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P15

  ..續本文上一頁異果,同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居一箧。于此四種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沈下,風火二蛇性輕舉,由此背違衆病生。”

  巳二、思惟活緣[23]極少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飲食等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資糧寡集,惡行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現今是五濁非常濃厚的時代,修集能感得長壽久住世間的大勢妙業,極其稀少;飲食等藥物的勢力微劣,所以都很少有治病的能力;所吃的食物在安然消受之後,能夠長養體內四大種的能力減弱,所以很難消化,即使消化了,也沒有大的利益;因爲平時很少積集資糧、惡行嚴重,所以念誦長壽咒、長壽經等法事,力量極微。由于以上這些因素,導致延長壽命等極其困難。

  由于時代惡濁,衆生內在福報下劣,相應的外在士用果也極其下劣,飲食、藥果等都沒有精華和營養,難以治病養身;從內相續而言,極難修集大福業,念誦的力量也很微弱,所以活緣極爲稀少。

  以下解釋“五濁”與“五濁極濃厚時”。

  一、五濁:

  從住劫人壽二萬歲開始,有五種渾濁不淨之法,即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

  (一)劫濁:人壽二萬歲以後,是見濁等其余四濁生起的時代。

  (二)見濁:劫濁時的衆生相續中,生起強烈的身見、邊見等惡見。

  (叁)煩惱濁:劫濁時的衆生相續中,生起強烈的貪嗔癡等一切煩惱。

  (四)衆生濁:劫濁時的衆生是見濁和煩惱濁的結果,人類的果報逐漸衰退,心智愚鈍下劣,身體弱小,苦多福少。

  (五)命濁:也是見濁和煩惱濁的結果,人類壽命逐漸縮短,最終只剩十歲。

  五濁之間的關系:五濁之中,劫濁是總相,其余四濁爲別相。劫濁沒有自體,唯以其余四濁假立劫濁之名,即劫濁就是見濁等四濁,由于四濁的緣故,而安立爲劫濁。其余四濁又是以見濁、煩惱濁爲濁的自體,由此二濁造成衆生濁和命濁。

  二、五濁極濃厚時:

  五濁是從人壽二萬歲時開始的,起初五濁的程度輕微,隨著時代逐漸演變,五濁增上,到了末法時代更爲增長,所以稱爲“五濁極濃厚時”,又叫“五濁增時”。

  巳叁、思惟活緣亦成死緣分二:一、活緣轉成死緣 二、活緣本身就是死緣

  午一、活緣轉成死緣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爲死緣者,爲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複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所謂“活緣無不能成爲死緣”,即爲了生存的緣故,尋求飲食、住房、朋友等,反而由此成爲死亡的因緣。也就是說:受用飲食本來是爲了活命,但反而因吃得太多、太少或不相宜,而成爲死緣;尋求住房本來是爲了禦寒避暑,擋風遮雨,卻反而因房屋倒塌、失火等喪命;尋求親友,本來是想讓他們扶助自己的生活、事業等,卻反而遭到親友的欺辱等,而成爲死緣。因此,活緣往往都成了死緣,確實很難看到活緣不成死緣的事。

  午二、活緣本身就是死緣

  【複次存活即是趣向于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

  而且,因爲存活本身就是趣向于死亡,所以活緣縱多,但不可信任。

  以比喻說明:

  譬如,將油燈放在沒有風的地方,似乎是維持燈火存在的因緣,其實這也是讓油燈一點點燃燒、趣向滅亡的因緣。因爲沒有風,油燈就會燃得又旺又快,這樣很快就會油盡而滅,所以說是滅的因緣。

  又比如,花草如果缺水,就會幹枯而死,所以澆水養護花草,看似活緣,但換一個角度觀察,也不可信任,因爲通過澆水讓花草不斷生長,也就是讓花草很快地趣向死亡。

  同樣,衆生爲了生存而造作各種業,看似維持生存的因緣,其實這些因緣反而成了死緣。

  例如:人們受用飲食,精挑細選,均衡營養,以爲這是延壽的因緣,實際觀察,這些也是趣向死亡的因緣。因爲飲食的過程,就是體內不斷消化、吸收的運動過程,而運動本身也是在消耗生命有限的能量,所吸收的營養,也都消耗在身心的運動上,所以都是趣向死亡。

  【《寶鬘論》雲:“死緣極衆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寶鬘論》說:死緣極其繁多,活緣只有少許,而這些活緣也成了死緣,所以應當恒時修法。

