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3]说依,密咒度彼岸[4],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5]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
《摄行炬论》的这一颂是立誓句。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摄行炬论》中说:“因为上师佛宣说依靠密咒大乘和显教大乘能够成办大菩提,所以这里即将阐述这些法义。”依照阿底峡尊者所说,修习一切种智的方便有二种,就是密咒大乘和显教大乘。这两类佛语,都归摄在上士道的法类当中。
譬如:密教的《时轮金刚》、《大幻化网》等续部以及《明灯论》、《五次第论》等论典,显教的《华严经》、《般若经》等经典以及《大乘庄严经论》、《中论》、《入行论》等论典,这些至言全都归摄在上士道的法类当中。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上士夫”,即由大悲自在而转,为了遣除有情一切痛苦的缘故,希求得到佛果而修习六度和生圆次第等,因此称为“上士夫”。
这也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上士的体相。
动机:“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即最初由大悲心的推动,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发起希求成佛的菩提心。这个动机的根源就是大悲心。
行持:“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即修习显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
【《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道炬论》说:由于了达自身的痛苦,而想要真正遣除其他众生的一切痛苦,这类人就是上士夫。
由于深刻体认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远离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对一切有情的苦难感同身受,而以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即为上士。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上士所修菩提道的方便,就是显教大乘和密咒大乘,下文将会具体宣说。
上士的分类和界限:
上士有未入道和已入道二类:刚刚苏醒大乘种性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已生起无伪世俗菩提心的士夫,是已入道的上士。后者又有凡圣二类: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上士,为凡夫上士;见道与修道的上士,为圣者上士。
上士的界限,从“产生增上意乐”开始,直到成佛之间。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理解“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的道理”。三士道中无余含摄佛陀的一切教法,而此三士道也就是本论要依次引导学人趣入的菩提道。
以下说明三士名称出自《摄抉择分》与《俱舍论自释》等。
壬三、三士名称的出处
【三士之名,《摄抉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侓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非律仪”即非内道以出离心所摄持的别解脱律仪;“非非律仪”即非不律仪。因此,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是一种防护十不善业的律仪,比如善愿戒和怖畏戒。《瑜伽师地论》说:“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者,谓除三种律仪业及不律仪类业,所余一切善不善业。”
“声闻相应净戒律仪”,即以了知轮回唯是苦性而欲求解脱之出离心所摄持的律仪。
“菩萨净戒律仪”,即以为利有情而欲求佛果之菩提心所摄持的律仪。
关于三士的名称,《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说:又有三种士夫,即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之士夫,也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之士夫,又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之士夫。其中初者为下士,第二为中士,第三为胜士。这与《道炬论》所说的意义相同。另外,《摄抉择分》中还宣说了很多种建立上、中、下三士的道理。
《摄抉择分》中分别以二十三种方式建立三士的差别,即从种种门建立三士的方式有九种,布施门有三种,持戒门有七种,修持门有四种。本论所引用的是第十九种,这是从总的持戒方面建立。
【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
如同《道炬论》所说,世亲阿阇黎在《俱舍论自释》中也宣说了三士的体相。
对于《俱舍论·分别业品》所说的“上中下随心”,世亲阿阇黎在《俱舍论自释》中这样解释:皆随受行,有下中上品。
不仅新旧嘎当派,藏地其余各派也有这样使用三士名称的,比如:宁玛派的智悲光尊者在《成就谛实语贤法入遍智大城愿文》中也说:“修学三士之正道。”嘎举派第八世噶mb在《窍诀引导次第·无死甘露妙树》中,也有三士道次第引导的略修法等。
壬四、断除疑惑
有人疑问:既然下士可分为以现法为重和以后世为重二者,那么本论所说的下士是指何者呢?
【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下士当中,虽然有希求现法和追求后世二种,但此处是指后者,即希求后世的下士,而且必须是已经趣入增上生之无错谬方便的下士。
上文已经阐明“三士道中总摄一切佛语之理”。以下讲述“由三士道依次引导的根据”,首先说明“由三士道引导的意义”,其次再解释“之所以要这样次第引导的根据”。
辛二、显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今初】
壬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分三:一、下、中士道为上士道支分之理 二、修习下、中士道之后,理应趣入上士道 三、答辩
癸一、下、中士道为上士道支分之理
有人疑问:本论是宣说成佛之道,所以唯应宣说上士道,为何还要宣说下士道和中士道呢?
答:提问者是将三士道看成别别无关的三者,所以才会有这种疑问。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如是虽然分别宣说了三士,但是在上士道的次第中,也能含摄其余二士道,没有缺少(但除彼自利下劣的发心),因此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大乘道的支分。
此处三士的“三”,并不是别别无关的“三”,而是次第观待、关系密切的“三”。如果三士道是毫不相关的三者(比如三个苹果),固然没有必要宣说下士道和中士道,然而这里的“三”是指三级次第的“三”,即第二级中含摄了第一级,第三级中含摄前二级,所以要进入第三级,必须先经过前二级,这样才能进入第三级。因此在讲上士道之前,首先应当宣说其支分——下士道和中士道。
以下再引教证成立:
【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6]。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7],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8],是出离道[9]支。”】
马鸣菩萨所造的《修胜义菩提心论》和《修世俗菩提心论》,都是宣说修菩提心的论典,而在《修世俗菩提心论》当中,说到了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关系。
《修世俗菩提心论》中说:断除杀生之无害,断除妄语之谛实,断除偷盗之与取,断除行淫之梵行,以及在此四根本的基础上,舍弃一切所执的布施,这些是成办善趣身和受用圆满的正因。周遍观察一切生死轮回的总苦和别苦,为了断除诸苦故而修习真实之道,以此断除生死之因——业和烦恼,这就是成办寂静涅槃的修行。上士道也应摄取下士的善趣行和中士的寂静行,因为此二者是上士殊胜的大乘出离道之支分或助伴的缘故。
下面四句是显示,以下士道和中士道作为道支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上士道修行。
【“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修世俗菩提心论》说:依靠通达诸法性空,而对有情生起相续不断的大悲心,以大悲为根本因而发起菩提心之后,行持无边善巧方便的菩萨行,此即上士殊胜的出离行。
此颂前二句是阐明空性慧与大悲的关系,第三句是讲菩萨行,第四句明确此乃上士殊胜的出离行,以简别中士的出离行。
以下根据马鸣菩萨所说“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而下结论。
【是故此中非导令趣,唯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因此,在这个道次第的引导当中,不是引导学人趣入仅仅以三有安乐作为所求的下士道,也不是要让他趣…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