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身心衰弱,力不从心,也只是徒然消耗;剩下的时间当中,又因疾病、睡眠、养家糊口、追求世间八法等耗去许多时间,因此,真正堪能修法的时间所剩无几,屈指可数。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伽喀巴也说:活在人间六十年当中,除去饮食、睡眠和疾病,其余能够修法的时间尚且不到五年。
年轻人和老年人可以算一下自己一生有多少修法的时间。譬如:三十岁的年轻人,三十岁以前未修法,六十岁以后也不能算,中间三十年当中,若每天保证修三小时,修法的时间为八分之一,仅三年零九个月。在城市中工作繁忙的人,若毎天保证修一小时,修法的时间只有二十四分之一,仅一年零三个月。若是六十岁的老人,最多再活十年,毎天修两个小时,修法时间为十二分之一,仅仅十个月,更懈怠的老人,一天修一小时,修法时间就只有五个月了。
这样稍作计算之后,就会知道有生之年能够修法的时间很少,几乎无暇修法,而且决定很快就会趣入死亡。因此,不要以为自己还有几十年时间可以修法,尤其是老年人,应从现在开始就一心念佛,求生极乐。如果只剩下几个月的时间能够修行,却仍为其它事情分心,死时毫无把握,则将追悔莫及。因此,必须在鲜少的时间中抓紧修行,以人身摄取心要。汉地寺院毎天上晚课时都会念:“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正是此意。
由以上三种因相成立第一种根本——“决定死亡”之后,应当发起第一种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卯四、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如是现法一切圆满,于临死时唯成念境,如醒觉后,念一梦中所受安乐。若死怨敌定当到来,无能遮止,何故爱著现法欺诳?如是思已,多起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如是今生的一切圆满盛事,到临终时唯一成了人们忆念的对境,就像梦醒之后回忆梦中所感受的安乐。如果死亡怨敌必将来临,而且没有方法能够遮止,那为何还要贪爱欺诳不实的现法呢?这样思惟之后,内心应当多发誓愿,决断自己必须修行正法。
【如《本生论》所说而思:“嗟乎世间惑,非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欢乐行。现有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定赴他世苦恼处,谁有心知思爱此。”】
应按《本生论》所说而思惟:往昔佛陀曾降生在印度一王族家中,当地举行一年一度的“莲花受用”大会时,迎请王子前去参加。由于王子宿世修持正法,所以对这种热闹场面十分厌离,而感叹说:“哀哉!世间的烦恼并不坚实,没有什么可喜乐的,这个莲花受用大会也将成为忆念的对境。众生安住在这样无常痛苦的自性中,却丝毫没有畏惧,实在很稀奇啊!所有通道都已被死主截断,无论逃往何处都无法摆脱死主的追捕,然而众生竟然对此毫无畏惧,依旧欢欣地做乐。我们根本没有任何自在安住的机会,因为现有老病死在作害,而死主怨敌的势力强大,谁也无法阻止,众生必将前往来世恶趣苦恼之处,有心识的人谁会喜爱这个莲花受用大会呢?”王子如此教诫国人。
【《迦尼迦书》中亦云:“无悲愍死主,无义杀士夫,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
《迦尼迦书》[22]中也说:没有悲悯心的死主,毫无情义地杀害士夫,如果想到死主现在正前来杀害自己,智者谁会放逸而行呢?死主所射的猛箭非常勇暴,而且丝毫不差,所以乃至死主的猛箭没有发射之前,应当勤修自利。
寅二、思惟死无定期分三:一、日日须发今日必死之心 二、思惟死无定期的三种因相 三、决断从现在起修习正法
卯一、日日须发今日必死之心分四:一、总说 二、执今日不死的过患 三、执今日必死的利益 四、总结
辰一、总说
【第二,思惟死无定期者,谓今日已后,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间,何日而来,亦无定期,即如今日,谓死不死,俱不决定,然心应执死亡方面,须发今日定死之心。】
所谓“思惟死无定期”,即:在今天以后,百年以前,自己必定死亡是已经确定的事,而在这个期间,死亡哪一天会到来,也没有确定的日期,就像今天自己会不会死,也都无法决定;但是,我们的心应当执著死亡这个方面,必须发起今天必死的心。
有人疑问:既然不能确定今天是否会死,也就是说我今天或许会死,或许不死,那为什么必须发起今天必死的心呢?
