的事件,例如師長、朋友、眷屬等,在壽命還沒有到盡頭時,忽然因爲內外死緣的損害,而在心願尚未完成時便匆匆離世。這樣作意之後,自己心想:我也必定會是這種情形。應當反複思惟,讓自相續中生起必死的心。
此處的關鍵是要結合實際生活經驗來思惟,即通過自己耳聞目睹的現實事例,引發強烈的感受,這樣才能觸動內心。當我們親眼目睹身邊的人死去,便會想到自己也難免一死,所以應從自己身邊的人事去思惟。譬如:思惟親人、朋友、鄰居、上師和道友等是怎樣突然死去的,這樣比思惟一個陌生、沒有實際體會的事更具有力量。因此,宗大師教導我們,應當作意自己所見聞的死亡事件,並且要再叁思惟,使自己真正發起必死之心。
小結
所立:與其它叁洲相比,南洲的人壽極不固定。
能立有二:一、人類的總體壽量不定,從劫初的無量歲,減至現在的七十歲,到劫末時只剩十歲;二、人類現在各自的壽量不定,不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等,不論有無怨敵、疾病等,不論是否已經圓滿成辦事業或修行等,死期均不固定。
比喻:一棵樹上縱然同時結了許多果實,最終每顆果實成熟落地的時間卻不一定;百花縱然同時盛開,最終每一朵花何時凋零卻不一定;水泡縱然同時形成,最終每一個水泡何時破滅卻不一定。
辰二、思惟死緣極多活緣極少分四:一、思惟死緣極多 二、思惟活緣極少 叁、思惟活緣亦成死緣 四、總結
巳一、思惟死緣極多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謂于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衆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極少”,即:對此壽命有多種違害,包括各種有心與無心的違害。有心的違害,包括諸魔、魔眷、人與非人等所作的許多違害,以及旁生損害身命的多種情況。這些有心者如何違害的道理,以及所有內在疾病、外器大種等無心者違損的道理,都應詳細思惟,這樣才能通達死緣極多之理。
違害壽命的因緣就是死緣,包括有心死緣與無心死緣。“有心死緣”是指來自有情損害的死緣,包括王難、戰爭、怨敵殺害、念咒誅殺等,來自人類的死緣;天龍鬼神損害、山精水怪侵擾等,來自非人的死緣;毒蛇、猛獸傷害和牛馬踩踏等,來自旁生的死緣。“無心死緣”包括內外二種,即內在四大種不調所引起的疾病,以及外在四大種不調所引起的災害,如地震、洪水、火災、飓風等。
應思惟這些死緣對壽命如何造成違害的道理。
以下特別宣說內四大種損害壽命的道理。
【複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複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于身命無可安保。】
而且,自己的身體是由四大種假合而成,四大又互相違害,如果四大失去平衡、有所增減,便會引發各種疾病而奪去命根。這些違害是與自身俱生而有的,所以身命沒有任何保障。
“四大種”,即地、水、火、風,因彼等周遍一切色法,故名“大”,能生一切色法,故名“種”。
四大種互相違害之理:
地大以堅固爲性,支持萬物爲用;水大以濕潤爲性,收攝萬物爲用;火大以暖熱爲性,調熟萬物爲用;風大以運動爲性,生長萬物爲用。以風大吹散其余大種;以火大令水大幹枯,令地大燒壞;以水大令火大息滅,令地大疏散;以地大令風大、水大凝聚等。因此說四大的自性是相互違害。
人身是由互相違害的四大種和合而成,只有四大種界平衡時,才能維持健康,若其中某一大種有所增減,就會導致四大不調,而引發四百零四種病,甚至奪走命根。
以下引教證說明。
【如是亦如《大涅槃經》雲:“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恒有衆多怨敵圍繞,刹那刹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
如是也像《大涅槃經》所說:所謂死想,就是這個命根恒時都有衆多的怨敵圍繞,刹那刹那逐漸讓命根衰退,完全沒有一種事能讓命根增長。
“衆多怨敵”,是指一切有心與無心的死緣。
【《寶鬘論》亦雲:“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寶鬘論》也說:命根安住死緣之中,就像油燈處在風中。
此處,以油燈比喻命根,以大風比喻死緣。燈在風中,隨時會被吹滅。同樣,人命處在死緣當中,隨時有可能斷滅。
【《親友書》亦雲:“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醒覺最希奇。”】
《親友書》也說:如果人的壽命有許多損害的違緣,比風吹動水泡還要無常,在出息和入息之間,能從睡眠中有暇醒覺,最爲稀奇。
《四十二章經》中有一段對話: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
有答:“在數日間。”
佛言:“子未能道。”
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彼答:“在飯食間。”
佛言:“子未能道。”
複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彼答:“呼吸之間。”
佛言:“善哉!子可謂爲道者矣。”
因此,我們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一息不來,便到後世,可見人命極其脆弱。
【《四百論》亦雲:“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于諸違雲樂,一切非應理。”】
《四百論》也說:單獨的大種沒有能力,必須將地水火風諸大種和合生起,才稱爲身,而將性質相違大種的聚合體說爲安樂,畢竟不合理。
《最勝王經》、《大智度論》中,將身體內的四大比喻成同時處在一個箱子裏的四條毒蛇,彼此互相違害,隨時發生沖突,決無安甯之時。如《最勝王經》說:“地水火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