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P12

  ..续本文上一页。不论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期,还是烂漫的童年或者飞扬的青春年华等,皆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不可重现,因此,谁也无法超越无常的本性。

  【“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以杖画水。”

  人生充满了艰辛劳苦而且极其短促,又有着各种痛苦,生命唯一是速疾坏灭的本性,犹如以木杖画过水面荡起的波纹,转瞬即逝,不留丝毫痕迹。

  人的一生匆匆即逝,此生的一切都将荡然无存,犹如水纹般,很快消逝无痕。

  【“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就像牧童拿着木杖驱赶牲畜返回住处一样,衰老和疾病也将人们催逼到死主面前。

  【如传说大觉沃行至水岸谓:“水淅淅流,此于修无常极为便利。”说已而修。

  就像传记中所说,一次阿底峡尊者走到河岸边说:“水淅淅地流,这对修习无常非常便利。”说完就在岸边观修无常。

  以外在流水作为助缘,很容易在心中现起无常的体验。这是以尊者的传记启发我们,应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修无常。

  【《大游戏经》亦以多喻宣说:“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

  《大游戏经》中也以多种比喻宣说无常的涵义,经中说:三界无常犹如秋天的白云,瞬息万变;众生的生死如同观看戏剧,幻变不息;众生的寿命就像空中的闪电,一闪而过,刹那不住;又似悬崖飞泻的瀑流,迅猛流逝。

  “三有无常如秋云”:此义即如《无常道歌》中所说:“秋日白云堆积如雪山,刹那无迹消失虚空中,现世如是无有可靠处,此喻堪为厌世良教言。”

  “众生生死等观戏”:戏剧中的演员,显现各种形象,而且仪态万千不断变化,无有固定。同样,众生的生死流转也是如此,由善恶业牵引而转生善恶趣中,显现各种身相,而且瞬息万变,无有固定。

  下文开始揭示无常修法的重点。

  【又如说云:“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一不为显示无常。”故于众事皆应例思。若数数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实无利益。如迦摩巴云:“说思已未生,汝何时思?昼日散逸,夜则昏睡,莫说妄语。”

  又比如有说:“若能稍微向内思惟,就会发现一切外在事物无一不是在显示无常。”因此,对万事万物都应这样类推而思惟。如果反复地思惟,就能引生无常的定解;如果仅仅稍作思惟,就说生不起定解,这实在没有利益。就像迦摩巴呵斥他的弟子说:“你们说思惟之后不能生起定解,你们什么时候好好思惟过了?白天散乱放逸,到了夜晚就昏睡,你们不要说妄语!”

  这里强调了两点:一、应借助外在的事相向内思惟无常;二、必须反复地思惟。下面就以问答的方式具体分析第一点。

  一、什么是无常的比喻?

  一切内外有为法皆为显示无常的比喻,即三有世间一切显现法都在演说无常,譬如,落日浮云、瀑布闪电、落花流水等,均为显示无常的生动教言。大恩上师在《无常道歌》中说:“若能观想一切内外法,乃为指示寿命无常书,自然道歌虽然无边际,仅以此歌奉献忠心友。”若能以智慧眼观察内外诸法,便会发现,诸法都是指示寿命无常的书籍,大自然的无常道歌无边无际,无时不在演唱。所以对智者而言,万法无不显现为窍诀,皆在演说无常苦空之理。可见佛法并不遥远,无时不在我们心前。

  二、什么是“借助事相而思惟”?

  当我们见闻外在的事相时,将其作为助缘而向内思惟无常之理,关键是要“向内反观”,此与一般人向外攀缘相反。譬如:同样是观赏风景,佛子向内思惟而引生无常的体悟,世人则向外攀缘现法,而生起贪执。

  三、为何必须如此思惟呢?

