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攝行炬論》雲:“尊長佛[3]說依,密咒度彼岸[4],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5]大乘。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攝行炬論》的這一頌是立誓句。
阿底峽尊者所造的《攝行炬論》中說:“因爲上師佛宣說依靠密咒大乘和顯教大乘能夠成辦大菩提,所以這裏即將闡述這些法義。”依照阿底峽尊者所說,修習一切種智的方便有二種,就是密咒大乘和顯教大乘。這兩類佛語,都歸攝在上士道的法類當中。
譬如:密教的《時輪金剛》、《大幻化網》等續部以及《明燈論》、《五次第論》等論典,顯教的《華嚴經》、《般若經》等經典以及《大乘莊嚴經論》、《中論》、《入行論》等論典,這些至言全都歸攝在上士道的法類當中。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爲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上士夫”,即由大悲自在而轉,爲了遣除有情一切痛苦的緣故,希求得到佛果而修習六度和生圓次第等,因此稱爲“上士夫”。
這也是從動機和行持兩個方面,認定上士的體相。
動機:“由大悲自在而轉,爲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即最初由大悲心的推動,一心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故而發起希求成佛的菩提心。這個動機的根源就是大悲心。
行持:“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即修習顯教的六度和密教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
【《道炬論》雲:“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爲勝士夫。”】
《道炬論》說:由于了達自身的痛苦,而想要真正遣除其他衆生的一切痛苦,這類人就是上士夫。
由于深刻體認到自身的痛苦而想要遠離痛苦,更以此推己及人,對一切有情的苦難感同身受,而以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之苦者,即爲上士。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上士所修菩提道的方便,就是顯教大乘和密咒大乘,下文將會具體宣說。
上士的分類和界限:
上士有未入道和已入道二類:剛剛蘇醒大乘種性的士夫,是未入道的上士;已生起無僞世俗菩提心的士夫,是已入道的上士。後者又有凡聖二類:資糧道與加行道的上士,爲凡夫上士;見道與修道的上士,爲聖者上士。
上士的界限,從“産生增上意樂”開始,直到成佛之間。
綜合上述叁個方面,我們就可以理解“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的道理”。叁士道中無余含攝佛陀的一切教法,而此叁士道也就是本論要依次引導學人趣入的菩提道。
以下說明叁士名稱出自《攝抉擇分》與《俱舍論自釋》等。
壬叁、叁士名稱的出處
【叁士之名,《攝抉擇》曰:“複有叁士,謂有成就正受非侓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爲下,第二爲中,第叁爲勝。”與此義同,複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非律儀”即非內道以出離心所攝持的別解脫律儀;“非非律儀”即非不律儀。因此,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的淨戒律儀,是一種防護十不善業的律儀,比如善願戒和怖畏戒。《瑜伽師地論》說:“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者,謂除叁種律儀業及不律儀類業,所余一切善不善業。”
“聲聞相應淨戒律儀”,即以了知輪回唯是苦性而欲求解脫之出離心所攝持的律儀。
“菩薩淨戒律儀”,即以爲利有情而欲求佛果之菩提心所攝持的律儀。
關于叁士的名稱,《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說:又有叁種士夫,即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的淨戒律儀之士夫,也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之士夫,又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之士夫。其中初者爲下士,第二爲中士,第叁爲勝士。這與《道炬論》所說的意義相同。另外,《攝抉擇分》中還宣說了很多種建立上、中、下叁士的道理。
《攝抉擇分》中分別以二十叁種方式建立叁士的差別,即從種種門建立叁士的方式有九種,布施門有叁種,持戒門有七種,修持門有四種。本論所引用的是第十九種,這是從總的持戒方面建立。
【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阇黎于《俱舍釋》中,亦說叁士之相。】
如同《道炬論》所說,世親阿阇黎在《俱舍論自釋》中也宣說了叁士的體相。
對于《俱舍論·分別業品》所說的“上中下隨心”,世親阿阇黎在《俱舍論自釋》中這樣解釋:皆隨受行,有下中上品。
不僅新舊嘎當派,藏地其余各派也有這樣使用叁士名稱的,比如:甯瑪派的智悲光尊者在《成就谛實語賢法入遍智大城願文》中也說:“修學叁士之正道。”嘎舉派第八世噶mb在《竅訣引導次第·無死甘露妙樹》中,也有叁士道次第引導的略修法等。
壬四、斷除疑惑
有人疑問:既然下士可分爲以現法爲重和以後世爲重二者,那麼本論所說的下士是指何者呢?