答:我们的确可以想自己今天会死,也可以想今天决定不会死,但由于名言中这两种想法的作用不同,能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即:由前者能引生利益,由后者可引生过患,因此必须发起今日必死的心。
辰二、执今日不死的过患
【以念今日决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则执不死方面,便专筹备久住现法,不能筹备后世之事,于此中间为死所执,须带忧悔而没亡故。】
因为忆念今天决定不会死或者多半不会死(死亡的可能性不大),自己的心便会执著不死的方面,专门筹办准备要在今生长久安住的事,不能准备后世的资粮,而在筹备现法的期间,一旦被死主攫获,就要满怀忧悔地死去,所以应当发起今日必死的心。
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中有一则公案:
有一位僧人,由于长年患痨病而久卧病榻,然而他却丝毫没有自己必定会死的想法。如果有人对他提到死亡,他就会十分不悦。当时,莲池大师命人转告他赶快筹备后事,一心正念,他却说:“男子生病,最忌讳在生日之前死去,等我过了生日之后再作考虑。”当月的十七号是他的生日,怎料在生日的前一天,他便忽然去逝了。这位僧人死前,仍然执著自己今天不会死,所以不能及时筹备前往后世的资粮,下场非常可悲。
大恩上师在《厌离今生之歌》中说:“心中虽有人生定死之信念,然而未于死时无定精进修,从生至今之间多年已逝去,修此圣法成就心中无把握。自然而然之中造下诸多罪,渐积各种恶行心中无处容,若于今日死主阎罗忽降临,去处唯有恶趣此外更无有。虽获暇满未得佛法精华义,虽遇上师未勤习学密意行,虽获甚深教言烦恼未对治,一生空过生起猛厉悔恨心。”
辰三、执今日必死的利益
【若日日中筹备死事,则多成办他世义利。纵不即死,造作此事亦为善哉;若即死者,则此尤其是所必须。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损害大敌,从此时期至彼时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来,须日日中作其防慎。】
这是从功德门宣说,执著今日必死的利益。
如果每天都能筹办准备死亡之事,那么多数都能成办后世的义利。即便没有立即死亡,造作这些善法也是很好的;若当日便死亡,那这样做尤其必要。譬如,自己有一个能作猛利损害的大敌,从今天起到某日之间,知道他肯定会来,但是不能确定哪一天会来,所以必须每天都对他谨慎防备。
印光大师早年在普陀山法雨寺时,鲜为人知。永嘉的周孟由兄弟到普陀山参访时,见印祖的寮房上写着“念佛待死”四个字,便知其中定有高人,于是叩关顶礼,才发现里面住的是印光大师。后来印祖在苏州报国寺闭关时,关房门上贴有警策文:“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蒙鉴愚,真是莲友。”而且印祖念佛时,就在佛堂内贴上一个大大的“死”字,以时时警策自己。
辰四、总结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则能修作所当趣赴后世义利,不更筹备住现世间。若未生起如此意乐,于现世间见能久住,便筹备此,而不修作后世义利。】
如果每天都能生起“今日必死”的想法,下至能够忆念自己多半会死,如此便能修作所要前往后世的义利,不再为了要在今生长久安住而作筹备。如果没有生起这样的意乐,由于见到还能长久安住世间,便会筹备现世的利益,而不会修作后世的义利。
以下再以比喻说明此理。
【譬如,若念久住一处,则计设备住彼所须,若念不住当他往者,则当备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须发起必死之心。】
譬如:若想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就会计划、准备要长久住在那个地方所需之事;如果不想久住而将前往其它地方,那就会筹备下一步的事。因此,每天必须都要发起今日必死之心,这样才能一心成办后世的利益。
在劝诫必须发起今日必死之心后,下面接着说如何发起此心的方法。
卯二、思惟死无定期的三种因相分三:一、思惟南赡部洲的寿量无定 二、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三、思惟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此中分三。】
由思惟三种因相,而决定死无定期。
辰一、思惟南赡部洲的寿量无定
【思赡部洲寿无定者。总之俱卢寿量决定,诸余处者,各各于自能住寿量,虽无决定,然亦多数能得定限。赡部洲寿极无定准,劫初寿数经无量年,今后须以满十岁为寿长际,即于现在老幼中年,于何时死,皆无定故。】
这段是总的从对比四洲人身的寿量,特别从现今的情况,来说明南赡部洲的寿量无定。
总的来说,北俱卢洲的寿量决定,其余东胜身洲、西牛货洲,虽然各自能够安住的寿量并不决定,但大多数也能有一个定限。
唯独南赡部洲的人寿极不固定,因为:劫初时的人寿命长达无量年,到了劫末则须以十岁为最长的寿量;而且当今时代,人在老、幼、中年何时死亡,都…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