  这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此于修无常极为便利”,即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相去思惟,便能生起亲切生动的感触,容易对无常生起定解。

  以上从“此复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到这里,是一段完整的内容,其中重点在于“如何思惟的方法”。

  以下再从生存本来即是趣向死亡之理,劝诫学人万勿贪执现世。

  辰三、劝诫勿贪现世

  【非但寿边为死所坏而趣他世,即于中间,行住卧三随作何事,全无不减寿量之时。首从入胎,即无刹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于中间生存之际,悉被老病使者所牵,唯为死故导令前行。故不应计于存活际,不趣后世安住欢喜。譬如,从诸高峰堕时,未至地前空坠之际,不应欢乐。

  人们不但是在寿命的尽头被死亡摧坏而前往后世,即便是在存活的期间,不论做行住卧等任何事情,完全没有不减少寿量的时候。从一开始入胎之后,便没有一刹那能够安住,唯一是朝着后世奔驰,因此在中间存活的时候,完全是被衰老和疾病的使者牵引,唯一是为了死亡而被引向前去。所以,我们不应认为在存活时不是趣往后世而安住在欢喜当中。譬如,从高崖上坠落时,在没有落到地面正当坠落期间,不应欢喜。

  【此亦如《四百颂释》引经说云:“人中勇识[20]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21]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

  这也像《四百论注释》中引经所说:国王!如人初夜安住世间胞胎当中,从入胎之后,每天完全没有停息地奔向死亡。

  【《破四倒论》亦云:“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

  阿阇黎玛德之札在《破四倒论》中也说:譬如从险峰坠地,终将粉身碎骨,而正在坠落的空中,难道是在享受安乐吗?同样,人们从出生开始,便一直都是为了最终的死亡而奔驰,有情在生存的期间,怎么可能获得真实的安乐?

  汉地寺院晚课所念的《普贤警众偈》,偈义即与此处所说相同。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随着池水的流失,鱼儿也逐渐趣近死亡,短暂的存活,实际只是趣向最后的死亡,所以存活本无安乐的自性可言。同样,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的生命也日渐减少,越来越接近死亡。老年人尤须警醒,因为老人都像濒临干死的鱼儿,又如行将堕地而亡者,这时若还不肯精进念佛,求生极乐,一旦死亡现前,必将随着业风漂泊。明代一元大师有一首诗说:“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所以,应当快速修集西方净土的资粮,因为生死无常,老人万勿期待以后再修,时光飞逝,做人还能有多少时日呢?

  【此等是显决定速死。

  这句话是结语。

  上述内容都是显示“决定很快就会死亡”。

  总结:

  被业惑牵引的补特伽罗(有法),决定死亡(所立——第一种根本),因为有限的寿命无可增添、无间有减的缘故(能立——第二种因相)。

  《楞严经》中有一段对话,有助于学人理解第二种因相。

  佛问波斯匿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王答:“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坏。”

  佛说:“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如火成灰”:犹如炭火燃烧时,层层剥落,终成灰烬。同样,人的寿命也不停地销殒,终必灭尽。波斯匿王正是以第二种因相,成立身命决定灭尽。

  卯三、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谓纵能至如前所说尔许长边,然亦不应执为有暇。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于所余存亦由睡眠分半度迁,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少壮迁谢至衰耄时,身心力退,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

  “思惟有生之年也没有闲暇修行妙法而决定死亡”,就是思维:纵然能活到前文所说的寿量,但也不应认为有闲暇修行。也就是说,因为先前在无意义的琐事中,已耗去了许多寿量,剩余的寿命也因睡眠而耗去了一半,不睡时又因散乱而浪费了不少时间,从少壮迁谢而进入老年时,由于身心的力量衰退,虽然想要修行,也没有勤修的精力,因此真正能够修法的时间实在很少。

  这一段是计算我们有生之年能够修法的时间,即:减去前面年幼无知和后面衰老无力的时间,中间减去睡眠所占去的一半时间,剩余时间中,还要减去散乱不安住修法的时间,如此一来,所剩下的修法时间只有少许。

  【《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廿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

  《入胎经》说:人寿一百岁之中,有一半时间是被睡眠覆盖,十年当中幼稚无知(没有修法意乐),最后二十年衰老无力(没有修法的精力),中间又因愁叹苦忧和嗔恚等烦恼耗去许多时间,从身体所产生的种种疾病,又耗去了一部分光阴。

  【《破四倒论》亦云:“此诸人寿极久仅百岁,此复初顽后老徒销耗,睡病等摧令无可修时,住乐人中众生寿余几?”

  《破四倒论》也说:人寿最长也只有一百岁,而且初期幼稚、后时衰老,只是白白浪费时间,中间又被睡眠、疾病等摧残,而没有可以修行的时间,身心安住安乐的人们当中,众生堪能修习佛法的寿命能剩下多少呢?

  年少时幼稚,不知断恶行善,更不知修行解脱;到了老耄之年,虽欲修行,…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