【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世,此是第二,複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下士當中,雖然有希求現法和追求後世二種,但此處是指後者,即希求後世的下士,而且必須是已經趣入增上生之無錯謬方便的下士。
上文已經闡明“叁士道中總攝一切佛語之理”。以下講述“由叁士道依次引導的根據”,首先說明“由叁士道引導的意義”,其次再解釋“之所以要這樣次第引導的根據”。
辛二、顯示由叁士道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爲由叁士道引導之義 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第二,顯示由叁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一、顯示何爲由叁士道引導之義;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今初】
壬一、顯示何爲由叁士道引導之義分叁:一、下、中士道爲上士道支分之理 二、修習下、中士道之後,理應趣入上士道 叁、答辯
癸一、下、中士道爲上士道支分之理
有人疑問:本論是宣說成佛之道,所以唯應宣說上士道,爲何還要宣說下士道和中士道呢?
答:提問者是將叁士道看成別別無關的叁者,所以才會有這種疑問。
【如是雖說叁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余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如是雖然分別宣說了叁士,但是在上士道的次第中,也能含攝其余二士道,沒有缺少(但除彼自利下劣的發心),因此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大乘道的支分。
此處叁士的“叁”,並不是別別無關的“叁”,而是次第觀待、關系密切的“叁”。如果叁士道是毫不相關的叁者(比如叁個蘋果),固然沒有必要宣說下士道和中士道,然而這裏的“叁”是指叁級次第的“叁”,即第二級中含攝了第一級,第叁級中含攝前二級,所以要進入第叁級,必須先經過前二級,這樣才能進入第叁級。因此在講上士道之前,首先應當宣說其支分——下士道和中士道。
以下再引教證成立:
【馬鳴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雲:“無害與谛實,與取及梵行,舍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6]。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谛道,斷除二種罪[7],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8],是出離道[9]支。”】
馬鳴菩薩所造的《修勝義菩提心論》和《修世俗菩提心論》,都是宣說修菩提心的論典,而在《修世俗菩提心論》當中,說到了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關系。
《修世俗菩提心論》中說:斷除殺生之無害,斷除妄語之谛實,斷除偷盜之與取,斷除行淫之梵行,以及在此四根本的基礎上,舍棄一切所執的布施,這些是成辦善趣身和受用圓滿的正因。周遍觀察一切生死輪回的總苦和別苦,爲了斷除諸苦故而修習真實之道,以此斷除生死之因——業和煩惱,這就是成辦寂靜涅槃的修行。上士道也應攝取下士的善趣行和中士的寂靜行,因爲此二者是上士殊勝的大乘出離道之支分或助伴的緣故。
下面四句是顯示,以下士道和中士道作爲道支的基礎上,所建立的上士道修行。
【“由達諸法空,生悲衆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修世俗菩提心論》說:依靠通達諸法性空,而對有情生起相續不斷的大悲心,以大悲爲根本因而發起菩提心之後,行持無邊善巧方便的菩薩行,此即上士殊勝的出離行。
此頌前二句是闡明空性慧與大悲的關系,第叁句是講菩薩行,第四句明確此乃上士殊勝的出離行,以簡別中士的出離行。
以下根據馬鳴菩薩所說“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而下結論。
【是故此中非導令趣,唯以叁有之樂爲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爲自利唯脫生死爲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爲修上士道之支分。】
因此,在這個道次第的引導當中,不是引導學人趣入僅僅以叁有安樂作爲所求的下士道,也不是要讓他趣…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廣論講記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