  思惟上述道理便可了知,內外一切因緣都是導致死亡的因素,這個生命唯一是壞滅的自性,沒有一點保障。明白此理之後,智者唯應修習正法,因爲這是唯一可以信賴的地方。

  巳四、總結

  一、所依身死緣極多、活緣極少(所立),因爲存在許多有心、無心的死緣,而且五濁極濃厚時,活緣極少,活緣也無不成爲死緣的緣故(能立)。

  二、死期不定(第二種根本),因爲死緣極多、活緣極少的緣故(第二因相),猶如油燈處于狂風之中(比喻)。

  辰叁、思惟身體極微弱故死無定期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

  “思惟身體極其脆弱故死無定期”,即思惟身體如同水泡,極其脆弱,無需大的損害,即便是被芒刺所傷,也能摧壞命根,所以由一切死緣損害命根是很容易的事。

  【《親友書》雲:“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余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親友書》說:劫末時,七個太陽同時出現在空中,燃燒諸有情的身體,那時大地、須彌山和四大海都會被燒盡,不留一粒灰塵,何況極其脆弱的人身?

  對此總結:

  一、身體極其微弱(所立),因爲不需要大的損害,僅僅以芒刺就能毀壞命根的緣故(能立),如被大水淹沒的火星,被大風吹散的雲霧,重壓之下的雞蛋,烈火之中的水滴(比喻)。

  二、死無定期(第二種根本),因爲身體極其微弱的緣故(第叁種因相)。

  卯叁、決斷從現在起修習正法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而修正法。

  這樣思惟死無定期之後,心中應想:不知死主何時決定毀壞我的身命。所以不要以爲自己還有閑暇,應當反複立誓,決定從現在起修習正法。

  【如《迦尼迦書》雲:“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

  如《迦尼迦書》所說:死主和誰都不是親人,所以絕不講情面,而且他從不事先預約便忽然降臨,所以不要想推遲到明天或後天再修行,應當立即修習正法。如果說“今天先做其它事,明後天再修法”,這樣說的人就不是賢人,因爲如此拖延,則當你哪一天死亡時,一定會在第二天留下無法完成的修法。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雲:“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也說:國主!這暫時借用、四大假合的身體,在沒有病痛、衰老而身心快樂安住的時候,應當攝取心要,這樣當疾病、衰老、死亡來臨時,就能無所畏懼。否則,一旦病老衰降臨時,即便想修法,又有什麼利益呢?

  問:身體是自己所有的,爲什麼說是“所借之身”?

  答:如果身體確實是自己所有,爲何死時帶不走絲毫?可見身體並不是受我們支配,唯一是隨惑業而轉,一旦業力成熟,不想病也會病,不想老也會老,不想死也會死。所以,這個身體並非自己所有,只是暫時借用幾十年而已。

  問:爲何必須在身心樂住之時,攝取心要?

  答:因爲年輕健康之時身心堪能,精力旺盛,在此時作聞思修行,容易取得心要,當老病死衰降臨時,便能無所畏懼。相反,如果少壯時沒有努力修行,一旦老病死衰降臨,身心不再堪能,那時即便想修也沒有力量。所以必須在身心樂住之時,攝取佛法心要。

  【叁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叁種根本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惟死無定期。這是因爲思惟死無定期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所以應當努力修習。

  宗大師的語錄中記有幾個問題,是寫給當時的修行人。其中一則問道:“一、不僅僅是口中說無常,要讓無常的法義深入有情心底,可以取爲修法的是何者?二、死亡無常中最鋒利的所緣,能刺入有情心,讓他感動,而爲諸經論所贊歎的無常法是何者?”

  後來,班禅·洛桑曲吉绛稱見到這一則語錄後,回答說:“一、心中所修無常,乃念死九種因相,如師所說;二、所緣之中,能刺入我等內心,而爲諸經論所贊歎者,乃死期無定。”

  過去,嘎當派的格西們臨睡時,常常思惟:不知明早是否還需要生火?所以他們從不蓋火,並且把碗倒扣著放。按當時藏人的生活習慣,每晚必定要蓋火,以便第二天生火,但是格西們經常憶念死期無定,死亡隨時來臨,所以就不需要准備明天的事。古德在一切時分中,唯一對死亡生起信解,所以能夠轉心。

  一次,甯敦大師的侍者向大師彙報預備夏天用木柴的事情,大師說:“你我夏天還在不在都不能保證,准備柴火有什麼用?如果真能活到夏天,到時候再商量。”這些大德根本就不去考慮這些世間瑣事。

  又如喀喇共穹格西在山洞中修行時,洞口長了一些荊棘,經常刮破他的衣服,起初格西想要砍掉荊棘,但馬上又轉念:“我或許會死在山洞裏,不知道還能否出去,只有修法最緊要。”所以一直沒有砍…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